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 第 23 页/共 118 页
选录多闻子寄华字□报馆书
东洋外务大臣得拉西马于英五月□□日照复中国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于英六月初二日再复照会东洋外务大臣
招募勇丁
丹国扣留定银
译勘东洋复书
天津来信论日本事
东洋事未谐和
哦古坡钦差上京
中国载兵船复往台湾
通闻馆论中东两国之今势
译「字林」天津友人来函
详述中东情势
中国整饬边防
湘军续赴镇海
宁郡民情
宁波西友来书
东人窥探京师路程
详究中东失议之由
调兵赴吴淞防堵
东人贫困
录述东国近日情形
津沽消息
赁船装兵赴台
洋枪队续赴吴淞
法兵船抵宁
闽督李(鹤年)奏知府等各员暂缓引见片(七月二十三日京报)
译横滨西报论(附识数语)
东兵议往北京
东洋募勇
东人帑藏空乏
日本强词
杭城募勇
五月二十七日(公历七月初十日——即礼拜五)
论台湾用兵
夫国家之制立军政也,设水师以保国而防不测;或数年、或数十年可以安坐食饷,无征战之苦。乃警报一传,而武士之丕责始启;由逸驱劳、易安为危,务须勤王;而能忘死冒险而不顾身,断不可仍耽安逸而慑大任也。此养兵于无事日者,一旦有事,而闾阎□无不仰望于武士也。见敌而直前、宁死而不退,此兵将之金科玉律也。果能如是,则黎庶皆无虑矣。昔者,英与法在海面交战,英水师提督名「纳孙」者为百战百胜之将也,于水师内在自所驾战船高悬一旗,大书曰「英国所望于水师之兵将,忘死以勤王而已」。此一语也,武士之责皆包括于其内。英兵至今,举以为法。惟愿各水师,亦皆当遵以为制也。本馆兴言及此,盖因人言福建各水师船人不争先而思后也。吁!是言也,吾亦不肯尽信矣。
今中国、日本两国衅隙已开,有三月矣。日本人既终不听理撤兵,则决战之言,似不日当下也。兹闾阎所望于握权诸大臣者,务须认真奉公从事。
余尝见中国军事,往往以虚为实,成为积习。此待乱民无精器者,虽掩饰以行军,尚可取胜;乃与劲敌相支,而以是道从事,则恐取不利矣!福建先得信时,上官欲令少煤之兵船以出海;此虽小事也,亦以见大事之一斑。夫兵船无煤,不啻将此船付之风波、投之敌国而已。该船官本各有防卫自船之责,如有后失,罪不可辞;乃上官不足其煤,是亦上官之咎也。又如天津解来之二炮,原系西人所造成;以不爱惜管照,均多敝坏,不合于用。于此,则虽有良炮之名,实反不如他炮也。且闻福建所调之兵,多属旧制、用旧器者;即所有洋器,亦多已敝烂矣。所愿于上官者,须知精器若不善收,不复成其为精,惟剩有精式而亡其精用也。闻日本兵皆称精兵,今欲以旧制之兵相敌,恐徒然也。夫冗兵之与精兵,其费饷同一也;与其多调冗兵,何如选调精兵乎!今台湾一事,系通国大事也;国中不拘何处,若有精兵而即宜调用也。福建一省精兵既鲜,而天津李伯相之兵,闻其精锐甲于天下;闽浙总督何妨奏调!何以津门调兵之信,至今犹未闻乎?前虽传有调兵之说,然调兵必须用火船;置船之音,亦至今未闻矣。
本馆于上年将凤凰山教习外国军法营垒撤去一事,曾论其非,且陈说华兵不笃心以习学;当时已见恶于华官。今又论及台湾各事,更不必言。然本馆素性愚忠,凡有益于中国政治者,苟有所见,无不直陈;纵人言不恤也。惟望中国掺局者,亦以本馆之心为心,共相勉励而益勉励焉可尔,勿致贻笑于敌人也!今兵事未启,而尚可补救;若俟被挫,则已为迟矣。
至于日本之兵虽称为极精,而亦多虚隙之处;是在当敌者有以乘其敝而制其胜耳。昔年普、法之战,是其前鉴矣。愿当大局者少采刍荛!
