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 第 49 页/共 118 页

日本和议成后,已先由江海关拨给抚恤被难琉民银十万;嗣于前月底东兵全撤之后,柳原公使抵申,曾经日本领事提及此款本已仍行议归江海关拨给,惟因退兵之信得自电音,是以沈观察须得闽省印文方始兑付,以昭慎重。兹于前(初五)日闽省已有官轮船递到东兵全数撤退明文,故昨(初六)日江海关将议给之银四十万两如数拨交日本领事衙门兑收清楚。从此中、东和好永敦,各无遗憾矣。   柳原出京情形   「字林新报」云:东国柳公使于觐见天颜之后,即于前日二十二日出京,在中途尚未到通州时,忽有华人见之愤愤,随拾小石块击之,伤其从员之头焉。柳原所留之介使名德者,因即照会总署;总署闻知,赶即派令兵士一队前往护送登程,方克安抵津门。总署又移文与柳公使,以为保卫之疏,地主之责也;惟犯事人业已就擒,可以稍舒尊意耳云云。抵津门□,□道台又亲往视受伤之人,用示抚慰;公使遂无他说云。   西报论列日人上廷臣禀帖事   按此禀译载七月初六日「申报」,今见西报此论,因亦删润存之,以谂读者。   西报论及日本收兵之事,因提起彼国绅民曾上廷臣禀帖一扣,大言不惭,为笑邻国;因层层驳诘之,颇为新鲜可喜云。   其原禀内自谦为见识卑浅,犹子阳之井底蛙;诚然、诚然。但其历论国家之事,抵掌而谈,具有条理;且其勇气百倍,义愤激发,亦足为旁人所畏服。传曰「先声有夺人之心」,此其是耶!   至谓咎在中国,则彼将擐甲厉兵,将中国四百郡尽行征服踏平,变为齑粉。噫!此即古兵家所谓「坑杀降卒,屠灭名城」;自非白起之流残忍,当不至此。予初闻而疑之,谓中国其将遭此大劫运乎?若然,则数万里可以无一城邑、无一人民矣;而日人则意得志满、纵横驰骤于无人之境矣。此种议论,出之者明目张胆,闻之者气夺心寒,是宜乎不战而屈人矣。乃今日者,问其饮至策勋乎?则无战功之足录也;问其折馘献俘乎?   西报论琉球所属   日本以琉球出海之船遭风失水,其人为台湾生番所戕害;因此兴师问罪,几至与中国失和。有为之居间排解者,乃始立约退兵。顾琉球介于两大之间,此时究属于何国?当议和时,未及明言也。中国偿饷于日本五十万金,其中十万系抚恤琉球被难之家,其银由日本转畀琉球;则琉球之为日本所属,不言而自喻。然中国亦何必于此固争属与不属,亦何常之有中国岂必欲贪其土地哉!但恐琉球土人不欲日本人作主耳;以其束缚驰骤,国政必至于外移、大权必至于旁落。   琉球之为日本属国,向时亦未有明文。公历一千八百五十四年,美国水师提督名爹——当时为美国全权公使,曾泊师船于琉球境上,与之交际往来;琉球人云:『国事一切由王自主,并不归于日本统辖』。或有言琉球属于日本,而美公使云:琉球乃系自主,惟是每岁方物之贡,或进于中华。其在中国,故亦预于共球之列;而于中华恭顺有加,辑和倍至。美国公使卑厘既至日本立约,此约立于琉球之耳巴城,在公历一千八百五十四年七月十一日;后日本以所立和约规条未臻尽善,乃于公历一千八百六十年更立和约。中有三、四款言及中国交涉之事,更云:日本所立琉球和约,作为废纸。琉球之为日本属国与否,日本未尝明言也;则琉球为自主之国,明矣。设使向者美国船舶道经琉球,因失水为琉球人所戕;以此问诸日本人,必云此非我事。大约至今日,则不得不认耳。此由日本强以琉球为属国也,又明矣。此中国赔补军饷,而抚恤一款由日本转畀,是以其权授之于日本也。   惟是此中曲折原委,非以万国公法证之则不得其详明者,必能辨之(选录香港「循环日报」)。   十一月初八日(公历十二月十六日——即礼拜三)   西报论台湾海防   西报云:刻闻华宪于台湾打狗相近地方建筑大堡台一座,并有欧洲运到巨炮以支架之。