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827 页/共 1125 页

后部黄麾仗。凡六部,第一部至六部,并同前部黄麾仗,惟无绛引幡、犦。 孝宗减为三部,仗数亦同前部黄麾已减之数,并去犦、绛引幡。绛引幡二十。孝宗减为十。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四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孝宗旗减为二,监门减为四人。 旗、鹖鸡旗各二,青鍪甲、刀盾二十; 步甲后队。第一队,捧日指挥使、部头各二人,骑,孝宗减刀盾为十六,逐队并同。旗,黄鍪甲、刀盾。自二至六队,数列并如初队。 第二队,天武指挥使、都头,芝禾并秀旗、万年连理木旗,朱鍪甲、刀盾;第三队,拱圣指挥使、都头,犀旗、鹤旗,黄鍪甲、刀盾;第四队,神武指挥使、都头,苍鸟旗、白狼旗,白鍪甲、刀盾;第五队,骁骑指挥使、都头,天下太平旗、鹦鹉旗,黑鍪甲、刀盾;第六队,虎翼指挥使、都头,鹖鸡旗、 金吾左右道牙门第五门。牙门旗四,监门八人,骑。孝宗减旗为二,减监门为四。 后部马队。第一队,捧日都指挥使二,角端旗二,弩四,弓矢十,十六;孝宗弓矢减为六,减为八。第二队,捧日都指挥使,孝宗更用天武。赤熊旗,弩、弓矢、;第三队,天武都指挥使,孝宗更用拱圣。兕旗,弩、弓矢、;第四队,天武指挥使,孝宗时更神勇。天下太平旗,弩、弓矢、;第五队,拱圣都指挥使,犀旗,孝宗用龙马旗。弩、弓矢、;第六队,拱圣都指挥使,芝禾并秀旗,孝宗用金牛旗。弩、弓矢、;第七队,神勇都指挥使,万年连理旗,弩、弓矢、;第八队,神勇都指挥使,驺牙旗,弩、弓矢、;第九队,骁骑都指挥使,苍鸟旗,弩、弓矢、;第十队,宣武都指挥使,白狼旗,弩、弓矢、;第十一队,虎翼都指挥使,龙马旗,弩、弓矢、;第十二队,广勇都指挥使,金牛旗,弩、弓矢、。自二至十二队,数列并如初队。 《中兴礼书》:建炎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诏令东京所属官司般取起发仪仗、法物赴扬州行在应副郊祀大礼。十一月二十二日郊祀大礼,共享仪仗一千三百三十五人。绍兴十三年二月九日,诏:「将来郊祀大礼合排设卤簿并仗内六引,令礼、兵部、太常寺讨论合排设名件数目,申尚书省。」十四日,试兵部侍郎兼侍读、资善堂翊善程瑀等言:「勘会三驾卤簿,大驾以郊飨上天,临御九伐;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耕千亩;小驾以恭园陵,亲搜狩。将来郊祀大礼,合用大驾。缘《宣和重修卤簿图》大驾系象六头并六引仪仗、鼓吹,及前后部黄麾仗内设 车舆、辇(路)[辂],其驾士并 擎人各有执着服色物件,大段数多。今来创行制造,窃虑不前。兼有司见今度地修建圆坛,去处不远,难以排列。礼、兵部、太常寺契勘昨建炎二年扬州郊祀,所用仪仗系于大驾卤簿内从权裁定,总一千三百三十五人。今讨论欲参照祖宗旧仪及扬州郊祀人数,重别增损,并将昨来亲飨黄麾半仗分为二部,及中道设辇辂、腰舆等行列。所贵随宜添置,前期易为办集。」小贴子:「契勘汉祀天南郊,用法驾三十六乘,亦用小驾十三乘,未尝有定制。国初创立大驾卤簿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二人,今来欲权约用国初大驾人数之半。」诏依国初大驾卤簿人数,大驾三引,中道象六。中道分左右为三重,各持铁钩一名跨其上。又准备象一。 绍兴十三年郊祀,用象一,簇象兵级旗枪等共二十九人。自十六年至二十八年,用象六,准备象一,簇象兵级旗枪等共五十七人。干道元年至九年,如绍兴十三年之制。