台湾近日消息
西人顷得台境邮信云:台湾现有土番七社,已为日本所攻下。土番倾心输服,誓不敢贰,为「此后南人不复反矣」;且踊跃诣营请于日本统帅大员,愿为乡导。惟言语啁啾,不甚可辨,而有汉人为之通事;其意若曰:倘日本悬军深入,则各社之人无不倒戈弃甲,率众归诚;箪食壶浆,以迓日军之至。现在沿海所居之生番,悉已与日本通闻问、结和好;请备前驱,执戈为日军先。惟牡丹社番尚倔强其间,负固不服耳。且日本兵威亦盛也,艨艟巨舰前后调至者,络绎不绝于道;几于舳舻蔽海,舸舰迷津。初九日辰正,有火船驶至——一曰「涉士北」、一曰「爹厘打」,泊于台南海口;又有「毛新根」战舶,不知从何处来。共计日本兵舶,凡有七艘。台南现有中国兵船二,泊近于「涉士比」船之旁;托言巡阅,实无所动静也。英国兵舶之舟帅前往见日本统兵官西乡,贺其抵台。后台飓无惊,风涛克靖。火管风轮,不虞险浪;飙驰电迈,咸庆安澜:实行军之一乐也。日本兵弁度都玖,素的武备闻;统兵登岸,施放枪炮,有若雷轰霆震。土番闻之,如骇兽惊禽,半窜伏于丛林密箐中。驻兵之地,有海湾,形如半月;两湾相对,海波不兴。日本兵船,多泊其中。日本水陆兵士雄壮威猛,皆以急于一战而后快;结营山麓间,军威整肃,刁斗严明。初十日,有中国之邮递书信者由台湾至厦门言:日本第十九营之兵分为左、右两翼,无不力博猛虎、气吞全牛,跳荡拍张,作余勇可贾状;皆曰:『不翦灭土番,不朝食矣。可杀而不辱,志士之心也;有进而无退,行军之律也』。听其所言,殊令人可惊可愕。日本现拟进攻牡丹社;以土番散漫之众而御日本纪律之师,恐不旬日间,牡丹社之地必为日本所据矣。闻日本兵士所经之地,所有屋庐悉付一炬;沿海居民,蹂躏几无完宇。其未遭残破者,日本皆令其供给糗粮扉屦以重困之。
顷又得厦门消息云:有英国兵船「呵列由」,探察台湾而回。言日本已占台湾之东隅,尽驱生番入深山中。海滨境宇广斥、土壤膏腴,可以屯田列戍、设官驻防,置守卫、筑炮台,藉以招徕商贾。日本自此,可以为久居计。至我中国欲令其一旦撤师,恐未能也;则势必出于战耳。至生番所居,类皆崇山峻岭、巉岩峭壁,与平地相隔绝。若其不复来扰,则日本亦可以度外置之也。生番虽自食其力,长于耕播;而日用所需,半多仰给于台民。今为日本守其巢穴、绝其门户,则不能与汉人通市,恐其势亦不能久耳。至于我国兵舶,一切无不具备。俟战书朝下,而兵事夕兴;特未知朝廷意旨何如耳!
呜呼!日本侵我土疆、戕我黎庶,轻藐我官吏、荡摇我边圉;阴谋诡算,图逞其私。此薄海臣民,无不痛心而扼腕也!说者谓八闽远在南峤,与京师相隔数千余里;疏牍往来,动需时日。简将调师,非易集事。封疆大臣,例可以保境而卫民,一战而驱之,未为不可。不知此说也,志虽勇矣,而实未免卤莽以从事也。日本所恃者有四:铁甲之坚也,火器之利也,战士之猛也,谋主之计深而虑密也。一击不中,岂不为自挫其锋;而执法之吏,已握刀笔而随其后矣。说者谓必待朝命之下以定行止,则民人已为其所摧残、土地已为其所侵据,彼得以转客而为主、转劳而为逸;事机坐失、悔等噬脐。不知彼所占者,仅海滨片土耳,旷地荒芜,人烟绝迹;而我台境之一郡四邑固自若也。即生番之慑,亦不过迫于一时耳;一旦我军云集雾沛,刻期驱除,彼必为我声援,互成犄角。彼攻其内,我攻其外,靡不蹶矣。故我缓之者,正以厚其毒也。此即兵法「姑以骄之」一法欤(选录五月十四日「循环日报」)!
五月二十八日(公历七月十一日——即礼拜六)
东人在镇江窥伺
京口来函云:
噫吁!人情之少见多怪,见骆驼而误为马肿背者,天下固同一辙哉!兹请以一端言之,殊足令人增噱也。本埠僻处江滨,惟保子口免厘一事,其外则鲜有闻问以动众议;此各处人民所早知也。乃日前忽有东洋好汉两人,徐行于江岸之上。镇江诸人心内,早惟有台湾一役;所以见东洋人来,群以为必与此役相系也。于是皆属目于二人,几有看杀卫玠之象;俱走相告曰:『彼将窥视此土地乎?不然,何左顾而右盼也』。或又曰:『抑将窥视我沿江之炮台乎』?众论纷纷,人皆惶恐。卒而扬言曰:『东人本旧闻「扬州为富饶之地」,垂涎已久。今二人之来,大抵欲测探场州之进步,以为后图之助耳』。斯言既出,各人益辗转传播;即领事官才高识远,亦觉娓娓动听,实获我心。相传领事即振笔疾书,移文于常镇道宪。其书中作何言语,未得知悉,然大略如左也:
为急要照会事。探得兹有东洋二人潜来镇江,手执画图小书数册并铅笔多枝,皆系英国干白兰省之著名铅笔也。又传闻有铁甲船一大艘,伏泊于口外。因请贵道即移书于总制局之西人马君,嘱其即将一切水雷暗伏于各要隘;水雷内之机关,务须整备妥贴,俾得随意燃轰。又请以烟一袋,即递于蒙古老将军,以奋其心,而策其力。再请详明两江督宪大人:于此危急之时,须先静镇其心,勿为所乱。总以必救此国为要也。盖永远防备奸宄,西人不便乘隙抗倒厘金一举,于此大相系也。本领事所为,贵须诸事平安,欲度日如顺流以下;故积成各习,不如不更改为美也。
道宪接阅此书后,神色张惶,手足几不知所措。迨稍平,始下令将城下所尚存之木炮一尊即行整顿,权以示威。正在匆遽之间,惊见东洋二人已抢步而入衙内;既无扈从,身上亦不佩军器。然道宪素悉东人勇而且悍,不测其是何意旨,汗方涔涔下如雨;不图东人只递书一封。道宪迅即拆阅,则始知东洋二人不过至镇江作游目赏心计,无他意也。其所携之书,系上海沈道宪之荐书耳。由是,人心始定。兹闻木炮,于此后大宪仍议定无庸急急整顿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