盖为备海洋、资防御起见,亦诚当今急务也。然中国之海防、江防,岂无重大紧要于此者乎?而沾沾惟台之是保!设他国于日后另有征战之事,与其往台湾,无宁分扰宁波、上海及扬子江埠乎!盖论形胜,则沿海沿江幅员辽阔、城市繁华,防不及防、备不胜备;分派战舰,可以到处牵掣矣,何必争此台湾一隅哉!且其地僻处海中,山后更形寥寂;他国当不至视为奇货也。然则居中国而言,海防、江防其必有控扼形势、节制要隘以力图联络声势、保护口岸之道,而不得徒致意于台地也,明矣。苟能各谋守御,固属甚妙;如或不能,则何弗将闽省新购之各巨炮分拨各江、海要隘,亦未始非良策也。   续论琉球所属   西字日报云:昔时有一日本人独抒己见,发为伟论;而刊之日报曰:『现闻日本以琉球航海之人遭风被戕,皆由为台湾生番所害,遂兴师旅往征台湾;究未知琉球或属日本、或属中国,未有明文。据琉球人云:「事中朝如父,事日本如母」。或者云:「琉球所属岂有一定,惟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耳」。考日本史籍,琉球于上世即属日本;但是近代以来,不过贡土物于日本耳,非臣服也。而其在中朝,则列于屏藩,世受册封,称为贡献之邦、共球之国』。然则东瀛日报出诸日本人之口,其所云尚如此;何况其它!   顾今由日本通国之人言之,则无不以琉球为其所属以备藩服者。惟外邦之人按之图籍、考之流传,实未有确据可寻。日本人云:『不独琉球系其属国,即在高丽亦系称臣纳贡者也』。前时美国公使卑厘及美国副钦使卫廉于日本议和定约,其往来文牍云:『琉球先王,与日本有亲戚之谊、姻娅之欢』。然即揆诸所云,亦不得以为臣属也。即如英国长王子娶于颠麦、二王子娶于俄罗斯,试问颠、俄二国当为英所属乎?   又有一说焉:琉球,古时系为日本所属。于一千三百七十二年,中国征服琉球,岁时贡献,史不绝书,迄至于今;未尝闻中国以其远处海陬,而即度外置之、闭关绝使,不许其通朝请、贡方物也。如是,则琉球之属于中国也,亦明矣。或又云:『琉球系日本萨■〈山司〉摩岛所属,岁必贡献于萨』;然亦不能为日本之属国。不观安南、高丽岁贡于中国,及二国有外忧内患,中国卒未尝与之排难解纷;大抵弱之事强、小之事大,不过生于畏威怀德而然,非必定其为所属也。   此时中华与日本已行议和,酬饷撤师,可以解兵革之患。惟日本迩来励精图治,壹志振兴;讲求兵事,仿效西法,日益强盛:其所行俱堪深为赞颂。特其中,亦有未臻尽善者。虽彼以一时之奋发,欲伸大义以征台湾;而台湾乃隶于中国版图,日本而出此,是谓之犯疆启衅,乃与中国相争,其过则归于日本。今幸得成和局,彼此言归于好,可姑置勿论。惟据理而言之,日本不得为出于万全而无害也。   以上皆西人之所论,可谓持平而折中者矣。呜呼!天下之公理,自在人心;惟不能立身于局外者,则或有所蔽耳(选录香港「循环日报」)。   十一月初九日(公历十二月十七日——即礼拜四)   台湾北路生番亟宜招抚及招商开垦论(客闽莲塘生稿)   夫以上天好生,蠢灵无异;圣王御世,中外一家:穷黎应以体恤为惠,生番宜以教化为先。   溯台湾一岛,国初收入版图,其时仅有一府三县之设。康熙辛丑,平朱一贵之乱;时蓝鹿洲为蓝荆璞总戎条陈,禀请闽督觉罗满公可用「宜辟其疆、勿蹙其地」之策。及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之乱,福郡王康安为将军戡定之,遂奏请照行四川屯田租例。是时,淡水、彰化附近渐有垦田之法,惟尚无多。迨嘉庆十五年,方制军奏准开噶玛兰,其时已有一府五厅、四县。道光十二年,陈办复乱,瑚公松额为将军,率京师劲旅往讨;甫至吴门,闽中大吏业已报捷。