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26 页/共 1125 页

凡街巷宽阔处,仪卫并依新图排列,如遇窄狭街巷,禁卫只用亲从官二重,御龙直(上)[二]重,雉扇随辇。其(后)[殿]前指挥使、天武官,并权分于驾前后随行。候至宽阔处,乘舆徐行,仪仗却依旧排列。或驾幸园苑、官观、寺院并臣僚宅,即清道马、仪仗、殿前指挥使、天武官更不入,却于外排立。其随驾臣僚及诸司人,自依常例随从,候驾行,依次排列。或臣僚宅在巷内,前去不通人行处,其仪仗、殿前指挥使等各于巷口排立,止绝行人止:原脱,据《宋史》卷一四四《仪卫二》补。,余并如故。时详定阅习既毕,或言新制严密,虑违犯者众,因不果行。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卤簿杂律仪仗 卤簿杂律仪仗 太祖建隆四年八月六日,南郊仪仗使刘温叟言:「兵部取到唐明宗朝仪仗字图,导驾用三引,诸司法物人数极多。周太祖用六引,其数差少。今请用六引,其卤簿准近例不给。」又定兵部仪仗五千一百人,太常寺鼓吹仪仗八百五十人,太仆寺车辂四百八十人,殿中省仪仗二百六十人,司天监法物二十一人,左右金吾卫冬冬鼓及喝探二百五十人,左右金吾仗执皁纛、等六百七十六人,六军执旗枪等五百五十二人,宫苑司六人,从之。 十八日,南郊礼仪使陶谷言:「按礼令,大驾车辂三十六乘。今太仆寺见管只二十八乘,内(王)[玉]辂等二十五乘,本寺见修饰。余安车、四(乘)望车、辟恶车三乘,望亦令修饰。所阙白鹭车一、革车一、属车六。又令文旧有副车,近代停废,望并下有司修制。又金吾将军、左右十二卫将军引驾押仗,自来只着紫衣,今请依《开元礼》,各服本色绣袍。金吾以辟邪,左右卫以瑞马,骁卫以雕威,威卫以赤豹,武卫以瑞鹰,领军卫以白泽,监门卫以狮子,千牛卫以犀牛,六军以孔雀为文,并下所司修制。又仪仗内所著五色画衣既法五行,合依其序。望以五行相生之色为次,黑为先,青、赤、黄、白次之。又仗中有具装人马甲,自来止以常铠甲给之,今请依式别造,用补坠典。」从之。 九月二十八日,南郊大礼使范质言:「大驾仪仗,除执持法物,马步兵队计百八十五队, 用骑军大将军六人,郎将、都尉九十人,骑士四千四百四十六人,步军将军二十人,郎将、都尉八十二人,校尉四人,主帅二百九十八人,并骑、步人六千二百七十六人。白泽旗二队,九十骑;夹道佽飞、铁甲佽飞二队,七十二骑,左青龙旗一队,四十骑;右白虎旗一队,四十骑;朱雀旗一队,四十七骑;玄武旗一队,五十七骑;散手翊卫二队,六十骑;亲勋翊卫二队,四十八骑,翊卫二队,五十六骑;凤旗、飞黄旗、吉利旗六队,二百四十骑;斑剑二十四队,千五百三十六骑,诸卫马四十八队,千九百二十骑;钑戟六队,二百四十人;夹谷二十队,三百六十人;步甲四十八队,千四百四十四人;黄麾仗二十四队,二千二百九十二人;殳叉仗二队,千人掩后。」诏:「马步兵队以上军充,其大将军、将军以军主、都虞候充,如不足,即通用指挥使。其中郎将、都尉以指挥使、副指挥使充,如不足,即通用军使、都头。其校尉及主帅以军使、副兵马使、都头、十将已下充。」 干德四年五月九日,帝亲阅诸州法物,旧用彩绘者皆令易以文绣。 褟衣、导引。 六年十一月十七日,诏节度使已下除在京巡检及押仪仗外,并令服 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六月十六日,宰臣以东封,议导驾仪卫。帝曰:「此行盖为告谢天地,与苍生祈福,广陈仪卫,即是劳扰,非朕意也。但一如令式。」 真宗咸平五年十月十四日,诏南郊仪仗,遣宫苑使康仁宝、内园使李神佑于御路分左右编排,引驾官不得多带从人,止以见任官为例。俟至青城,于御营四面巡警,仍给弓剑器械。 十一月,诏南郊引驾官、中书、枢密院一行在东,亲王一行在西,余依官次。 景德二年九月二日,〔上〕封者言:「国家郊祀有期,仗卫,司天监十二神舆、行漏,殿中省芳亭、凤辇等,旧制太重,望减制稍轻。」诏卤簿使王钦若与内侍同详阅修饰。 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二十三日,详定所言:「按唐明皇封禅备法驾,请准故事,告飨太庙及乘舆出京、封泰山、禅社首、御朝觐坛,并用法驾。其所过州县,即不排仪仗。」从之。 