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29 页/共 1125 页

次夹毂队。第一队、第四队左右卫折冲都尉二人,骑,分检校。宝符旗二分,分左右。次朱鍪、甲、刀、盾,每队各六十人,为六重。第四队在第一队外,并行。第二、第五队在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分检校。次白鍪、甲、刀、盾,每队各六十人,为六重。第六队在第三队外,并行。队内都尉并同班剑、仪刀队左右卫将军服饰。引、夹、执旗人并五色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刀盾人并行縢、 袜,各 随鍪、甲色。法驾则每队各减刀、盾二十,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检校改为捧日、天武、拱圣三指挥使。 次金吾牙门四,为左右道第三门。监门校尉左右各四人,并骑。执、夹旗人服饰:校尉服佩并同中道第一门。法驾同此。 次捧日队,每队人员三人,内引队一名,押队二人。长行殿侍二十八人,内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二十人,并以逐班直所管人数结队伍。左右厢天武,约栏各一百五十五人,在捧日队外。诸班直总领人员在捧日队前,内左厢五人,右厢四人。捧日队人员并殿前指挥使、长行服并帽子、金枪、银鎗戴铁笠,余并兜鍪。红锦祅、绯背子,余并红背子,带铁甲、剑。人员带弓箭器械、执骨朵。长行、殿侍:旗头执枪系旗,枪手执枪,弓箭手带弓箭器械、执骨朵。金枪、银枪并枪手东第四班二队。弩手挟弩、带弩箭、金亨鱼梨子、执骨朵。天武约栏人员以下帽子、银带、执骨朵。正副指挥使黄狮子红锦袄。都头方胜练鹊红锦袄。十将至长行白狮子、红锦袄。法驾同此。 次后部黄麾仗。第一部左右卫,第二(班)[部]左右骁卫,第三部左右武卫,第四部左右威卫,第五部左右领军卫,第六部左右武卫。部内殿中侍御史、大将军、都尉、帅兵官、龙头竿等行列服饰并同前部,如后部左右卫并同前部左右卫,其余准此。 、白勒帛。执、人数同前部绛引幡。法驾减大驾第 次绛引幡二十。执人武弁、黄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六部,绛引幡减六,余同大驾。 、革带。校尉服佩同中道第一门,法驾同此。 次金吾牙门旗四,为左右道第四门。监门校尉左右并四人,并骑。执、夫旗人三色絁绣抹额、宝相花宽衫。执人黄,夹人左青右银褐,并白绢《宋史》:宣和六部:第一改为左右骁卫大将军,自二至六改为天武、神勇、宣勇、虎翼、广勇五指挥。 次步甲后队第一队至第六队。第一队左右卫果毅都尉二人,骑,分领。队内都尉并骑,分领。总旗二,在都尉内,次黄鍪甲、刀盾六十人,为三重。第二队左右卫折冲都尉,鹖鸡旗,次黄鍪甲、弓矢。第三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金仙鹿旗,次黄鍪甲、刀盾。第四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金鹦鹉旗,次黄鍪甲、弓矢。第五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瑞麦旗,次白鍪甲、刀盾。第六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孔雀旗,次白鍪甲「甲」上原衍一「旗」字,据文意删。、弓矢。自第二队以左,每队都尉及旗、刀盾、弓矢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队。队内都尉及引、夹、执旗人服饰并同步甲前队;执刀盾、弓矢人并锦臂 、行縢、 袜。内行縢、 袜各随鍪甲本色。第七队至第十二队内都尉、旗、弓矢、刀盾人并准此。法驾自第一至第四队在第五门前。第一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分领,仙鹿旗二,刀盾四十人,为二重;第二队左右骁卫折冲都尉,金鹦鹉旗;第三队左右武卫果毅都尉,瑞麦旗;第四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孔雀旗。余同大驾。《宋史》:宣和自第七队以下分领改用都 指挥使,七、八并神勇,九骁骑,十宣武,十一虎翼,十二广勇,旗亦改其半。七天正尧瑞,八日有戴承,十翔鹤,十一红光,十二文石。 次金吾牙门旗四,为左右道第五门。监门校尉左右各四人,并骑。执、夹旗人服、校尉服佩并同中道第二门。法驾同此。 次步甲后队第七队至第十二队。第七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二人分领,野马旗,次黑鍪甲、刀盾。第八队左右威卫折冲〔都尉〕「都尉」二字原脱,据上下文补。,戁牛旗,次黑鍪甲、弓矢。第九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甘露旗,汉青鍪甲、刀盾。第十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网子旗,次青鍪、弓矢。第十一队左右领军卫果毅都尉,祥光旗,次朱鍪甲、刀盾。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都尉,翔鹤旗,次朱鍪甲、弓矢。法驾步甲后队止十队,第五至第十共六队,在第五牙门之后,旗、服、器械并同大驾。第七至第十二。 次后部马队。第一队左右卫折冲都尉二人分领,角端旗二,为一列。次弩十,次弓矢二十,次四十,为二重。