淳熙三年,如绍兴二十八年之制,执旗枪一名,次击锣一名,次小鼓一十二人,管押节级二人,前引执铁钩一名在中,次执旗枪四人,次执石钩二人,次执钩二人,次执旗枪四人,次执石钩二人,次执旗枪二人,次执石钩二人,次执铁钩二人,次执旗枪四人,并分左右行象外,为一十二重。 马端临《通考》:高宗中兴后,唯设大驾、法驾及黄麾仗。大驾卤簿,郊祀用之;法驾, 明堂用之;黄麾大仗三千三百五人,大朝会用之,视政和旧仪减三之一。黄麾半仗二千四百五十人,正旦朝会、上尊号、册宝、亲飨用之。亲飨太庙,兵部设黄麾仗,自和宁门至太庙棂星门外,鼓吹二百三十六人。又黄麾半仗一千四百九十九人,册皇后、皇太子用之。黄麾角仗一千五十六人,冬至朝贺、至宸殿望参、金国使贺正旦生辰、受玉宝、皇帝御正殿、皇太子称谢起居用之。黄麾细仗五百人,奉迎册宝、玉牒、国史、圣政、会要、日历、御集、宝训用之。细仗一百人,进呈圣德事迹、经武要略及独进玉牒用之。凡郊祀卤簿,用六千四百九十六人骑。立大旗十一,并执仪仗官兵三千三百五十六人、马一千九十八匹,摄殿中侍御史、诸卫将军等五十一人。御辇院伞扇、舆辇二百三十八人,控御马天武等四十四人,太常寺鼓吹、乐工五百八十八人,左右金吾司碧栏等三十五人,总辖检察仪仗、兵部郎中各一人,职掌十二人,辂下驾士等二百六十一人,车辂院般法物十人,诸班直等一千八百四十六人,马执龙旗五十四人,步执龙旗三十三人,击鞭六人,驾后大黄龙旗三人,捧日甲马队三百人,天武二百人,奉宸队一千二百五十人。翰林司兵士二人。 淳熙十二年八月,枢密院言:「大辇于前九十日入宝,于前六十日伞扇,于前四十日阅习,并差殿前(同)[司]兵及、步军司辇官。」从之。 卤簿明堂用四千一 百四十八人,卓立大旗十一,步执仪仗官兵二千二百五十八人,摄殿中侍御史、诸卫将军及伞扇、舆辇等并同郊祀之数。唯逍遥辇下减十人。诸班六百六人,马执龙旗五十四人,步执龙旗三十三人,击鞭十四人,奉宸队五百人。驾后大黄龙旗五人。 不设金、象、革、木四辂及太安辇。 大驾卤簿仪仗及六引用鼓吹八百八十四人。内鼓吹令丞二人,府史、典史各四人,指挥使二人,帅兵官四十六人,歌色四十八人,金钲十七人, 鼓十七人,大鼓一百一十人,小鼓六十人,中鸣六十人,铙鼓十七人,拱辰(官)[管]三十六人,羽葆鼓十二人,觱篥二十九人,小横吹六十人,箫八十七人,笛二十九人,节鼓一人。此绍兴十三年之制。法驾三分减一,鼓吹用五百八十八人。内令丞四人,府典史、指挥使、帅兵官、歌箫、觱篥、笳笛、拱辰管、大小横吹、节鼓四百三十八人,金钲、 鼓、羽葆鼓、大小鼓、中辰鸣一百四十六人。此乃绍兴十三年之制也。 严更警场旧制:严鼓一百二十四,金钲二十四,鸣角一百二十。绍兴十三年,以地狭,移于棂星门外,止用鼓角各六十,金钲二十。 六引服饰:犦、左右金吾将军:金铜甲胄,披赙解结锥。左右金吾街仗司:花脚幞头、碧罗袄、紫绿罗袍、金铜带、仪刀、乌皮履。执仪仗者:幞头武弁、平巾帻、锦帽、鸾彩、抹额缬、胜蛇铜革带、紫绯罗绣袍、紫紬宽衫、绯紬袍、青罗黄紬银褐、绯皁紬宝相花衫。驾 前殿前指挥使:细甲、方胜练鹊缬衫、绿罗甲、弓箭、银剑、蒜瓣朵红紫罗帽带。殿前左右班:粉青绯紫三色大搭缬罗衫。长入祗候:五十二人,合色头须、镀金帽环,青红二色。茶酒班殿侍:紫罗印皁斜搭衫。茶酒班十人,内红拂扇二人,御龙直执从物八十三人,珠巾、方胜鹊衫。行门二十四人,金银甲、方胜鹊衫、金束帛珠帽、银骨朵。内押行门:缠枝袍;行门:花袍。御龙直二百五十人员,黄狮子缬衫。长行:方胜鹊衫。内殿直已下二百五十人员亦如之。长行:白师子缬衫。殿前指挥使编排禁卫:紫罗皁花衫。驾头扇筤下各天武三十一人,白师子衫。东西班乐三十六人,紫帽带。招箭班三十六人,幞头束带。亲从围子、行宫殿门中道左右壁:帽、镀金束带。其衫皆以白师子缬,余并方胜练鹊。