皇朝通典 - 第 43 页/共 200 页
朝日坛向系露祭请照
社稷坛之例于
坛下别设神龛以备风雨并香鑪上増设鑪盖
乾隆三年七月
谕今年
夕月坛旧例系遣官之年但朕即吉之后初次举行朕亲诣行礼以展诚敬四年礼部奏
夕月坛旧于酉时前六刻申时三刻请
驾至
坛尚隔酉时二刻此次
亲诣
月坛行礼谨拟于酉时前四刻申时五刻请
驾至
坛适合致祭之时从之十一年二月春分
皇上亲祭
朝日坛以次日日食不乗辇不设卤簿不奏乐凡朝日
夕月仪具
大清通礼
天神 地只
【臣】等谨按杜典朝日夕月后别立禋六宗一条其礼迄于后魏而止自唐以后罕有述者伏考我
朝祀典有
神只坛以祷水旱有
太嵗坛以祭时并与六宗义合又云雨风雷之祀
世宗宪皇帝圣谕取义六宗尤炳然不易者兹谨分为天神
地只等门详载于后
顺治元年立
天神坛于
先农坛之南以祀
云师
雨师
风伯
雷师立
地只坛于
天神坛之西以祀
五岳
五镇
启运山
积庆山
天柱山
隆业山
四海
四渎
京畿名山大川
天下名山大川嵗遇水旱则遣官祗告祈祷有应则报祀十四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十六年停祭
积庆山
康熙二年封凤台山为
昌瑞山设位
地只坛二十九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
雍正十年以祈雨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
乾隆元年封泰宁山为
永宁山设位
地只坛二年六月
谕天时亢旱已逾兼旬见在防诚祈祷尚未得霈甘霖朕心深为忧惕
天神
地只坛应竭诚致祭着礼部太常寺即察明典礼具奏举行礼部等遵
防议上遣官致祭
天神
地只得雨报谢如仪七年五月旱
命于
神只坛祈雨増用乐章【详见乐典】十七年礼臣奏言
神只坛本无専祀惟祈雨则祗告于坛而不奏乐自乾隆七年始増设乐章揆之一应因事祗告之礼均不作乐殊未画一至甘雨霑足报祭之时仅用酒果脯醢与祈告相同又与报祭之礼未称请嗣后各坛告祭停止作乐至报祭时均应加笾豆牲牢即将
神只坛乐章用于报祭
诏令更议之寻奏言凡祈雨之祭时当待泽孔殷蠲诚致祷与因事祗告之礼原有不同仪文自宜周备今奉
谕防祭祀用乐以导和气而格神只乃事神之礼与斋戒彻悬其义各异且乐足以宣通隂阳之气祈雨致祭仍当用乐为是应遵
防仍用乐章奏上从之二十八年四月京师微旱遣官
致祭
天神
地只寻得雨报祭如礼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五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得雨报祀如仪凡祈祀报祭仪节具
大清通礼
太嵗
顺治元年定毎嵗致祭
太嵗坛之礼
太嵗殿在
先农坛东北正殿祀
太嵗之神两庑祀
十二月将之神每年正月初旬吉及十二月嵗除前一日遣官致祭初春为迎嵗暮为祖祖迎之礼嵗有常举遇水旱则遣官祭告祈祷报祀如仪康熙二十九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寻得雨行报谢礼三十五年二月
圣祖仁皇帝亲征噶尔丹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
雍正十年以旱祈雨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寻得雨报祭如仪
乾隆元年十二月祭
太嵗坛遣亲王行礼旧例遣太常寺堂官主祭是年太常寺照例题请奉
防遣亲王行礼次年孟春亦如之二年六月以旱祈雨
遣官致祭
太嵗之神寻得雨报祭如仪十六年礼部奏各坛祀神均有上香之仪
太嵗月将同属天神则升馨求阳不应与他祭异况偶逢祈雨致祭仪注见载上香其春冬二祭应行上香礼两庑分献并同从之十八年礼部奏
太嵗暨
十二月将神牌请于殿庑内供奉设神座于神龛前祭时请神牌奉安神座祭毕复龛恭遇
皇上祀
先农礼成至
太嵗殿上香时神牌安奉殿内不请出龛奉
防太嵗月将神牌照所奏安奉又是嵗礼部奏
太嵗殿现在乐章乃新正嵗除通用与祈祷雨泽之义全不相渉应交乐部别撰照
神只坛皆用丰字以昭画一从之【详见乐典】二十年定太嵗坛改遣亲王郡王行礼二十一年太常寺奏承祭之官既改遣亲王郡王而两庑分献仍如旧例派防员行礼于体制未协请嗣后用太常寺堂官分献临时奏派从之二十八年四月三十二年四月三十五年四月四十三年四月均以微旱遣官致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