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 第 46 页/共 118 页
「字林报」云:中国总理衙门之大臣与哦钦使于华历九月二十二日签名立约,其约内条规尚未得见;所有补费银四十万两,当由天津、福州两海关拨给。其余,报中所述与本馆所登者俱髣佛云。
谕旨(九月十七日京报)
兵部带领引见,奉旨:『……奏补福建台湾协右营水师都司郭发祥,……着照例准其补授。钦此』。
十月初三日(公历十一月十一日——即礼拜三)
私揆和后情形
京都既调和台湾兵事,深幸辑弭干戈,可为庆幸!惟其各情之内尚有一端足为记注者,则美国人李珍大尚在随同东使,恐有阴谋;而东使之滥想奢望,将仍有大出诸理之外者。盖观于李珍大在京内时,各西使未见有上前劝和者;及哦公先命李珍大出京,而英公使威公遂肯上前作解纷之语,东使亦即肯灭其愿望降心相从,而卒为理所折服也。吾故揆李珍大之于此役也,其意中筹划,始终皆属多事者轻举妄动。职此之由,或恐未餍其心,将至另行挑拨。左氏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盖此人非我华人所心属之辈也。
十月初四日(公历十一月十二日——即礼拜四)
与友人论台湾善后事宜
台湾之局现已议定,日本指日退兵回国;但未知我国何如办理善后诸事?今蒙垂询,用敢摭拾管见,谨陈左右,以备采择焉。
至圣有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曰:『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生番僻处深山,未蒙王化。其生性,□已悍野;其所习见、习闻者,无非杀戮残忍之事。故至视杀人如薙草芥、食人如食禽兽;并闻其不须火化,皆可生啮。即「王制」所谓「有不火食者」,生番近之。然三代以上,所谓「有不火食者」,今则大半已为中国之人;即未归中国者,其俗亦改。生番虽生长僻壤,未必皆「下愚不移」之人;况附近熟番诸社之生番,均有「用夏变夷」之意。第窵远各社,尚未尽变;盖其习俗使然。若不乘此机会收入版图,将来倘再有杀食他国难民之事,现已有轸恤琉球被难家属赏银十万两之例,他国被难家属援例请恤赏银,中国其照给乎,其更改乎?若使照给,生番固难免不再杀人之事,中国何以堪此屡给恤赏?若欲更改,则他国必谓中国已有成例,何以又不照给;恐致又开兵端!故愚之管见谓:不若即乘此势,将生番各社之地分建州县、设立学校,薄其赋役、厚其风俗,选廉明之司牧、择善教之司训,使知通经饬纪之学、渐仁摩义之行,吾知生番之性虽愚,其习自变;断未有负固不服、顽梗不化,而不知感恩戴德、革面洗心者!
夫熟番,亦番也;不过久蒙教泽,故能变为驯良。生番不知礼教,故未化其犷野;若能施以善政、善教,必得其财、并得其心,岂有熟番可化而生番断不可化之理乎!方今调集台、澎之兵,不下万人;日本返兵之后,即可办理此事。倘仍不遵德化,便可示以兵威,必令尽归版图而后已。况闻生番于日本剿惩之后,深知感激中国;感心既生,使之归化较易。若能尽为良民,俾台湾一岛不至仍有中外之殊,番地各社不至仍有熟、生之别;虽耗费数十万金,得亦尚可偿失矣。且台湾一区,岁能三熟;生番之地,亦想皆同。若能辟山野原隰之地尽为稻田,岂非高腴沃壤乎!再,各社山中,闻诸矿亦属不少;纵无金、银之产,定有煤、铁之生。若能开挖,亦有大利;生番不知「风水」之说,必无有从中阻挠者。并闻其地人迹罕到之区尚有多处,其中材木,亦必大有可观者;采伐以为栋梁、舟楫之用,较购买于外洋自必价廉工省:此李珍大之所以垂涎、日本人之所以生心也。此地既归版图,较之新疆沙漠之地,易于驾驭;且又非不毛之地,亦无无穷之费,岂非善美之举乎?但生番初归王化,全赖贤司训之妥为教养;俾使移风易俗,不至狼子野心之仍然如故也:是岂徒生番之幸乎!未识吾子以为然否?亦未识当道以为然否?
虽然,耳闻者不如目见;余足迹未履台湾,未知生番之实在情形。其所陈列,恐贻道听涂说之讥,而致隔靴搔痒之诮;不以为迂腐之臆说,即以为老生之常谈也。但既承下问,故作此迩言以答,望吾子其谅之!