嗣后疆吏安享太平,不劳心力矣。不意今春,突有日军远来之役。查凤山县后南路一带之生番,均蒙沈幼丹中丞派委招抚薙发,入化已有数千之众;旋潘伟如方伯移节凤山、张飞云总戎驻札琅■〈王乔〉,派兵入山弹压开路之举。刻下日军返国,将见倡修学校,以化愚顽;开设州、县,以治刁风。   崇爻山后北路一带与噶玛兰毗连之处,概是高山旷野,纵横数千里之遥,生番约略十万之众;亟宜多延向为番通事者以熟化生,善为招抚,薙发教化。该地极为膏腴,一岁三丰;更可种茶,较胜府属诸处。刻下台阳岁出乌龙茶十余万箱,大都皆系附近北路所产。其山之巅,尽是菁林巨树、有用之材,宜及早招商开办;惟必须备购一火锯机器可敌百人之力者,方为合用。林多樟树,又可用蒸樟脑之法,蒸为樟脑。至于山藏之金宝、煤矿,其财之可取用者,指不可胜屈;真可获无穷之利也。考其地,无论其高昂低凹之处,均可种植五谷。若采木之后,探有铁矿、煤坞、油井,并可招商开采,又可广用工人。漳、泉、潮、惠邻近之郡,民人失业者极多;况广东澳门严禁出佣卑鲁之后,无业游民流为匪类者亦复不少;又值承平日久,各省裁撤丁勇颇众:一经招徕,广行采木、屯田、开矿之法,各处之人闻风齐至。南、北两路之区,地辟人聚,即可开设十州县矣。再后数十年,可开数十州县;更可设抚军管辖,仍归闽浙督宪节制:是中国又增一省矣。   招徕工商之条、分设州县之规、开垦屯田之法,当道自能善创章程,毋庸置喙也。从此,历数年后,生番尽化为良民、僻壤咸成为乐土,使生番皆沐皇朝之德化,又可安插无数游民、游勇,使之自食其力,不至失所。上则国家多辟疆土,广征税赋;下则生番化为良民,游民有所依归:岂不美哉!   管窥之见,未识贤当道采择刍言否也!   十一月十一日(公历十二月十九日——即礼拜六)   日兵将至长崎   初五日,因「烟台」火船从台湾回崎,带有在台病殁之兵士骨殖——皆用桶装贮者。大约在台时当已埋入土中,至此则又掘出而载回之,以示舆尸之文、以尽首邱之义焉。至次日,则「大克沙哥马鲁」船亦到矣;带回驻台之兵士等计共八百名,并有军械、饷银无数。督兵之中将率领兵士登岸,仕庶纵观,纷纭不绝;长崎炮台并为之开炮致贺,彷佛克敌致果、振旅凯旋云。   长崎报述台湾罢兵事   长崎报论列台湾罢兵之役,国中人民无不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生民其出干戈而登衽席矣!然另有一党怀贰之人名为「撤和来」者,则大不舒服。咸以为兵威未振,皆由哦古坡之办理不善,毫不能占得便宜;并有云:此事当为包羞取辱之举,哦古坡必须哈里气勒云云。何谓「哈里气勒」?盖东例:如有受耻之事,则自执利刃劙划其腹作十字裂纹,以表己心。故另一党之人愤出此言,亦深责哦古坡之意也。   西报论日人用兵之费   横滨前有新闻纸论及日人扰台之军需;又一新闻纸遂加以核算前后支销,以为不下有一千另五十万银圆云。又一西国新报驳之曰:其所核算之数,未免大相悬殊。盖其前后调拨来去之兵统计祗得六千名,营中豢养七阅月之久;大约每月不过二十万圆,总扯以一百五十万。其所购买轮船、战舰价值,人人所知,总有一百五十万;购买鎗炮、药弹、军械等,一总扯又得一百五十万;零碎开销以及差员赴北京来往各费用极多,再扯以百万:然则总共仅五百五十万圆而已。又除去所得中国之款五十万两——合得七十万圆,则所费总在五百万之内;而战船、军械具在,又当值银二百五十万;大约实所耗费者,不过二百四十万而已。查日本向例,于每年年初先总会计其一年内之进出各款,然后科定税则以为轻重焉。盖其今年年初业已预为地步,多征至四百七十万金以备军旅之费,足其饷糈;一切固自不必另筹也。