遥郡刺史衫以罗云雁,都指挥使以御仙花,都虞候以簇四金鵰,御前忠佐以宜男方胜,正副使以黄师子,正副都头以方胜练鹊,控马亲从以青莲,执烛笼亲从二百人以宝照。余从驾并以白师子。执烛二十二人,衫亦如之,镀金带。军头引见司人员四人,帽子、方胜练鹊衫。等子八十三人,帽子、(围)[团]花宝照绯缬罗衫、镀金带。左右骐骥院御马六:特勒雕、拳毛騧、佛耳、赤騧、黄青骓、滴露紫。控马执七宝百节鞭、杌子。御马五十人,缬衫、皁纱帽、金镀银师带。禁卫班直等:绯绿罗红盘鵰背子。 绍兴三年正月,造绯二千领,绿一千 领,以绢代罗。十三年,又以缬代绣。干道四年五月,文思院制从驾人衣服。庆元二年,皇后受册宝,排设逍遥、平辇人员各一人,辇官二十七(人)人员:帽子、宜男缬罗衫、镀金银柘枝带。辇官:幞头、白师子缬罗衫、镀金海捷带。 绍兴十二年,皇太后回鸾,上将躬迎于郊,命有司制常行仪仗。先是,石延庆请诏礼官参考康定中(当)[常]行仪卫,酌取中制,以正万乘尊严之分。工部尚书莫将等请先造黄麾仗二千二百六十五人。 三十一年四月,臣僚言:「天子之出,清道而后行,千乘万骑,称警言跸,旄头前驱,豹尾后殿,其往东驰道与阑出入者,皆有厉禁。自六飞南渡,务为简便,唯四孟飨献,乘舆躬行,前为驾头,后止曲盖。而爪牙拱扈之士,或步或趋,错出杂立,无复行列。至有酌献未毕,已舍而归。士民观者,骈肩接袂,杂虎士之中,而不闻有谁何之者。望诏有司讲求其当,凡车驾行幸,从驾禁旅以若干人为一列,相去各若干步;其乘马前导者皆预上其数,命有司绘为图,先一日以闻,别其副本报御史台。有不如令及不在图中而辄冒至者,许有司举之。蔽而不言,令御史台觉察。」诏可。 王应麟《玉海》:绍兴二十一年,明堂。五月十三日,有司陈法驾卤簿,视郊祀三分减一,用一万一千五人。 圣旨指挥,今岁冬日至郊见上帝,用遵太祖 孝宗隆兴二年二月八日,尚书礼部侍郎兼权兵部侍郎黄中言:「伏 皇帝典故,除事神仪物外,乘舆服御并从省约。本部已逐一条具外,独有五辂未敢轻议。窃详自来大礼,虽五辂并设,然考之《礼经》,玉辂以祀,金辂以宾,象辂以朝,革辂以即戎,木辂以田,而祭祀所用者,一玉辂而已。典辂之职虽曰凡会同军旅以辂从,而后郑释曰『王乘一辂,以其余辂行,亦以华国。』然则金、象、革、木四辂,不过为一时观美,非其所乘也。方承平时,五者并设,固不为过。今圣主方欲隆俭德而戒劳民,其乘舆服御之费,又无大于此四者,有司敢不钦承!所有今来郊礼,欲乞因时之宜,止用玉辂。其余四辂,权不以从,庶几有以仰副明诏,且于《礼经》无所背戾。」诏依,将来郊礼,除玉辂、逍遥、平辇外,其余车辇并从省约。 九日,兵部言:「契勘昨绍兴十三年郊祀大礼,依《政和五礼新仪》排设,国初大驾卤簿共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三人;及绍兴十六年至二十八年郊祀大礼,增添(俸)[捧]月、奉宸队共一万五千五十人,并三十一年明堂大礼,依二十八年例三分减一,用一万一千五人。今承指挥,郊祀大礼乘舆服御、中外支费宜从省约。续承指挥,将来郊祀大礼,除玉辂、逍遥、平辇外,其余车辇并从省约。本部今条具将来郊祀大礼,除玉辂、平辇、逍遥乞令依旧人数外,所有大驾卤簿仪仗内六引前大象,欲依昨绍兴十三年例,止用象一头。其余一行仪仗数内八宝下人数,本部已牒门下后省裁损 施行外,(除)[余]仪仗人数依今来指挥合从省约,并乞依昨绍兴二十八年郊祀大礼人数内乞权行减半,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随宜排设。」诏从之。 五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已降指挥,大驾卤簿仪仗依绍兴二十八年郊祀大礼人数权行减半,随宜排设施行。