东使赴台
东使大久保利通——即@@古坡带同福州厦门领事福岛九成,于昨(初三)日乘坐本国轮船赴台湾料理撤兵事宜;于午刻由领事公馆起程,在杨树浦下船,奉道宪沈观察派委唐荫亭大令(紫封)伴送至台;并有会审委员陈司马偕同东洋驻沪之品川领事等相送登舟,极尽宾主之谊:具见中、东两国官宪各释猜嫌而崇和睦矣。船则于六点钟启轮云。
十月初五日(公历十一月十三日——即礼拜五)
英提督言旋
前数日以来,英水师提督沙得瓦在上海暂寓于宝顺洋行。兹拟于今日乘兵船「莫得」赴停泊吴淞之铁甲船「铁公」也。俟下次公司船至沪,则「铁公」将扬帆以往香港,不久而回国矣。本馆前自西人处相闻沈观察虽与英官商议欲买此「铁公」船,而提督顾未曾首肯。盖一则英国家船只非敝旧者,未曾有发卖之举;一则以中、东两国之事前次尚战、和未定,若于此处卖船与中国,于日本未免有违和谊耳。
十月初六日(公历十一月十四日——即礼拜六)
抚恤东人银已给
中国家所议给东洋抚恤银十万两,昨悉哦钦使到沪时,曾带有驻京之英总税务司赫君信一函面交与苏松太道沈观察照纳。其函中大意,盖谓此款抚恤银十万两,希即由上海之海关税饷内拨付云云。是以初三日,即由丽如银行向官银号如数兑收去矣。大都哦钦使尚欲赴台办理撤兵事宜,急切未能回国;故特转托丽如银行先为汇去耳。第前据各西报俱称:此抚恤银已由京师当时面交,其余之四十万两俟撤兵后再行照付。兹顾由上海官银号拨提,岂东使在京时尚未领到欤!
十月初八日(公历十一月十六日——即礼拜一)
福建消息
福建西字日报陈曰:因台湾之事,福建厘金皆已开办增收,商贾被困已极矣。又论之曰:各处厘捐,早已极重;今又增之,则商贾势必裹足,市廛势必减色。核其所实收之数,恐将至反为减少矣。该报又论及中华军事,谓曰:中军之不及者,在乎管带各员是也。大凡提、镇大员之掌握兵权者,每在功成名就之后,辄借口于雅歌投壶、轻裘缓带以为名将风流;则行伍中锋锐之气,安望其激奋乎!又云:于前月二十四日阅满、蒙古驻防旗下诸兵士,新报讥其用弓箭之旧法谓曰:观其驰骋之猛勇、举动之灵捷,弯弓发箭,景象如画;实令人心竦神惊,毛竖骨战。盖比之戏园内武剧,则毫无相让云。现在官宪有延请英国水师员名「对□」者指教水师事宜,将冀犀军咸成劲旅云。又相传督、抚宪已经向福建西国银行借就银二百万圆,以备军实。
十月初九日(公历十一月十七日——即礼拜二)
中东条约略述
中、东议和一事,其在京师所立之条约,外间俱未见及;故本馆未经叙入前报。昨风传得此约内共有三款:一、生番所居之地实系中国管辖,一切当由中国作主。一、日人现涉番地,亦为代惩生番起见,并非无故兴戎。一、中国现给日人银五十万两,其十万为抚恤琉球被害人之家属;其余四十万两,因日人在台已搭构营房、开辟道路,故聊以补偿其费云云。顾此皆传述之辞,不过大意耳;其详细,容俟续录。
东洋电音
传得昨日日本所来之电报谓:东朝既闻大局和定,甚为□庆。既以哦古坡之办事为能,又深感英钦差威公从中调停以克成厥美事云。观此信息,则一如本馆所常述者也。盖日人心内,原未尝欲与我国交兵,已良有惩乎其先谋之左者;故其所求者,惟欲存全其国体而已矣。至其广行准备军务诸事者,盖恐或终不能得存国体,欲为之退步耳。意谓与其取辱于天下,则宁决一战为设难中朝之上计也。观其实心奋备之行,以知非我国稍予之退路,则战祸必终出矣。而我国能从权以稍存其体面,俾免两国之大祸;故虽或有非之者,而吾则未之然也。又据「字林西报」陈曰:日人撤兵之期,业已在即;大约于英十二月二十日——即华十一月十二日而可一概退去焉。
译「字林西报」论中东和议事
「字林西报」论中、东和议之举谓:日本于此役,可谓不损国体而兼可为荣也。盖得银虽些须,而其得意之事则有二也:一则中国认明日本之兴师,本于理不相悖逆也;一则琉球难民被戮,而中国终已抚恤其事也。而日人所最为欣喜者,则在于第一端而已。至于中国,于此役祗可谓以微项幸免战祸,并可以后显明台湾全岛为己属地两事而已矣。又论曰:中国于此事,其费项不啻数百万金矣。然能实建功效、不负帑项之消耗者,亦甚为浅鲜矣。既竭其力、尽其心,始得调拨未练不精之兵数千往台而已。若所办买之军械,类皆属不济于事者;大约百分之内,不过有一分已归入于军用也。所尤奇者,闻中人之买兵器,有买数枚者、有买百枚者;其内实似乎非尽以资国家之用,殆似有欲乘国家之外难而心怀别图,故如此以办者。不然,则又似乎有「买少而后望支多」之弊窦也。总之,观于此役,则可见中国虚内饰外之近状焉;并可以知中国振兴之机,非将国政一新,则终未见其大有成矣。以今日比之从前十余年间,则仕途诸弊尤倍甚于彼。时中国既遍设厘卡,则民生受困殆极,而贪官污吏之数又增倍于其间;则富强之道果安在乎!中国诚必有自大、自强之一日,然非以现在之治法而可成富强之政也云云。