五月九日,详定所言:「皇帝出京日,欲具小驾仪仗。太常寺言三百二十五人「言」字疑衍。,兵部五百六十六人,殿中省九十一人,太仆寺二百九十九人,六军诸卫四百六十八人,左右金吾仗各百七十六人,司天监三十七人。」从之。初,有司定告庙、出(言)[京]、泰山、社首山并用法驾。帝以前诏惟祀事丰洁,余从简约,乃再命详定,而有此制。 二十三日,详定所言:「天书出京至泰山日,合用仪卫。今参详自出京日,创新几褥置玉辂中,备仪仗导从七百五十人,前后部鼓吹,中使二员夹侍,仍遣官充使。」从之。 九月十一日,诏定仪仗内导驾官从人之数,亲王、辅臣、宣徽、三司使四人,学士、尚书丞郎、节度使三人,给谏、知制 诰、大卿监、三司副使、枢密(丞)[承]旨、客省、合门使、金吾大将军、押仗、鸣珂、内殿崇班已上二人,余皆一人。仍命通事舍人焦守节、西京左藏库副使赵守伦左右巡察之。卤簿使上言:「鸾驾仪仗合使人马,兵部员僚三人,步卒五百五十六人,职掌五人,骑;太仆寺牵驾步卒百九十四人,职掌五人,骑,驾辂马二十六匹;殿中省员僚二人,步骑卒八十九人骑:疑衍。,职掌十人,骑;六军司员僚六人,骑,步卒四百二十五人,排列官六人,左右金吾仗员僚二人,骑,步卒九十七人;带金驾天武官一人,职掌二十九,骑;司天监员僚一人,骑,步卒三十二人,职掌四人,骑;太常寺马军乐官三百人,职掌二十五人,骑。」 诏并以殿前司天武神勇将军充之。 三年八月十七日,详定所言:「告太庙、祀后土,并用法驾。车驾出京、还京、初至及离祀所行宫、半程往还西京,并同鸾驾。又车驾经西京,合用仪仗。其留司太仆寺见管车辂法物,望令留司、留台先行修饰。又朝觐坛仗卫,请令诸司比御殿(列)[例],于法驾内,量取戟、槊、旗等陈设。又二引内宝鼎令河中尹,望令太仆别造车上题牓。」并从之。 二十一日,诏定天书仪仗为一千六百人。初止千人,东封涂中,分当驾仪仗以申崇奉。还至含芳园,以仗卫简省,遂益人数。至是始为定式。 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天书扶侍使赵安仁、权三司使林特上天书车辂鼓吹仪仗。帝御崇政殿,召宗室辅臣观之。 八年正月一日,玉清昭应宫表告上圣号用鸾驾仪仗。旧制用二千一百二十三人,诏添及三千人。 仁宗明道二年二月三日,御天安殿阅太仆寺新制车辂。 景佑五年七月十一日,诏太常礼院详定卤簿仪物,有未合典制者厘(整)正之。仍令内侍张永和等领工修饰。既成,帝亲阅于大庆门外。 九月,天章合侍讲贾昌朝言:「南郊卤簿,车驾出宫诣郊庙日,令执球〔杖〕供奉官于导驾官前分列迎引,至于斋宫。切以球(仗)[杖]非古,盖唐世尚之,以资翫乐。其执者皆亵衣,锦绣珠玉,竞为侈丽,既不足以昭文物,又不可以备军容。常时豫游,或宜施用。方今夙夜斋戒,亲奉大祀,端冕颙昂,鼓吹不作,而乃陈戏赏之具,参搢绅之列,导迎法驾,入于祠宫,稽诸典仪,未为允称。况导引官自有两省员数悉备,不烦更有此色供奉官在前迎引。欲乞今后乘舆出诣郊庙日,权令撤去球(仗)[杖],候礼毕还宫,鼓吹振作,即依例程排列。又大驾卤簿有羊车前列。按羊车本汉、晋之代乘于后宫,隋大业中增金宝之饰,驾以小驷,御以屮僮,自是以来,遂为法从。唐制兼有辇车、副车之名。国朝因循,尚未改革。伏以郊祭天地,庙见祖宗,车服所陈,动必由礼。至于四望、耕根之类,兼包历代,皆或有因,岂容后宫所乘,参陪五辂参陪五:原作「三倍玉」,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改。 欲望今后大驾卤簿内不用 羊车,傥施禁中,自有前制。又大驾卤簿仪卫甚众,有司虽依典礼,名物次第、兵仗数目预先分布,及五使量行按阅,其如(彼)[被]差职掌吏员兵伍素不闲习,行列先后多失次序,所持名物,亦或差互。押当官但以行事为名,从便趋进,失其处守。切谓三载亲郊,国之大事,旁陈象物,仰法干行。四方之人,观礼于是,宜详制度,以显光华。欲乞今后大驾卤簿前后仗卫次第,于致斋前命仪仗命:原脱,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补。、卤簿使令有司执簿籍,率押当官员人吏暨诸卫、诸省执仗兵士为将领者,自殿门至郊庙分定行列之处,详视先后次序及器仗名品,无令差忒。严戒押当官、职掌人吏等不得绝离位处。所冀阐朝家稽古之法,示圣人飨帝之诚。」