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915 页/共 974 页
河间之渤海则西汉渤海郡治浮阳县国二十六属
幽州东汉渤海郡治南皮县国八属冀州晋渤海郡
治南皮县十属冀州北魏渤海郡治南皮县四南皮
东光修安陵而已属冀州隋渤海郡治阳信县六属
兖州部也岂与粟末海外之域同日语哉彼营平已
距长安数千里况渤国又在其东其去幽冀不啻霄
壤奈何以在彼之人物而滥竽此地耶故唐之李懐
光为靺鞨人辽之夏行美髙模翰元之任哥为渤海
人均渤海国也旧志误收今皆汰出其有疑似未辨
者以此考之
新安县志辩疑 张可举
新安为恒卫诸水汇流之区而土人乃以为九河下
流夫九河故道在今河间府属地此以九河名者以
大河南北凡水皆从河名如大江南北凡水皆从江
名也志谓此九河与禹贡之九河自异而分野所指
九河疑即此则亦信此众水名为九河且以之当分
野讵不误耶葢此地属古冀州东北边地九河故道
属古兖州西北边地在唐尧时大河自大伾北流至
碣石入海即今天津地也冀兖交际地势最下自九
年洪水弥漫连海大禹于兖地大河近海之处分疏
九道谓之九河及大河南徙九河故道得成安土今
谓之河间府者谓昔在河之间也新安视九河故道
更洼禹功告成则壤成赋之后始有道纪因书曰恒
卫既从者从其道也注疏谓易水东注渥水渥水即
水经所谓大渥淀小渥淀者也恒水出恒山北谷东
合滱水又东合于易卫水出灵寿县东合滹沱河东
北合于易葢易即渥水得易而擅易之名也今犹名
为渥易河而社名易阳社禹贡止撮恒卫二名而该
易滱滹沱在其中其它入恒卫易滱滹沱诸水尚多
也奚止九水而已哉今诸水流行汇合视昔无异特
易滹沱二名仍旧恒卫诸水皆更名矣今呼为漕为
徐为雹为一亩泉为方顺为平为唐为沙为滋为白
沟者是也而土人皆呼曰河又以其密迩九河故道
遂指九者为九河焉夫北方惟一九河如南方惟一
九江安得讹传以淆疆域乎然则分野所传谓禹贡
所载之九河与此地相邻同一分野也非谓此另为
分野之九河而禹贡之九河另一分野也至秦时此
地为上谷故号其郡为上谷郡夫谷以水注溪为名
谓之上谷者以此谷视天下诸谷最上也是此地虽
属上谷郡而郡之以上谷名实以此此地截长补短
方五十里而众水交注若斯之多每逢水患土人狎
视见为寻常今年闰六月暴雨频仍水集弥漫北跨
容城南跨髙阳西跨安州东跨任邱雄县如镜湖然
城村庐舍如浮沤官民之免于溺者幸也既而余繇
易州过南宫东遶转北而还其于诸水流行汇合灼
之甚真乃知繇任邱北至雄县亘一长堤为南北孔
道以济行人当枣林庄有桥数空泄迤南诸水赵堡
口有桥数空泄迤北诸水水小不大壅则堤桥无损
新安不至渰没今年水大壅甚遂至断枣林堤一里
余塌赵堡桥三空壅水始泄新安所以仅溺而获免
倘堤桥不塌而壅水不泄则新安不沦于乌有哉今
为后日计莫如于断堤塌桥处各建桥梁十数空以
堤相接即遇大水桥空众多可以泄而不壅堤可保
其不断桥可保其不塌而孔道不至再损新安亦不
至被溺两相便利垂之永逺不必于此外别议疏浚
之方也此议予已请申当道然犹恐其不行而所以
免水患之则无踰于此者故敢于辩九河之末因
附赘焉
本朝
菑时隶幽州辩 王士祯
按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其泽
薮曰貕养其川河泲其浸菑时河即九河泲即济水
多在今济兖之境禹贡济河惟兖州是也而菑时二
水在今青济二郡之间其去幽州且千余里今幽之
巨浸不少顾远取诸青兖之水何与及序并州曰其
川虖池呕其浸涞易反在幽州一二百里之内舍
近取逺又何与若医无闾即今北镇在辽东其距河
济菑时又如风马牛之不相及何以同得隶幽州耶
尔雅燕曰幽齐曰营陆氏曰尔雅有徐幽营而无青
梁并周职方有青幽并而无徐梁营以是揆之则周
公定九州岛省营州入幽州而齐之菑时诸水遂改隶
幽州矣然菑时二水皆近在临淄封内即太公所都
营邱之地顾不以隶青而以隶幽是又不可知也存
疑以俟世之能读九邱者云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一百十二
说
明
宣镇东路舆图说 秦 霖
谨按宣镇为燕京右辅重地载有全志诸路图迹而
兹舆图之刻也合南山东路而一之视旧志加详焉
霖职属蚁臣四载问四奉檄委凡东路之边垣工程
戌卒之饷糈勤惰器之良楛毎岁稽核开报是以悉
知边状东路之界东接昌蓟自火熖山起南分而西
南竟合河口中若四河灰岭栁沟岔道大山口垣长
二百二十余里隶之南山叅戎焉其北分而西北竟
靖逺堡中若石城峪黒龙岭周四沟黄土岭刘斌堡
边墙一百八里余又自永宁城起西分而西南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