「字林」之执论,大略如是。本馆以直言为苦药,姑译述之。其内虽有可纳者,其余似亦有执言之左袒者也。「字林」意谓日人所以称荣者,在于我国认明其初兴师往台与理相合之言也。不知我国本有自准日人自行惩办之语,而我国于相问之间,未尝以动兵而非之;乃既见其调用多兵、盘踞不去,情节可疑,乃先行诘问其实图,闻其仅欲惩责,则并不加非言。至于后来见其有实欲据土之谋,乃先示以须退兵焉。今认其初兴兵之非无因而仍使其撤师,而非其欲据土之举,是仍与先意相符也。日人于此一端,犹何有所谓「大荣」者乎!至于该报所陈中国弛于认真防备,本馆殆恐此言尚非无因;已早觉之,是以有愿和、不愿战之虑也。
十月初十日(公历十一月十八日——即礼拜三)
译「孖刺报」语
香港「孖刺报」曰:近接电音,知中、东为台湾一事,业已讲和;足见中国家智识过人,非同浅见。揆以前后各情节,则现所补给费银五十万两亦不为多也。
十月十二日(公历十一月二十日——即礼拜五)
译长崎西报
长崎西报于得中、东议和之后,论曰:看两国历数月之久、调各处之兵,大备战事,志在交绥;乃后来卒至于议和,实出意料之外,殊足令人诧异者。又曰:传闻中国偿银五十万两。此言想必有误,恐当是五百万。若仅以五十万为赔偿兵费之数,岂非笑柄云云。庸讵知中朝之所以给银者,别自有说;而顾为此揣测耶!
「伊敦」轮船售去
招商局「伊敦」轮船近由鸡笼来埠,相传已卖与中国家,作为传递文报之水师船云。其所卖价值,尚未闻悉。查此船似稍迟钝,兼之费煤;得能售去,可为该局庆矣。然此船虽不宜于载货,而以代置邮之用,则便利迅捷;亦未必非一好船也。
十月十三日(公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即礼拜六)
中东条款
为会议条款,互立办法文据事。
照得各国人民有应保护不致受害之处,应由各国自行设法保全。如在何国有事,应由何国自行查办。兹以台湾生番曾将日本国属民等妄为加害,日本国本意为该番是问,遂遣兵往彼,向该生番等诘责。今与中国议明退兵并善后办法,开列三条于后:
一、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指以为不是。
二、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中国定给抚恤银两;日本所有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留自用,先行议定筹补银两:另有议办之据。
三、所有此事两国一切往来公文,彼此撤回注销,永为罢论。至于该处生番,中国自宜设法妥为约束,以期永保航客不能再受凶害。
中东会议
为会议凭单事。
台番一事,现在业经英国威大臣同两国议明,并本日互立办法文据。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中国先准给抚恤银十万两;又,日本退兵,在台地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中国愿留自用,准给费银四十万两。亦经议定,准于日本国明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日本国全行退兵,不得愆期;中国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全数付给,不得愆期。日本国兵未经全数退尽之时,中国银两亦不全数付给。立此为据,彼此各执一纸存照。
右中、东和约条款及会议凭单两件,本馆已得底稿,因即为刊印,以供众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