诏送礼仪使宋绶与太常礼院详定以闻。绶等言:「卤簿内有诸司供奉,盖资备物以奉乘舆。今昌朝所奏,以斋宿之时,不可陈翫乐之(句)[具]车 ,欲望祀前一日应供俸官等令宿于幕次,候皇帝行礼毕,降坛导引至青城;由青城前引归大内。又按后汉刘熙《释名》曰『:原作「羸」,据《释名》卷七改。 、羊车,各以所驾名之也。』《隋书 礼仪志》曰:「汉氏或以人牵,或驾果下马。』此乃汉代已有,晋武偶取乘于后宫,非特为掖庭制也。况历代载于《舆服志》,自唐至今,着之礼令。欲望且依旧陈列。其卤簿、仪仗,每遇南郊前,五使预行点阅素备使、备:原作「日」、「队」,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改。,各认地方。欲望下仪仗、卤簿使至时更切照检,务令整肃。」从之。 皇佑五年十月二十一日,御延和殿,召辅臣观指南车。二十四日,太常礼院言:「《唐六典》,一曰神宝,二曰受命宝。将来南郊仪仗内,请以镇国神宝在受命宝之前。」从之。 嘉佑二年八月,太常礼院言:「大庆殿恭谢,请如明堂故事,用法驾仪仗。」从之。 神宗熙宁七年八月十二日,太常寺言:「准诏看详兵部大驾卤簿字图。切闻制器尚象,故有其数者必有其义。后世所用车驾仪仗,多杂秦汉以下制度,盖取一时之华观,而传袭已久,未易厘改。今但择尤非礼制者欲请减罢,及排列次序略行更易。五辂各有副,陈列于后,相去隔远,理有未顺。按《周礼 车仆》:『凡师,共草车,各以其萃。』郑氏以谓萃各从其元,则诸辂之副,宜亦如此。请副辂各移在正辂之后。羊车本宫中游幸行乘,请减罢。」并从。 元丰中,大驾卤簿仗下官一百四十六员,执仗、押引从军员、职掌诸军诸司二万二十二百八十一人。礼仪使司差官一百二员,尚书兵部诸队一万三千一百四十三人,门下省一百五十八人,内侍省官四员,殿中侍御官二十一员,仗下五百八十三人,太仆寺官一员,车辂下一千一百二人,太常寺鼓吹一千六百八十人,司天监一百五十人,殿前司捧日、奉宸队四十人,左右金吾仗司官五员,执仗四百四十七人,左右街司本使下引从各十二人,皇城司九人,御辇院官一员,辇官三 百七十七员,养象所押象 官一员,骑象簇引三十人。法驾比大驾减太常卿、司徒、兵部尚书、白鹭车、崇德车、大驾车辂五副、进贤车、明远车,余并三分减一。鸾驾本名小驾,大中祥符元年改此名。又减县令、州牧、御史大夫、指南车、记里鼓车、鸾旗车、象辂、耕根车、黄钱车、豹尾车、小辇、小舆,余并减半。旧用二千二:原作「一」,据《宋史》卷一四五《仪卫三》改。,祥符五年告太庙,至七千人。黄麾仗用大横鼓吹部、太仆寺金玉辂、殿中省大辇,其制无定,然减于鸾驾。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中书省、尚书省送到太常寺状,具到南郊一行仪仗人,兵部计二万一千五百七十五人,从之。 政和七年四月十八日,礼制局言:「皇佑已来,明堂当一郊,故诣太庙、景灵宫行礼,陈法驾,卤簿,回宿文德殿,即转仗,自宣德门陈列,南至天汉桥。今明堂郊飨后次年行礼,故不诣太庙、景灵宫。即车驾不出皇城,惟列仗于宣德门外。所有卤簿仪仗,更不排设。」从之。 高宗绍兴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太常寺言:「准诏详定制造仪仗车辂等制度。检会国朝典故,五辂之制,惟玉辂以玉饰之。玉辂以礼,金辂以宾。今依次序,当先造玉辂。所有仪仗,按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殿册命所有黄麾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制度之数,最为酌中。今详定,欲依此制造。」从之。 先是,臣僚言:「国朝考定制度,郊庙之礼,具陈卤簿,则有三驾诸仗之盛。恭闻皇太后銮舆还阙,陛下方将奉迎于郊,而仪卫弗讲,诚为缺文。乞诏大臣集礼官、博士搜举往宪,举行旧章。」有诏:「车辂仪仗委工部尚书莫将、户部尚书张澄同内侍邵谔制造。既而将等言:「按《周礼》:玉辂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以祀;金辂钩樊缨九就,建大旗以宾。郑氏注曰:『以宾,谓以会宾。』又按《晋舆服志》曰:『金辂,建大旗九旒,以会万国之宾。』