今条具申请事件:一、将来郊祀大礼,奏严更警场并大驾卤簿六引、驾前后部 吹振作,比之仪仗人数稀少。今从省约,乞将 吹八百八十余人内三分减一,止用(八)[五]百八十八人;警场二百七十五人内三分减一,止用一百八十三人,随宜排设。一、合用 吹导引六州十二时奉禋歌降僊台词,从本寺具申学士院修润,降下教习。一、合借差军兵依今来三分减一,依例下所属借差。一、教习日分支破官钱,依今来减定人数开具名色,依例下量审院于本寺历内批放。一、合差般 奏严 军兵及合破绯方号并提点一行事务所、大礼五使,于贡院按习幕次及就殿前司教场摆拽,至期逐处排设。 吹警场、宿顿排办等,乞(于)[依]例关报所属排办。一、教习去处,乞依例于怀远驿下临安府擗截。其 吹警场服着、奏严 角、执色乐器、宣赦 筹等,经今六年,不曾修饰,脱落不堪。乞依今来人数开具,报所属斟酌抽换修饰施行。」诏并从之。 国朝典故,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玉辂以祀天。礼毕, 十月三日,太常少卿兼权礼部侍郎洪适等言:「伏 乘辇,合进金辂于端诚殿门外。而旧制:皇帝降舆,并乘大安辇还宫。近因臣僚奏请,不设四辂;而二月八日指挥,除玉辂、逍遥、平辇外,其余车辇并从省约。今岁郊坛礼毕, 臣以朝服前导,皇帝以朝服而乘平辇,切恐礼容不相称。若合用大安辇,即乞早降指挥,令有司从实修饰。」诏郊祀回,止乘平辇,冠服令礼官讨论。「适等窃考国朝典故,自建隆四年陶谷创建大辇,祀礼毕,皇帝朝服,乘大辇还内,历朝并无更改。政和四年北郊毕,乘大辇还斋宫,解严放仗,易常服,弃辇还内。按《唐会要》:明皇废辇不用,开元十一年祀南郊毕,骑还。自是行幸、郊祀,皆骑于仪仗之内。又见行仪制,车驾朝献日,合门并诸司官并常服乘马在驾前。适等参考古今沿革,唐制郊祀毕,尚是乘马;本朝北郊回,曾用常服,即郊祀驾回,亦可以不用朝服。兼唐制乘骑亦可用仪仗,见今朝献亦有臣僚乘马在驾前。今来郊祀回,止乘平辇,所用冠服,乞比附景灵宫、太庙。郊祀毕,皇帝自齐殿服履袍、乘平辇还内。今导驾官以常服前导,其奉迎及侍中奉请升辇,参知政事奏请进发,并传敕侍臣上马等,并乞于见行仪注同修改,关报施行。」诏从之。同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逐次郊祀大礼,皇帝自青城至大次并礼毕,自大次还青城,并系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大辇。今来欲乞并服通天冠、绛纱袍,乘平辇。」诏从之。 干道三年四月十一日, 三月十七日圣旨,今岁冬日至郊见上帝,可令有司,除事神仪物、诸军赏给依旧制外,其乘舆服御及中外支费并从省约,仍疾速条具以闻。窃见绍兴二十八年以前郊祀,舆卫、仪仗共享一万五千五十人。至干道元年初行郊祀,比旧数十分减去其六,止用六千八百八十九人。今参稽已减合用之数。今岁郊祀,舆卫、仪仗宜遵用干道元年已减之数,今来更不增减,庶几有合中制。」从之。 兵部侍郎陈岩肖言:「近者恭 马端临《通考》:干道四年,中书门下奏:「车驾诣德寿宫,用殿前六百二十九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三百九十一人,崇政殿四百四十九人,凡一千四百六十九人。四孟诣景灵宫,用殿前司八百七十五人,皇城在内巡检司五百二十八人,崇政殿五百二十一人,凡一千九百二十四人。以左藏南库绢二千匹下(衣)[文]思院制其衣服。 六年九月一日,诏:「将来郊祀,并用五辂、大安辇,一如旧仪。」 九年六月五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干道元年并干道三年郊祀大礼此下当有脱文。。 