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府志万历本 - 第 278 页/共 280 页
西溪庵 在县治南。国朝景泰三年重建。其地溪水清諹,林木繁茂。
洞宫天庆观 在县东北。唐天宝七载建。有八仙亭、普贤堂,在登高山下。
永福县
方广寺 在保安里方广岩下。五代汉乾祐二年建,后毁,国朝永乐十四年重建。
重光寺 在县南开平里。唐大中二年建,宋宣和二年改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后为寺,有放生池、罗汉阁。国朝隆庆三年重建。
能仁寺 在县西南旧保德里。群峰峭拔,寺介其中。五代唐天祐二年建。初名寄林,僧无爽结庐于此。清泰二年更名瑞峰,宋政和中更今名。有放生池。
极乐岩寺 在县东北十五里。宋大中祥符二年建,国朝隆庆间重建。
[HT]名山寺 在二十都高盖山之下。唐文德元年建,五代唐天成中赐今额,有东西二石室。有祠。
上林寺 在一都。
方壶寺 在二十一都。
枕烟寺 在县东八十里,唐永徽元年建。
越峰院 在开平里。宋开宝元年建。有玩芳亭。邑令黄子理书匾并为记。[HT6SS]宋吴栻诗:“野僧迎客咲开关,更拂残碑藓字斑。徐姓仙归空碧洞,汉封王去漫青山。影来秋月林子缺,声淹春风水一湾。焙茗满瓯须强啜,过桥车马便人间。”
龙泉寺 在县东南六十里。唐咸通十年建,今废。
云际院 在待旦里。唐大中五年建,有苏老亭,今废。宋庆历间,提刑苏舜元常游此,因名。
玉清观 在县东。旧名东岳庙,宋瑞平元年更今名。
福清县
圣迹寺 在县北隅。五代唐天成五年建,国朝弘治间重修。有灵源洞、放生池。
瑞岩寺 在新安里。宋宣和四年建,国朝洪武二十三年重建。元陈英诗:“草径通幽僻,禅房隐寂寥,开窗山色入,欹枕树声饶。栏竹藏春雨,林花落晚囗。余生不谐世,应欲寄渔樵。”
灵石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四年建。先是武宗时,僧元修始庵于此,诵七俱胝咒治疾祟,后深入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再往则庐已虚,盖避会昌禁也。宣宗时出,诣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赐灵石俱胝院额。宋天圣初重修。有仙人碑、蟠桃坞等十胜。宋许囗囗囗:“自香城北沿囗囗里西渡小桥,入长道,又西入蟠桃坞,十步,有石屏,因为榭,榭之西有囗囗,亭次有囗光、素波二台。数十步,有松偃盖。西有囗花室。又西有放鹤、待月二楼。囗高囗亭白莲社,乃至塔院,中有胡僧。僧自西域来,有神术。至今鸟雀不栖。
黄蘗寺 在县西南清远里。沙门正干从六祖得其传,唐贞元五年建院,名般若堂,德宗赐名“建福禅寺”,国朝重建。
安福寺 在清远里。唐大中间建,宋嘉祐间重建,有熟梅轩。宋林希逸诗:“梅子黄时四月秋,小轩流水最清幽。山僧坐对禅囗熟,不准眉头一点愁。”
天竺寺 在方兴里。唐咸通间建,相传仙人汲泉碾茶处。
敛石寺 在敛石山。唐建,国朝隆庆间重建。
应峰寺 在清源里。唐大中间建。
天王寺 在县北遵义里。梁大通二年建,初名法建,唐咸通二年赐今额。
延庆寺 在新安里。五代唐长兴间建,初名灵曜,宋天圣中赐今额。山泉甘冽,所产茶异常品。
嘉福寺 在化北里。宋建。
福兴寺 在化南里。宋庆历四年建,国朝洪武二年重建。
灵隐寺 在龙仁寺。宋政和五年建,有不溢泉、平步台、小龙潭、海月庵。
重兴寺 在县西南光贤里,五代周显德二年建。初为庵,名大悲。至是拓之,乃更今名。旁有石高峰、石马泉。
新兴寺 在光贤里。宋太平兴国中建。本崇福院旧址,翁仁凯庐墓之所。
瑞峰寺 在海口城东北龙山之巅。有石浮屠七级,可观海日。
福山寺 在新丰里。唐时建。郑侠读书处也。(以上三寺俱废。)
玉峰道院 在县治西塘边。元至正二十五年建,国朝永乐八年重修。
[HT]福真观 在海口城。宋元祐七年建,政和二年赐额。中有丹井,为道士林知源修炼处。
永南观 一名朝元观,在新丰里。
灵宝观 在石竺山。