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殿册命,用黄麾仗二千三百六十五人,陈腰舆于东西朵殿本条重文「腰舆」下有「小舆」二字,详见下。。今检照降到图册内同黄麾仗,又有紫宸殿黄麾角仗,排设仪仗、法物等,用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又照孙授所进册内本条重文「册」上有「图」字,详见下。,黄麾仗系用一千二百四十五人,并有御辇院左右金吾仗等处三百一十八人。」事下太常寺,至是详定上焉。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一 绍兴卤簿 绍兴卤簿标题原作「卤簿三」,据下文内容改。 【宋会要】 高宗绍兴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太常寺言:「准诏详定制造仪仗车辂等制度。检会国朝典故,五辂之制惟玉辂以玉饰之。玉辂以祀,金辂以宾。今依次序,当先造玉辂。所有仪仗,按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册命所有黄麾仗共二千二百六十五人,制度之数,最为酌中。今详定,欲依此制造。」从之。先是,臣僚言:「国朝考定制度,郊处三百一十八人。」事下太常寺,至是详定上焉此条重出。上条天头原批:「下接九月十八日条。」此条天头原批:「高宗绍兴十二年至详定上焉已见上条,此删。」。 九月十八日,上御射殿,临轩再坐,令百官观玉辂毕,宣宰执赐茶。 十三年正月十五日此条天头原批:「此下廿页有重文。」,诏制造大安辇了毕,官属转官、减磨勘年有差,选人比类施行,余并犒设一次。 二月十八日,兵部侍郎程瑀等言:「将来郊祀大礼,用国初大驾仪仗,总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除已有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八十三人,玉辂、腰舆、小舆、大辇、平辇、逍遥子下一千九人,共三千四百九十二人法物仪仗外,见阙金辂、象辂、革辂、木辂、芳亭、凤辇、属车、宝舆等一千二百七十三人,天武、捧日、奉宸队等六千四百五十七人,共七千七百三十人法物仪仗。望下所属取会应奉官司合用数目制造。」诏依,合用文绣,并以缬充代。 庙大礼其陈卤簿,则有三驾诸仗之盛。恭闻皇太后銮舆还阙,陛下方将奉迎于郊,而仪卫弗讲,诚为缺文。乞诏大臣集礼官、博士搜举往宪,举行旧章。」有诏:车辂仪仗委工部尚〔书〕 莫将、户部尚书张澄同内侍邵谔制造。既而将等言:「按周(辂)[礼]:玉辂锡樊缨十有再就,建太常十有二旒以祀;金辂钩樊缨九就,建太旗以宾。郑氏注曰:以宾,谓以会宾客。又按《晋舆服志》曰:金辂,建大旗九旒,以会万国之宾。本朝文德殿视朝及大庆殿册命,用黄麾仗二千三百六十五人,陈腰舆、小舆于东西朵殿。今检照降到图册内,又有紫宸殿黄麾角仗,排设仪仗法物等,用一千一百一十五人。又照孙绶所进图册内,黄麾仗系用一千二百四十五人,并有御辇院左右金吾仗等括号内系重文,当删。。」既而差兵部郎官钱时敏、军器监刘才邵、主簿宋贶专一点检催促,参订样制造制,令本部长贰提举。是年十月毕工,造车辂官属第一等转一官,第二等减三年磨勘,第三等减二年;造仪仗官属第一等减三年磨勘,第(三)[二]等减二年磨勘,第三等减一年。内选人并比类施行,余各犒设一次。 八月二十三日,太常寺言:「将来郊祀大礼,车驾前后部并六引合用鼓吹令丞已下至执色人共八百十四人,并指教使臣一名,前后摆拽,导引作乐,在京并合骑导。切恐今来经由道路窄狭,相度欲乞止令步导。」从〔之〕。 《宋史》以下引《宋史 仪卫志》三、五之文,多有错讹,今换用本书。:高宗初至南京,孟太后以乘舆服御及御辇仪仗来进。建炎初,诏东京所属起发祭器、法服、仪仗赴行在所。十一月,帝郊于扬州,仪仗用一千三百五十五人。仓卒渡江,皆为金兵所焚。绍兴十二年,有司言:「天子起 居, 当备法驾,况太母回銮,将奉郊迎。」遂令工部尚书莫将等检会本朝文德、大庆殿旧仪,下太常定,用二千二百六十五人。于是始备黄麾仗,庆、册、亲飨皆用焉。是年冬,玉辂成。