第二队左右卫折冲都尉,赤熊旗。第三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都尉:原脱,据上下文补。,兕旗。第四队左右骁卫果毅都尉,天下太平旗一。第五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驯犀旗。第六队左右武卫折冲都尉,鵔鸃旗。第七队左右武卫折卫都尉,驴 旗。第八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驺牙旗。第九队左右威卫果毅都尉,苍乌旗。第十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白狼旗。第十一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龙马旗。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折 冲都尉,龙马旗。第十二队左右领军卫折冲都尉,金牛旗。自第二队至第十二队都尉、旗、弩、弓矢、人数、行列并同第一队。内都尉服饰绣文,引、夹、执旗、执弩弓人、人服饰并同前部马队。法驾止十队,弩减大驾四,弓矢减六,减十二,为一重,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改都尉为指挥使,一二并以捧日,三四并以天武,五六并以拱圣,七八并以神勇,九以骁骑,十以宣武, 十一以虎翼,十二以广勇。内六有芝禾并秀旗六:原脱;禾:原作「草」,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补改。,七有万年连理木旗。 以上卤簿凡门有六「六」下原衍「十」字,据《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四》补删。。中道之门二:第一居日月合璧等旗之后,法驾居龙墀旗之后;第二门居掩后队之后,法驾同。各有金吾衙门旗四,监门校尉六人。在右道之门四;第一居步甲前队第六队之后,第二居第十二队之后,第三居夹毂队之后,第四居步甲后队第六队之后。法驾同。各有监门校尉四人,宣和改校尉为使臣。 立仗。大黄龙负图旗一,执二百人,陈于阙庭赤龙旗南少西,大黄龙旗之北。大黄龙旗一,执六十人,陈于逐顿宫门外。宣德门次大黄龙负图旗之南。太庙在西棂星门外路南,次赤龙旗少北。青城在泰禋门外,夏祭大礼在明禋门外,以下准此。赤龙旗之南。宗祀、夆飨、大礼不设大黄龙负国旗、大黄龙旗。大神旗六执各九十人。宣德门、泰禋门并陈于大黄龙旗之南,东西相对;太庙陈于西棂星门外大黄龙旗之西少南,视赤龙旗为列,南北相对。龙墀执各十二人,日旗一在左,月旗一在右。次君王万岁旗一,宣德门、泰禋门在路东,太庙在门外路南。次狮子旗二,分左右。次金鸾旗一,在左;金凤旗一,在右。次五方龙旗各一,宣德门、泰禋门青龙旗、黄龙旗、赤龙旗在东,黑龙旗、白龙旗在西;太庙青龙旗、黄龙旗,赤龙旗在南,黑龙旗,白龙旗在北。次天下太平旗一,宣德门、泰禋门在路西,太庙在路北。以上旗皆在车驾前发仗内,执人并锦帽、五色絁绣宝相花衫、锦臂 、革带。 小驾。小驾卤簿减大驾《五礼新仪》云:开封令、开封牧、大司乐、御史大夫、少傅、兵部尚书。六引、指南车、记里车、白鹭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象辂、木辂、革辂、五副辂、耕根车、进贤车、明远车、黄钺车、豹尾车、属车、小辇、小舆,余并减大驾之半。 马端临《通考》:详定官蔡攸等又言:「六引:开封令乘辂车,开封牧、大司乐、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书乘革车次之。开封牧建绣皁旗,太常卿绣凤旗,司徒建绣瑞马旗,御史大夫绣以獬,兵部尚书绣以虎,皆副之以阘戟。其先后之序、所乘之车、所建之旗,揆古则不合,验今则有戾验;原作「骇」,据《文献通考》卷一一八《王礼考一三》改。。且大驾之出,自汉光武时始有三引,先河南尹,次执金吾,次洛阳令,先尊后卑也。后魏亦三引,先平城令,次司隶校尉,次丞相,先卑后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减为三,后周复增为六。皇朝因开封令居前,终以兵部尚书。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当次 令牧;以后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大夫。此先后之序未正也。轺车非县令宜驾,革车非公卿宜用,是所来乘之车未称也。凤马之绪无所经见,阘戟之设尤为讹谬,是所建之旗未宜也。司徒、三公论道之官,车服非其所任,户部主之可也。奉常掌礼,司乐典乐,皆专于一事,礼乐之容非其所兼,礼部总之宜也。请改司徒用户部尚书,改大司礼用礼部尚书;其僚佐仪制,视兵部尚书。御史大夫位亚三少,秩从三品,又尊于六尚书。其行宜以兵部次令牧,礼部又次之,终以御史大夫,则先后之序正矣。」 程氏《演(蕃)[繁]露》曰:「《宣和卤簿图》有诞马,其制用色帛周裹一方毡,盖覆马脊,更不施鞍。此其为制,必有古传,非意创矣,然名以为诞,则其义莫究也。蔡攸辈虽加辨识,终不协当。案《通典》:宋江夏主义恭为孝武所忌,忧惧,故奏革诸侯国制,但马不得过二,其字则书为但,不书为诞也。但者,徒也;徒马者,有马无鞍,如人袒裼之袒也。迹其义类,则古谓徒歌曰谣,是其比也。其所谓徒者,但有歌声而无锺鼓以将也。然则谓之诞马,盖散马备用,而不施鞍辔者也。 又王琼每见道俗乞丐无已,道逢太保广平王怀,遽自言马瘦,怀即以诞马并乘具与之。