淳熙六年四月七日,礼部太常寺言:「今岁明堂大礼,检照《皇佑明堂记》并《政和五礼新仪》,明堂大礼用法驾卤簿,祀前一日,皇帝于太庙朝飨毕,乘玉辂至宣德门,入门降辂,乘舆归文德殿。卤簿中玉辂中:疑当作「首」。,次大辇,次金辂,次象辂,次革辂,次木辂。今明堂大礼所用卤簿,大辇、车辂欲依上件典礼施行。」从之。 十八日,太常寺言:「今次明堂大 礼,并排设大辇五辂,祀前一日,皇帝朝飨太庙毕,乘玉辂入丽正门,降辂乘舆,用平辇归文德殿宿斋。所有大辇并其余四辂,止合从后。」诏除大辇免行排设,余依已降指挥。 五月十二日,礼部太常寺言:「今岁明堂大礼,前一日,皇帝于太庙朝飨毕,乘玉辂诣丽正门。所由道路,乞是日朝飨太庙礼毕,皇帝于太庙棂星门外乘玉辂,经由皇城东新路入丽正门,至南宫门外降(舆)[辂],乘舆至文德殿上,降舆归斋殿。其仪仗、法物合在车辂前排列。」从之。 光宗绍(兴)[熙]二年四月十七日,礼部太常寺言:「淳熙十二年郊祀大礼,皇帝自太庙棂星门外乘玉辂诣青城,礼毕还内,上乘大辇。今年郊祀大礼,乞依体例施行。」从之。 七月十三日,提点添修五辂大辇黄迈言:「得旨:玉辂轴依例修换外,其余金、象、革、木四辂亦不堪应奉,乞行换造。」从之。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大驾卤簿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大驾卤簿 【宋会要】 政和七年正月二十七日,礼制局言:「昨讨论大驾六引,开封牧乘墨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御史大夫乘夏缦,已经冬祀陈设讫。所有驾士衣服,尚循旧六引之制,宜行改正。况天子五辂,驾士之服各随其辂之色,则六引驾士之服当亦如之。请墨车驾士衣皁,夏缦驾士皁质绣五色团花,于礼为称。」从之。 二月九日,诏:卤簿图籍当行改修,令礼制局限一年进呈。先是,兵部尚书蒋猷奏:「《大礼卤簿图记》,天圣间宋缓撰集。凡仪卫之物,既图绘其形,又稽其制作之所自而叙之于后。陛下顷以治定制礼,如卤簿仪制,革而新之者多矣。乞命有司取旧《图记》,考今之所革者,依仿旧体,别为一书,传之久远。」故有是诏。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政和宣和大驾卤簿 政和宣和大驾卤簿 六引,中道。象六,中道,分左右,为三重,各持铁钩一名跨其上,执转光小绯旗一名前引。次击锣一名、节级二人为一列;次 执七宝钩二人在左,执银钩二人在右,行第一重象前。次三人行象内,为三重;执转光小绯旗十四人,分左右,行象外,为七重。执石钩二人,行第三重旗前;执朱漆钩二人,行第五重旗前;执石钩二〔人〕,分行第七重旗前;又二人分行旗后;又执铁钩一名,在第三重象后当中。并服花脚幞头、绯 衫。或夏祭大礼,则以缬衫。凡六引及卤簿内服饰以絁者并准此,金镀银双鹿带。 法驾减象一,以一象居前,余分左右,为二重。执七宝钩、银钩人各减大驾一名,行第二重象前;次二人行象内,为二重;第四、第七重旗前执金[ (月)]石钩各二人。其大驾各行第七重旗后二人,法驾无之,余同大驾。 六引:法驾则开封令、牧、御史大夫为三引。 、革带;控诞马人平巾绩 第一引开封令,中道。清道二人重行,次幰弩一人〔人〕骑。诸引执幰弩人并骑。次诞马二,控马每疋各二人。诸引控诞马人准此。次轺车一乘,驾赤马二,驾士十八人。次方伞一,次朱团扇一,次曲盖一,次僚佐四员。外仗青衣二人,为一列。次车辐棒二,次告止旛二,次传教旛二,次信旛二,合为一列。执旛各一名,二人,谓引执旛人,数准此。戟三十,为十五重,在车辐棒至信旛外,并分左右厢。以下外仗,并分左右厢。