明年,郊,准国初大驾之数,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内旧用锦袄子者以缬缯代,用铜革带者以勒帛代。而指挥使、都头仍旧用锦帽子、锦臂袖者,以方胜练鹊罗代;用絁者以紬代。禁卫班直服色,用锦绣、金银、真珠、北珠者七百八十人,以头帽、银带、缬罗衫代。旗物用绣者,以错采代;车路院香镫案、衣褥、睥睨,御辇院华盖、曲盖及仗内幢角等袋用绣者,以生色代。殿前司仗内金鎗、银枪、旗干,易以漆饰;而拂扇、坐褥以珠饰者去之。帝曰:「事天贵质,若惟事华丽,非初意矣。」十月,卤簿器物及金象华木四辂、大安辇皆成。太常又奏,前后六引鼓吹八百八十四人,旧制骑。今路狭拥遏,欲止令步导。从之。十六年,始增捧日、奉宸队,合一万五千五十人。卤簿之制备矣。 绍兴卤簿。宋初,大驾用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宣和,增用二万六十一人。建炎初,裁定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初,用宋初之数,十六年以后,遂用一万五千五十人;明堂三分省一,用一万一十五人,孝宗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明堂用三千三百十九人。以后,并用孝宗之数。 绍兴用象六、副象一。干道用象一,淳熙用象六而不设副,绍熙如干道,庆元后不设。 六引。第 一引,清道二人;孝宗省之。幰弩一人,骑;方伞一,杂花扇二,曲盖一;外仗青衣二人,车辐棒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戟十。第二引,清道二人;孝宗省之。幰弩一人,骑;鼓一,钲一,大鼓十;节一,三,皆骑;方伞一,杂花扇四,孝宗省为二。曲盖一,幢一,麾一,皆骑;大角四,铙一,箫二,笳二,横吹二,笛一,箫一,觱栗一,笳一;外仗青衣四人,孝宗省为二。车辐棒四,孝宗省为二。告止、传教、信幡各二,仪刀十,戟二十,弓矢二十,孝宗皆省为十六。刀盾二十,二十。孝宗并省。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并同第二引。内花扇、大角各二,青衣二人。孝宗朝,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引内大角省为二,余并同第二引已省之数。 金吾纛队。纛十二,孝宗省为六。押纛二人,孝宗省为一。押衙四人,孝宗省为二。上将军四人,将军四人,孝宗省之。大将军二人, 孝宗省为一。犦十二,并骑。孝宗省为八。朱雀队。朱雀旗一,犦二,弩四,队前后引、押各天武都指挥使一人,骑。龙旗队。引旗一,风师、雨师、雷旗、电旗各一,五星旗五,摄提旗二,北斗旗一,护旗一,左右卫大将军一人。金吾引驾骑,神勇都指挥使;次弩、弓、矢、各四,并骑。 太常前部鼓吹。鼓吹令二,府史四人,管辖指挥使一人,帅兵官三十六人,孝宗省作十四人。 鼓十二,金钲十二,孝宗鼓、钲并省为十。大鼓六十,孝宗省作二十四。小鼓六十,孝宗省作三十。节鼓一,铙鼓六,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二十四,孝宗歌工、管并省为十八。箫、笳各三十六, 孝宗朝,箫十八、笳三十四。长鸣六十,中鸣六十,孝宗朝,并省为十八。大横吹六十, 孝宗省为二十四。笛十二, 孝宗增为十八。觱栗十二,桃皮觱栗十二。 持钑前队。骁骑都指挥使一人,将军二人,军使四人,并骑。称长一人,灵芝旗二,瑞瓜旗二,双莲花旗二,太平瑞木旗二,朱雀旗一,甘露旗二,嘉禾旗二,芝草旗二。绛引幡一,孝宗省之。黄麾幡一,青龙、白虎幢各一,金节十二,、罼各一,叉一,钑戟五十。孝宗省为四十八。 六军仪仗。第一队,军将二,卒长二,骑。熊虎旗二,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二,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五十。平列旗二十,在仗外分夹旗枪。第二队,军将二,卒长二,骑。龙君旗、虎君旗各三,黄熊旗四,赤豹旗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戈六,矛四,戟四,钺四,白柯枪四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第三队,军将二,卒长二,骑。