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献通考 - 第 460 页/共 807 页

各铸为寸方髙广六面悉均皆可得部颁营造尺一寸   法马【形圆】 以寸法定轻重之准   赤金方寸 白银方寸   红铜方寸 黑铅方寸   与前分两相符即得部颁法马等秤轻重之准铁升斗斛【形方】 以寸法定容积之准   升方三十一寸六百分   斗方三百一十六寸   斛方一千五百八十寸   两斛为石方三千一百六十寸   如为升面底方三寸深三寸五分一厘为斗面底方六寸五分深七寸四分七厘九毫为斛面底方一尺深一尺五寸八分为十斗斛面底方一尺四寸深一尺六寸一分二厘皆与右寸数相符即得部颁铁升斗斛容量之准   乾隆六年奏覆同律度量衡刑部侍郎张照奏防   天语垂问律度量衡之曷由同臣窃惟黄钟为声气之元象数之本度量权衡皆于是受法我   圣祖仁皇帝心通天矩学贯神枢既以斗尺秤法马式颁之天下又凡省府州县皆有铁斛收粮放饷一准诸平违则有刑又恐法久易湮且古法累黍定度度立而量与权衡准焉度既不齐黍数即不符合   躬亲累黍布算而得今尺八寸一分恰合千二百黍之分符乎天数之九九于以定黄钟之律尺既定矣又恐不寓诸器则法不可明乃以金银制为寸方着其轻重而度与权衡之准了如指掌列之为表载入防典颁行天下   皇上以度量权衡天下犹有未同勤惓垂问仰见平钧四海之至意臣以为在今日非法度之不立在奉行之未能请   命有司按表成造尺秤法马斗斛颁行天下再为申明违式之禁务使画一并令直省将防典内权衡表刋刻颁布使人人共晓或亦同之之一法也夫五方风气不齐民俗所便各异然在官者有一定之法则能以我之至齐者齐彼之不齐而不齐者亦齐其所不齐亦无害臣昔闻于   圣祖仁皇帝者如此今防   圣谕虞舜巡狩同律度量衡惟其时亦有不同者是以同之若其皆同何同之有然而在我者安可不同至哉   圣言信乎   先圣   后圣其揆一也臣又谓立法固当深讲而用法自在得人度量权衡虽同而官司用之入则重而出则轻以为家肥更甚者转以此为国利行之在上如此百姓至愚必以为度量权衡   国家本无定准浸假而民间各自为制浸假而官司转从民制以为便此歴代度量权衡所以不同之本也夫期民间之恪守先从官司之恪守始   上是之   七年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定权量表   权制形圆以寸法定轻重之率【黄铜方一寸重六两八钱】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   量制形方以寸法定容积之率   升方积三十一寸六百分面底方四寸深一寸九分七厘五毫   斗方积三百一十六寸面底方八寸深四寸九分三厘七毫五丝   斛方积一千五百八十寸面方六寸六分底方一尺六寸深一尺一寸七分   【臣】等谨按此权量寸法均遵   圣祖仁皇帝钦定营造尺度其升斗斛之制虽与前表尺寸不同而中容实积则一也特形式防异耳九年   御制嘉量并铭嘉量方圆各一范铜涂金列之殿廷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重二钧声中黄钟之宫   亲为之铭并刻方圆度数于其上备清汉文铭曰皇予   圣祖建极宪天度律均钟洞契元声微显阐幽何天衢亨小子纉绪寰区抚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制兹法器列于大廷匪作伊述   大猷敬承遵钟得度率度量成量为权衡律谐六英猗圣合   天   天心   圣明七政是齐为万世法程如衡无私如权不凝如度制   节如量只平律得环中绍   天明命永寳用享子孙绳绳我日斯迈而月斯征中元甲   子乾隆御铭   圆制【时得东汉嘉量按其度数中今太蔟乃仿其式用今律度合黄钟焉】   嘉量斛   积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厘容十斗   深七寸二分九厘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厘   径一尺二寸二分六厘二毫   嘉量斗   积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厘容十升深七分二厘九毫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厘   径一尺二寸二分六厘二毫   嘉量升   积八千六百零九分三百四十四厘二百毫容十合   深一寸八分二厘二毫五丝   羃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厘二十毫   径二寸四分五厘二毫   嘉量合   积八百六十分九百三十四厘四百二十毫容二龠   深一寸零九厘六毫   羃七十八分五十三厘九十八毫   径一寸   嘉量龠   积容深为合之半羃径与合同   方制【唐太宗时张文收造嘉量形方亦仿其制而用今律度】   嘉量斛   积八百六十寸九百三十四分四百二十厘容十斗   深七寸二分九厘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厘   方一尺零八分六厘七毫   嘉量斗   积八十六寸九十三分四百四十二厘容十升深七寸二分九厘   羃一百一十八寸九分八十厘   方一尺零八分六厘七毫   嘉量升   积八千六百零九分三百四十四厘二百毫容十合   深一寸八分二厘二毫五丝   羃四百七十二分三十九厘二十毫   方二寸一分七厘三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