论曰:自关尹之言授,而竺乾之说兴,于是羽客缁流,梵刹霄宫,遍于宇内,甚且与儒教鼎立为三。昔韩退之辟二氏,至欲火其书而庐其居,说者以为其功有若障川回澜然。奈何后之人惑于五戒九还,更推波以助之也。惟是尘韁既解,氛垢都消,浮生之半日初闲,明月之中庭不扃,崆峒可问,色相皆空,斯亦幽人之所息机,哲士之所寄迹也。游而不有,化而不留,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则彼异端者,禹隹照丽天,而爝火息矣。
杂事志四
时 事
唐
大历二年秋,大水。
建中三年,大旱,井泉竭,疫死者甚众。
贞元四年,军乱,逐其观察使吴铣,大将郝诫溢自称留后。
十七年,剑池水赤如血。
开成五年夏,蝗疫。
大中二年七月,福建观察使殷俨进瑞粟,茎五六穗。
乾符五年十二月,黄巢陷郡城,杀戮无算。
景福二年,王潮陷福州,范晖死之。晖为观察使陈岩婿,岩卒,自称留后。初,潮未至,闽人谣曰:“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其后朝廷即以潮为闽观察使。潮卒,其弟审知代之。闽人以为谶云。
乾宁四年,唐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节度使。初,潮兄弟卜帅,植剑于地,拜而动者为帅。审知拜,剑跃起,众异之,推审知,不敢当,以让潮,而己副焉,至是总府事。审知虽起盗贼,而俭约好礼。时四方窃据,或劝其建国,审知曰:“吾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竟以臣节终。
五年,黄崎港雷震水中巨石,碎之,海船利涉,人谓审知德政所致,号甘棠港。
后 唐
长兴三年,王鏻僭号称帝,国号闽。
晋
开运三年丙午,南唐李景兵灭王氏。
宋
太平兴国八年二月,知福州何允昭献芝二本。
至道二年,诏福建民负人钱没入男女者还其家。
四月,福清、长乐雨黄黑豆,皆坚实异常。
四年,除民岁丁钱。
景德元年,飓风为灾,诏赈之。
大中祥符元年,芝生于龙眼树上,次年又生于荔枝树上,是年遣使取占城稻种。
五年十二月,侯官山生芝五十四本,闽县圣泉寺生芝十本。
天圣四年,大水,有诏赈恤。
六年,除福州民逋官庄钱十二万八千缗。
政和二年,福清溪涨,有鱼腾波浪间,荡民居数百家。时仪曹林挚与其弟攀挈家寓于文兴囗囗没。
靖康元年八月,福州军乱,杀其知州事柳廷俊。
建炎四年,诏奉安祖宗神御于福州。时御舟航海,将避于闽。按《鹤林玉露》:福州启运宫在开元寺,有七祖御像。南渡初,金兵囗扰仓囗间,载以朱辇七乘,列于殿庑,专差中官生香火,节序朝廷遣帅守致祭。
是岁,建州范汝为作乱,福州城中大震。
绍兴二年,饥,斗米千钱。令宪臣移广粟以赈。
六年,饥,有诏赈之。令即臣部使者赈粟,亏分且漕广粟以助。
十八年,侯官县有竹实如米,饥民采食之。
二十九年,大水入城,漂闽、侯、怀三县田庐,宪臣樊光远不以闻,坐黜。
隆兴二年,地震,是年大旱。
乾道二年,福清县石竹山大石自移,声如雷,石方可九尺,所过成蹊,山之木石如故。
三年秋,霖雨,禾麻菽粟多腐。
淳熙四年夏,大水,漂民庐数千家。
五年,大水,漂圯古田县治。
十二年,饥,令守臣赈贷。
十四年,旱,命有司赈贷。
绍熙二年四月,霖雨,至于五月,大水侯官、怀安、古田、闽清,坏官民庐舍。
嘉泰二年,古田县大水,漂官民庐甚众,溺死者数百。
开禧元年,旱,又岁又水,有诏赈之。
十四年,旱,诏赈恤。
嘉定四年十月,一夕再火,燔城门僧寺民庐千余家。
十三年,饥,人食草根。
十七年五月,大水,侯官甘蔗砦漂数百家,多溺死者。水口镇民庐皆尽。是年秋,飓风大作,损稼。
绍定三年,蝗。
端平七年,大旱,诏州县:军旅之后,遗骼弃道路,感伤和气,有司收瘗之。
十二年,大水,诏赈之。
宝祐元年,旱,诏赈之。
景定四年,飓风。十一月,火。
景炎元年夏五月乙未朔,端宗皇帝即位于福州。以大都府为垂拱殿,便厅为延和殿。是日有大声出府中,众皆惊仆。
二年,元大将董文炳帅师入福州,秋亳无犯。宋御舟迁于海。
元
元贞二年,饥,赈粟有差。
大德六年,饥。五月丁巳,赈以粮一万四千七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