通直官二,吏兵旗、力士旗各一,熊虎旗二,龙君旗、虎君旗各一,天王旗四,十二辰旗各一,戈六,矛、戟、钺各四,白柯枪三十。平列旗二十,分夹仗外。孝宗朝,第一队,军将、卒长各一,龙虎旗、赤豹旗、吏兵旗、力士旗各二,矛四、戈四、戟二、钺二、白柯枪三十,平列旗十四,余同。第二队军将、卒长各一,龙君、虎君、黄熊、赤豹旗同。戟六、钺六、戈四、矛四、白柯枪二十。第三队,军将、卒长各一,吏兵、力士、熊虎、龙君、虎君、天王旗并同,十二辰旗十二,通直官二,白柯枪十,平列旗十二。 龙墀旗队。天下太平旗一,排仗大将二人夹之;五方龙旗各一,为三重。赤在前,黄在中,黑在后,青左、白右。次金鸾旗一,左,金凤旗一,右;狮子旗二;君王万岁旗一;日旗一,左,月旗一,右。御马十匹,分左右,为五重。中道队。左右卫大将军一人检校,骑。日月合璧旗一,庆云旗二,五星连珠旗一,祥光旗、长寿幢各一。 金吾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次监门使臣六,分左右,骑。孝宗省旗为二,监门为三。金吾细仗。青龙旗一,左,白虎旗一,右;五岳神旗五,分前、中、后、左、右,为三列;五方神旗五,陈列亦如之。五方龙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每队赤前、黄中、黑后、青左、白右。五方凤旗二十五,相间为五队,陈列亦如之。五岳旗在左,五方旗在右;五龙旗在左,五凤旗在右;四渎旗,江、淮在左,河、济在右;押二人,分左右,骑。 孝宗五龙、五凤旗止各一队,共省四十旗,余同。 八宝舆。镇国神宝左,受命之宝右;皇帝之宝左,天子之宝右;皇帝信宝左,天子信宝右;皇帝行宝左,天子行宝右,为四列。每宝一舆,每舆一香案,舆、案前烛罩三十二。引宝职掌八人,侍宝官一人,内外符宝郎各二人,扈卫一百人。碧襕二十人,夹扈卫之外。 孝宗省碧襕为十二,余同。 殿中伞扇、舆辇。方伞二,孝宗省一。朱团扇四,孝宗省二。金吾四色官六人,孝宗省为二。押仗二人,骑,金甲二人,执钺,进马官四人,骑,千牛卫大将军一人,孝宗省之。千牛卫将军八人,孝宗省为二。金吾引驾官二人,导驾官四人,并骑导。大伞二,孝宗省一。凤扇四,孝宗省二。夹伞而行。前同。腰舆一,凤扇十六,夹舆。孝宗省为四。华盖二,排列官一人,香凳一,火燎一,小舆一,逍遥子,平辇。 驾前诸班直。驾头、鸣鞭、诞马、烛罩三百三十人。孝宗省为二百一十人。前驱都下亲从官一百五十人,孝宗省为四十五人。东西班六人,孝宗省为二十二人约拦。殿前指挥使四十二人,东第三班长入祗候五十人,班直主首九人,孝宗省为三人。茶酒新旧班一百六人,孝宗省为四十四人。开道旗一,纛一十二,钧容直三百七十人,驾回则作乐。孝宗干道元年省之,干道六年以后再用。吉利旗五,五方龙旗五,龙旗二十,孝宗省之。门旗六十,孝宗省为三十。殿前指挥使、引驾骨朵子直四十人。分左右,夹门旗外。驾头,驾头下天武官二十二人,孝宗省为十七人。都下亲从一十六人,孝宗省为八人。茶酒班执从物殿侍二十二人,又都下亲从二十二人,孝宗省为十七人。剑六人,孝宗省为三人。麋旗一,人员一,孝宗省之。殿前指挥使、行门二十二人,鸣鞭十二人。孝宗增为一十四人。次御龙直百二十人,孝宗省为八十六人。快行五十人,日、月、麟、凤旗各一,青龙、白龙、赤龙、黑龙旗四,人员二,引驾千牛上将军一人。 王辂奉宸队。分左右,充禁卫,围子八重:崇政殿亲从围子二百人,为第一重;从里数出。御龙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二重;崇政殿亲从外围子二百五十人,为第三重;御龙直、骨朵子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四重;御龙弓箭直二百五十人,为第五重;御龙弩直二百五十人,为第六重;禁卫天武二百五十人,为第七重;都下亲从围子三百人,为第八重。孝宗以上并同。天武约拦二百人,孝宗省作百八十八人。在禁卫围子外,编排禁卫行子二十一人,快行五十九人,孝宗省为四十二。管押相视御龙四直八人,孝宗省为四人。照管行子御龙四直二十四人,孝宗省为八人。