仗内清道服武弁、绯絁绣云鹤衫、革带,执黑漆杖;执幰弩人平巾赤帻、绯絁绣辟邪衫、赤「绩」当作「帻」,前脱一字。、革带;青衫人服平巾青 、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革带;驾士武弁、绯絁绣雉大袖勒帛。法驾曲盖后有僚佐四员,戟减大驾十四,为八重,余同大驾。 、革带;执方伞、扇、戟、执、传教幡、信幡人并黄絁绣兵额、宝相花衫、行藤、 袜、革带;执朱团扇、曲盖、执、告止幡人并绯絁绣抹额、宝相花衫、大口 帻、青絁衫、革带,执仗,仗袋以青绢;执车辐棒人平巾赤帻、绯絁绣白泽衫、赤 、革带。内执弓 、革带。执弓矢、人并锦帽、絁绣宝相花戎服大袍、窄 、行縢、 、革带。执刀盾人银褐 绣抹额、宝相花衫、大口 第二引开封牧,中道。清道二人。次幰弩一。次棡鼓一,在左;金钲一,在右。次大鼓十,为二重。次节、夹二,为一列,执人骑。诸引执节、夹人并骑。次诞马四,二重。次革车一乘,驾赤马四,驾士二十五人。次方伞一。次朱团扇四,为二重。次曲盖一。次僚佐四员。次幢一在左,麾一在右,执人骑。诸引执幢麾人并骑。次大角六,为一列。次铙一,吹箫二,次笳二,次大横吹二,各为一列。次铁〔笛〕、箫、觱篥、笳各一,笛、箫在左,觱篥、笳在右。外仗青衣八人,次车辐棒八,各为四重。次告止幡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四,为二重。次仪刀十四,为七重。戟七十,在车辐棒至仪刀外,为三十五重。刀盾六十,在戟外,为三十重,盾在左,刀在右。次弓矢六十,在刀盾外,为三十重。每弓一箭二,连 。六十,在弓矢外,为三十重。仗内执节、夹、幢、麾、大角、仪力人并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衫、大口 。驾士武弁、绯 绣隼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弁、服饰并同第一引。法驾大鼓减四,大角、信幡减为二,铙后左箫右笳、大横吹各减一,外仗青衣、车辐棒、仪刀各减四,戟减三十,刀盾、弓矢、各减二十四,余同大驾。 、白抹带。执大横吹人绯绣苣文抹额、生色袍、抹带 。执铙、箫、笳、笛、觱篥人并平巾帻、绯绣宝相花袍、大口 、锦螣蛇。执大鼓人黄绣雪花抹额、生色袍、抹带 矢人袍以青,执人以紫。执棡鼓、金钲人平巾帻、绯绣对凤衫、抹带、大口 第三引大司乐,中道。清道二人。次幰弩一。次棡鼓、金钲各一。次大鼓十。次节一,夹二。次诞马四。次革车一乘。驾士、驾马并同第二引,以下革车准此。次方伞二。次朱团扇二。次曲盖一。次僚佐二员。次幢、麾各一。次大角四。次铙一。次箫、笳、大横吹各二。次笛、箫,次觱篥、笳各一。外仗青衣六人,次车辐棒六,各为三重。次告止旛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四。次仪刀十二,为六重;戟六十,为三十重,刀盾、弓矢、各五十,各为二十五重。驾士服武弁、绯絁绣凤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并服饰并同第一、第二引。法驾以御史中丞为第三引,自第四引以下并减。 第四引少傅,中道。清道四人。次幰弩一。次棡鼓、金钲各一。次大鼓十六,次长鸣十六,为二重。次节一,夹二。次诞马六,为三重。次革车一乘,府佐四员,夹革车。次方伞一,次朱团扇四,次曲盖二,为一列。 次幢、麾各一,次大角八,次铙一,次箫四,次笳四,次大横吹四,各为一列。次节鼓一,次笛、箫、觱篥、笳各四,各为一列。外仗青衣十人,次车辐棒十,各为五重。次告止幡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六,为三重。