而华人议论,动曰日本穷乏;夫亦不考其国例、不度其情事也矣。   十一月十三日(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即礼拜一)   记中西各人论琉球事   西人论中、东议和立约之事,谓曰:前被台湾生番戕害者,究系琉球民人也。然琉球向来实为中国外藩之国,即近今于「京报」又见琉球进献贡物之事也;而东使在华京请给恤银之时,则中国何为不以琉球实为己属、事与己涉为辞乎!乃现在既以恤赏琉球难民之家属反给与东洋,是则以琉球一并赐之云。查琉球之被京师兼属者,不过在数年前而已;向为东洋大族之人名「撒苏马」者所主。此族在日本,亦有社稷之权;名属日王,而其实几乎自分裂为一主也。乃一则为日本内之地而奉事日王,一则为琉球之地而进贡中国;前英国与各国皆立通商和约,故于彼时与东洋立盟在日国各地通商条款、又与琉球另立条约,盖以为实两国也。继而,东国之内政大经修变。向来日国分为多邦,与成周时之诸侯等;各小邦之内政,皆世袭侯伯之族自主,咸不奉命于日王,惟各供兵赀银于日王而已。迨今王年及冠时,乃使伯侯各族各卸其社稷自主之权,而以通国政务皆画一尽归于日王;此时,撒苏马族亦以其所主之琉球岛国献之东朝。英国一闻是事,遂与东朝议曰:『琉球国究归何人辖下?虽非本国所当干预,但本国与琉球已立有通商条约,贵国既兼并其地,则该约亦必承认』云。东洋允之。故此后琉球之事,惟问于东朝也。而所奇者,此后琉球人仍按期每三年一次遣使进贡于中朝也。该使其曾否以前情胪告于中国欤?又其使究为何人所遣欤?或系琉球本国王所遣,抑或系东朝传令而后遣者乎?若果非东朝所使,则琉球之王犹有自主内政之权。然一则进贡于中国、一则转请东国代索恤项者,究亦为奇也!抑或其犹进贡者,必东朝所使之行与!盖欲一时瞒其兼并之僭而已;而中国皆置之于不闻不问,究亦奇内之最奇者!即如法国之侵据我外藩安南数□、英人之昔据缅甸数分各事,而我国亦皆若不闻,亦未始非一类事也。故凡论者,皆谓中国急宜整顿军务,庶几日后各外藩不但为我之外屏,而我又可为外藩出力,不至为他国渐次蚕食鲸吞也。   西人所论、华人所言,大抵相类如此;本馆实难详知底细。但臆揣之,殆中国有鉴于前代勤兵务远之失,故各外藩虽有失地之事,均皆付之不论;各外藩亦深知中国断不为勤兵务远之举,故虽有失地之事,亦皆不以相告:故相习而成此风与!此皆朝廷之大政也,军机处、总理衙门、礼兵二部、四译馆必有定见于其间;实非草莽之所能窥测也。然本国既有所见闻,故译西人之所论、述华人之所言详记于报,以俟世之知机务者再行质正焉可也。   十一月十四日(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即礼拜二)   喜闻中东和约效凯歌体十八章(吟啸隐篁士未定草)   天子何尝忍用兵,包容四海荡无名;蠢兹狡启边疆衅,德化生惭自拔营。   海波如镜道遐昌,归骑红缨溜紫缰;总统大员开路去,雀翘新顶旆飞扬。   属国何须一矢加,当车螳臂莫争夸!生番安识风云阵,野掠由来不顾家。   皇王砺带锦山河,何损台湾一勺多!只为爱民如爱子,许开东款与称和。   炮台各口筑坚牢,■〈马京〉血犹欣未染袍!试向瀛台闲眺望,荡摇银线月轮高。   冷卸弓弦自纳鞘,夜来刁斗不惊敲;昨朝好听元戎令,归计欢阗预打包。   节候频频望斗杓,军粮到处给征徭;弯弓旋马回头射,铁弩全凭压海潮。   坚固西洋铁甲船,火轮风动破潮圆;载兵试问东人道,珍大如今可看穿!   大小峰高鸡笼山,登临东望势回环;番黎今已归王化,编籍升科政待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