天武六人,孝宗省之。禁卫内拦前崇政殿亲从三十二人,孝宗省作二十五人。 驾后部。扇筤,大黄龙旗一。驾后乐:东西班三十六人,钧容直三十一人,并骑。孝宗此下增招箭班三十四人。扇筤,扇筤下天武二十二人,孝宗省作一十七人。都下亲从十六人,孝宗省作八人。茶酒班执从物五十人,骑。孝宗省为三十人。 大辇。辇下应奉并人员合六百一十四人,分五番;孝宗干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设。御马十疋,为五重。 持钑后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骑,重轮旗二人,大伞二,孝宗省为一。朱团扇八,孝宗省为四。凤扇二,小雉扇二十二,孝宗省凤扇,而减雉扇为六。华盖二,孝宗省为一。俾倪十二,孝宗省为六。御刀六,玄武幢一,绛麾二,叉、细十二,孝宗省为六。骁骑都指挥使一人,骑,总领大角。大角四十。孝宗省为二十。 太常后部鼓吹。鼓吹丞二人,典吏四人,孝宗省为三人。管辖指挥使一人,羽葆鼓六,歌工二十四,拱宸管十二,箫三十六,笳二十四,铙鼓六,小横吹六十,笛十二,觱栗十二,帅兵官十人。孝宗歌工十八,拱宸管十二,箫十八,笳二十四,饶鼓六,笛十八,节鼓一,小横吹三十,觱栗十八,桃皮觱栗十二,羽葆鼓吹六,帅兵官八人。 黄麾幡一,中道。金辂、象辂、革辂、木辂各一,每辂诞马各六在辂前,驾士各百五十四人。干道元年省之,六年以后复用。掩后队。中道。宜武都指挥使二人,大戟、刀盾、弓矢、各十五。 金吾牙门第二门。中道。牙门旗四,分左右,孝宗省之。监门使臣六,分左右,骑。孝宗省为三。玄武队。并骑。中道。虎翼都指挥使一人,犦二,玄武旗一,、弓矢各十,孝宗并省为五。弩五。外仗。分左右道,以夹中道仪仗。清游队。并骑。白泽旗二,捧日指挥使二,弩四,弓矢十,十六,左、右吾十六,骑。天武都头二人,弩八,弓矢十二,十二。孝宗弩、弓矢、并省为六。佽飞队。并骑。拱圣指挥使二,虞候佽飞二十,铁甲佽飞十二。前队殳仗。都头六人,骑,殳、叉六十。后队殳仗。都头四人,骑,殳、叉四十。 前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角、斗、亢、牛旗各一,弩四,弓矢十,八;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二人,氐、女、房、虚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一队;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心、危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二队;第四队,天武都指挥使二人,尾、室旗各一,弩、弓矢、如三队;第五队,拱圣指挥使二人,箕、毕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四队;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二人,奎、井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五队;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娄、鬼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六队;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二人,胃、柳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七队;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二人,昴、星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八队;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二人,毕、张旗各一,弩、弓矢、如第九队;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二人,觜、翼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十二队;第十队,广勇都指挥使二人,参、轸旗各一,弩、弓矢、如第十一队。