案此书但为诞,误也,所与者但马而无鞍勒,故以乘具与之,其理相贯也。又案《酉阳杂俎》一卷,北齐迎南使,使主副各乘车,但马在车后,铁甲百余人。其所书 曰但马而不曰诞马;在车后而名但,知无乘具以备具也。 马端临曰:「按《宋史》所载卤簿凡三,至道、政和、绍兴皆有之。至道则国初革创之规,而又参以前代相承之制。绍兴偏安杭都,未遑礼文,搜辑旧典,多已失坠,其可见者,(此)[比]承平时不能以半。独政和所定,则自元丰以来置立详定礼文所、议礼局,考订精审,其仪不舛,而其文最详,故具载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卤簿杂录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卤簿杂录 旗案:稿本舆辇旗物制与卤簿、法驾并列互引。疑当时仪注二簿录名。今仍其旧,汇类删繁,总题为卤簿杂录。 建隆四年,太祖又诏别造五龙旗五,南郊用之。 卤簿法驾中有甘露旗此条天头原批:「此条移后。」批者乃将其移至「卤簿法驾上人引中道中有转光小绯旗」条后。。 建隆四年将郊祀,礼仪使陶谷建议取天文列星之象,作十二辰旗。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金凤旗一,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金鸾旗,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大神旗六。 建隆四年,太祖诏别造万岁旗一,南郊用之。其制赤质。 有力士旗五。 有吏兵旗五。 建隆四年,太祖又诏别造狮子旗二,南郊用之。 建隆四年,时有贡黄鹦鹉、白兔及驯象,自后又作金鹦鹉等旗。 元符二年制祥光旗。见宝符旗下。 元符二年制重轮旗。见宝符旗下。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有瑞麦旗此条天头原批:「此条移后。」批者乃将其移至「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亦有之」条后。。 元符二年八月三日,兵部侍郎黄裳言:「南郊大驾诸旗名物,除用典故制号外,余因时事取名。伏见近者玺授元符,茅山之上日有重轮,太上老君眉间发红光,武夷君庙有仙鹤。臣请制为旗号,曰宝符重轮、曰祥光、曰瑞鹤。」从之。 政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制日有戴承旗。是年二月,日上生青赤黄戴气,后日下生青赤黄承气,故诏加此旗。先是,大观中二月,日有戴承气,遂作日有戴承旗。 政和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制芝禾并秀旗。先是,大观三年九月,西京(颖)[颍]阳县大庆观圣祖殿东有嘉禾、芝草并生。其嘉禾一本四穗,芝草叶圆而重起,故诏加此旗。 政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诏制瑞鹤旗。先是,元符二年,武夷君庙有仙鹤迎诏;又政和二年延福宫燕辅臣,有 鹤自西北来,盘旋于睿谟殿。徽宗又奏大晟乐,而翔鹤屡至,因加此旗。 舆辇旗物制度上:五牛旗依方色,皆小舆,上刻木为牛,皆插旗,错采为牛。旗竿上有小盘,盘衣及舆衣亦并绣牛形。舆士各四人,服绣五色牛衣,太祖诏用之。 舆辇旗物制度上:建隆四年,太祖又诏别造天下太平旗一,南郊用之,赤质。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亦有玉马旗。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亦有駃騠旗。 亦有驺牙旗。 亦有黄鹿旗。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亦有鹖鸡旗。 卤簿法驾步甲前队中有驯象旗。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有龙马旗。 亦有小黄龙员图旗。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有白狼旗。 亦有兕旗。 卤簿法驾步甲后队中亦有之。 卤簿法驾后部马队中有角端旗。 宋亦有之。飞黄旗。 卤簿法驾后部马队中有驯犀旗。 卤簿法驾真武队中有腾蛇旗。 卤簿法驾真武队中有仙童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亦有赤豹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左右羽林军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左右龙武军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神武军旗。 卤簿法驾六军仪仗中有本军旗。 卤簿法驾六引中道中有转光小绯旗。 卤簿法驾中亦有吉利旗。 卤簿法驾中有苣文旗。 有五方凤旗。 亦有鵔鸃旗。 亦有飞麟旗。 亦有三角兽旗。 卤簿法驾中有龙墀旗。 卤簿法驾中有花凤旗。 卤簿法驾中有麋旗。 卤簿法驾中有猫牛旗。 卤簿法驾中有族辇龙旗。 卤簿法驾中有皁纛旗。 卤簿法驾中有网子旗。 卤簿法驾中有开导旗。 卤簿法驾有引驾旗。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三 盖 盖 【宋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