次仪刀十六,为八重。次戟九十,为四十五重。绛引幡六,在戟外,为一列分引。刀盾、弓矢、各八十,各为四十重。仗内执长鸣人服同执大鼓人,执节鼓人服同执铙人,执、绛引幡人服同执方伞人。驾士服武弁、绯絁绣瑞马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并服饰并同第一、第二引。 第五引御史大夫,中道。清道二人。次幰弩一。次棡鼓、金钲各一。次大鼓十。次节一,夹二。次诞马四。次革车一乘。次方伞一。次朱团扇二。次曲盖一。次僚佐二员。次幢、麾各一。次大角四。次铙一。次箫、笳、大横吹各二。次笛、箫、觱篥、笳各一。外仗青衣六人,次车辐棒六,各为三重。次告止幡二,次传教幡二,次信幡四。次仪刀十二,戟、刀盾、弓矢、各六十。驾士服武弁、绯絁绣獬豸大袖勒帛。其余执人行列重数并服色并同第一、第二引。法驾则为第三引大鼓减四,大角减一,铙后箫、笳、大横吹各减一,青衣、车辐棒、信幡各减二,仪刀减六,戟减二十四,刀盾、弓矢、各减半,余同大驾。 第六引兵部尚书。革车一乘,驾士服武弁、绯絁绣虎大袖勒帛,其余并同第五引。 舆服 宋会要辑稿 舆服二 中道卤簿 大驾外仗 中道卤簿 金吾本司纛,左右皁纛各六,为一列。执柘各一名, ,佩横刀、弓矢。凡仗内大将军、将军、都尉、校尉、旅帅、中郎将 弩,佩牙刀器仗,珂马;大将军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锦螣蛇大口 四人。次押纛二人,骑。次押衙四人,骑,引 。次 八,为二重。执 各一名。次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四人,为二重。次卫司 ,本卫大将军二人,骑; 四,夹上将军。执 各一名,夹二人,并骑。已上并分左右队。内上将军、将军花脚幞头、绯罗绣抹额、紫罗绣辟邪袍、(郎将)。押衙金鹅帽、紫絁绣辟邪袍、革带,佩仪刀。执 绵帽、宝照锦袍、锦臂鞴、革带、乌皮韡。法驾减 二,为一列,本卫上将军、将军各减二人,余同大驾。 、革带、乌皮 、 袜。押纛人幞头、皁 绣宝相花宽衫、绢 ,佩横刀。执柘、皁、纛人皁纱绢、皁絁宽衫、绢 并佩横刀、弓矢,唯朝服并黄麾仗内帅官兵不佩。执夹卫司 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裲裆、大口 、锦螣蛇革带。执 、弩、弓矢、人并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 次朱雀旗队,并骑。金吾卫折冲都尉一员引队, 二,夹都尉。次朱雀旗,执旗一名,引二人,夹二人。凡仗内引、夹,执旗人数准此。次弩四,为一列。次弓矢十六,次二十,各为二重。次左右金吾卫果毅都尉二人,押队。队内折冲、果毅都尉平巾帻、紫絁绣辟邪袍、大口) ([袍]、革带。内执弩、弓矢、人加佩横刀。引、夹、执朱雀旗人并绯絁绣抹额、宝相花 、大口) ([袍]、革带,佩横刀。内引、夹人加 、大口 佩弓矢。凡中道仗、外仗内旗引、夹旗人并执旗人并佩横刀,引、夹人并加佩弓矢。法驾弩减二,弓矢减六,减八,余同大驾。《宋史》:宣和引队改天武都指挥使,押队改天武指挥使。 、革带。法驾引旗、护旗各减四人,余同大驾。 次龙旗队。大将军一员检校,骑。次引旗十二人,为二重,并骑。次风伯旗一在左,雨师旗一在右。次雷公旗一在左,电母旗一在右。次五星旗五,为一列。木星旗在左,余火星、土星、金星、水星旗以次列于右。次左右摄提旗二,为一列。次北斗旗一居后。次护旗十二人,为二重,并骑。次副竿二,为一列,执人并骑,分左右队。内大将军朝服;引旗、护旗人并黄絁绣抹额、宝相花衫,佩弓矢;引、夹、执风伯旗等人五色絁绣抹额、宝相花衫;执副竿人锦帽、黄絁绣宝相花衫、大口《宋史》:宣和检校改左右卫大将军,雷公、电母旗去公、母二字。 