孝宗省为七队,二十八宿旗每队四,弓矢、每队六,余同。 步甲前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都头各二人,骑,下同。鹖鸡旗二,青鍪甲、刀盾二十;孝宗刀盾省为十二,下并同。第二队,捧日指挥使、都头,貔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天武指挥使、都头,万年连理木旗,黄鍪甲、刀盾;第四队,天武指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祥鹤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黄鍪甲、刀盾。孝宗改黄鍪甲为青鍪甲,余并同。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一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孝宗旗省为二,使臣省为四人。步甲前队第七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鹖鸡旗,青鍪甲、刀盾;第八队,神武指挥使、都头,麟旗,朱鍪甲、刀盾;第九队,骁骑指挥使、都头,白狼旗,黄鍪甲、刀盾;第十队,骁骑指挥使、都头,苍鸟旗,次白鍪甲、刀盾;第十一队,虎翼指挥使、都头,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十二队,广勇指挥使、都头,太平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十二队,人、旗、刀盾,数列如第一队。孝宗内去鹖鸡旗、麟旗而用庆云旗、瑞麦旗。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二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使臣八人,并骑。孝宗旗省为二,监门省为四人。 前部黄麾仗。第一部,殿中侍御史二员,骑,下同。绛引幡二十,孝宗省为十。犦二,捧日指挥使二,都头五,并骑,下同。黄氅五十,孝宗省为二十。鼓四,斧十,戟、弓矢二十,三十,孝宗省为二十。弩十;第二部,殿中侍御史,天武指挥使、都头,青氅,鼓,斧,戟,弓矢,,弩;第三部,殿中御史,拱圣指挥使、都头,绯氅,鼓,斧,戟,弓矢,,弩; 孝宗省作三部。第四部,殿中御史,神勇指挥使、都头,黄氅,鼓,斧,戟,弓矢,,弩;第五部,殿中御史,骁骑指挥使、部头,白氅,鼓,斧,戟,弓矢,,弩;第六部,殿中御史,广勇指挥使、都头,黑氅,鼓,斧,戟,弓矢,,弩。自二至六部,数列并如初部。 青龙白虎队。并骑。青龙旗一,白虎旗一,虎翼都指挥使二,弩四,弓矢十,八。 班剑、仪刀队。并骑。武卫将军二人,捧日、天武、拱圣、神勇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十,仪刀六十。次骁骑、骁胜、宣武、虎翼指挥使各二人,班剑六十,仪刀六十。 亲勋、散手、骁卫翊卫队。并骑。中卫郎四人,翊卫郎二人,亲卫郎二人,卫兵四十,甲骑四十在卫兵外。左右骁卫、翊卫三队。并骑。第一队,左右骁卫大将军二人,双莲花旗二,弩四,弓矢十,孝宗减弓矢为六,下同。十六;孝宗减为八,下同。第二队,广勇指挥使二人,吉利旗,弩、弓矢、数如初队。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三门。牙门旗四,分左右,监门八人,并骑。孝宗旗减为二,监门减为四人。捧日队三十四队,左右各十七队, 孝宗减为十队,左右各五队。每队引一人,押一人,旗三人,枪五人,弓箭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