次指南等车。指南平车一,次记里鼓车一,驾士各三十人。次白鹭车一,次鸾旗车一,次崇德车一,次皮轩车一,驾士各十八人,并服武弁、绯絁绣大袖勒帛。指南车驾士服绣以孔雀,记里鼓车以对鹅,白鹭车以白鹭,鸾旗车以瑞鸾,崇德车以辟邪,皮轩车以虎。法驾无白鹭车、崇德车,余同大驾。《宋史》:宣和有青旌、青雀、鸣鸢、飞鸿、虎皮、貔貅六车,在记里鼓之下,崇德之前,减白鹭、鸾旗、皮轩三车,驾士之数如前。 次金吾引驾,骑。本卫果毅都尉二人,分左右,平巾帻、绯絁 、革带。法驾仪刀、弩、弓矢、各减二,为三重,余同大驾。 ,执仪刀。次弩、弓矢、各八,为四重,每重弩二,弓矢二,二,相间行,分左右。执人平巾帻、绯絁绣宝相花裲裆、大口 绣辟邪袍、大口《宋史》:宣和改都尉为神勇都指挥使。 次大晟前部鼓吹,令二人,次府史四人,各为一列,分左右。次管辖指挥使一名。次棡鼓、金钲各十二,为四重,鼓在左,钲在右。部内棡鼓、金钲并分左右。帅兵官八人领,为一列,在棡鼓、金钲重内行。次大鼓一百二十,为十重;帅兵官二十人领,在大鼓重内行。次长鸣一百二十,为十二重,帅兵官六人领,每二人领四重,各在前一重内行。次铙鼓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在铙鼓内行。次歌工,次拱辰管,次箫,次笳,各二十四,各为二重。次大横吹一百二十,为十重;帅兵官十人领,每二人领二重,各在前一重内行。小鼓行次准此。次节鼓二,次笛,次箫,次觱篥,次笳,次桃皮觱篥,各二十四,各为二重。次棡鼓、金钲各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次小鼓一百二十,为十重。次中鸣一百二十,为十二重;帅兵官八人领,每二人领三重,各在前一重内行。次羽葆鼓十二,为二重;帅兵官四人领,各在鼓内行。次歌工,次拱辰管,次箫,次笳,各二十四,各为二重。部内鼓吹令本色服,府史幞头、绿罗宽衫、黄绢半臂;管辖指挥使平巾帻、紫绣宝相花) ([衫]、锦螣蛇、白抹带。帅兵官并执棡鼓、金钲、拱辰管、箫、笳、 。法驾前后棡鼓、金钲各减四,为二重。大鼓减四十,帅兵官减八人,长鸣减四十,为十重。铙鼓减四,拱辰管后箫、笳各减八;大横吹减四十,帅兵官减六人。节鼓后笛、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减八,小鼓、中鸣各减四十,各为十重。帅兵官减四人,每人押五重。羽葆鼓减四,最后箫、笳各减八。余同大驾。 、白抹带。执棡鼓、金钲人加锦螣蛇。执长鸣、中鸣、大鼓、小鼓同第二引执大鼓、长鸣服,执铙、大横吹人同第二引执大横吹服,执羽葆鼓人青绣苣文抹额、生色袍、抹带 节鼓、笛、觱篥、桃皮筚篥、歌工服平巾帻、绯绣对鸾衫、大口 、勒帛、锦螣蛇。法驾行漏舆舆士减四十人,神舆舆士多大驾二人,余同大驾。 、勒帛、执黑漆仗;管押相风乌等舆人员平巾帻、紫絁绣宝相花大袖、白绢 、勒帛;清道平巾帻、青絁大袖、白绢 、勒帛;舆士并管押、节级并武弁、绯絁绣宝相花大袖、白绢 褟、青絁大袖、绢 〔次〕太史相风、行漏等舆。太史令一员,次书令史一名,并骑。次相风乌〔舆〕一,舆士四人。次交龙钲一,在左;交龙鼓一,在右;舆士各六人。次司辰一名,次典士一名,并骑。次刻漏生四人,分左右,为二重。次鼓楼一,在左;锺楼一,在右。次行漏舆一,舆士各一百人。次太史正一员,骑。次清道二人。次十二神舆一,舆士十四人。太史令、太史正朝服;书令史录公服;司辰、典士、漏刻生并《宋史》:宣和鼓锺楼并改为舆,太史正前有捧日副指 挥使二人、捧日节级十人、神舆舆士增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