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914 页/共 974 页

为浊漳迤逶分流以及林虑北钦山口合为一故由  彰徳之西达于磁折于临漳而汜滥于成安以下诸  县地前则汇渚沁汾潞之水后则集沙滏洺沱之水  抵天津入海其大较然矣自临漳以上皆山陵坂崅  也势建瓴不可停成安而下地皆平坦故纵其性之  所如而弥漫渟流斯放焉其经纪于肥乡也在禹  贡有至于衡漳之说在唐史有韦令防漳之说在宋  金元传史与学碑有修堤受漂没之说是肥乡之有  漳水实与运相终始者也其去来迁徙不常不见  经传无从考究自有明三百年没城者凡五浸城者  不胜书散而波荡村落者则岁以为常矣其在唐宋  元以前绕临漳县东直达魏县元城之南境正値黄  河经小滩镇一带北流漳入则尾闾泄之而其余支  以及成肥永曲之间其害小及黄河渐东南下吕  梁之险着徐淮之道通沿黄河旧址淤塞成邱漳咽  而不能泄而祸斯烈于诸县矣其在嘉靖戊戌由向  王口经回隆镇艾家口入于卫而肥之无漳者十年  及嘉靖癸夘河决磁州以东临漳以西四十里磁州  守秦姓者曲周人遂极力筑务本堤挽河由枯桃园  趋苏胡寨以还入于卫而肥之无漳者十五年及隆  庆己巳决临漳由成安达肥乡直绕城下数年而复  南徙或从魏之回隆经元城以达馆陶或从花佛堂  南决泛滥广平西南若栁林屯龎儿庄南温油房等  村而肥之有漳而不甚为害者又几三十余年突自  万歴戊戌其素所经歴者几成髙阜势不能顺流南  下始不得不复入肥乡之四境焉万歴乙巳知县曹  公昕沿城外一里许创立新堤万公廷搢各加増筑  其外日积而髙其内日洼而卑识者已有沉灶产蛙  之虑所幸蒋公嘉训周公汝弼皆能频年阴雨绸缪  不至陨越不料署事者范公应祯以膜外置之壬戌  六月肥城遂遭沉刼之惨不可救药嗣是王公国祚  李公春英谭公诚言相继修葺十有余年而迄今屋  宇俭陋委巷空虚元气尚未大复也其最甚而伤禾  杀稼荡产析庐四望苍茫城乡俱困者一则天启之  丙寅一则崇祯之癸酉一则顺治之甲午以迄今康  熙之壬寅皆竒灾也自万歴戊戌以后其势常在肥  之西乡自顺治壬辰以后其势常在肥之东乡今壬  寅突决成安之野庄口绕堤数匝四围胥化稽天而  又有蚁穴溃于北长流迅于西薄肤侵床岌岌难保  书奕篇云水以漳名者甚多当阳有漳上有漳鄣  郡有漳亳州有漳安州有漳而皆不如晋赵清浊合  流之漳猛而烈狂而肆沮洳而善幻肥何徳于漳而  自开辟以迄今兹不舍昼夜之如斯也善哉张雪頾  之言曰成安者漳之门庭曲周者漳之邮舍而肥乡  者则漳之腹心又曰漳有十功曰获秔稻曰易膏沃  曰填污下曰通舟楫曰资莲藕曰备旱干曰增林木  曰省粪畜曰聚鱼虾曰广薪蜀又曰漳有十过曰克  城郭曰溺性命曰阻贸易曰决堤防曰没村落曰壊  封植曰混阡陌曰淤禾稼曰苦栖息曰悲迁徙功不  如过之多功之及于民者或以月计或以岁计而过  之及于民者则其量十世其量百世也故曰肥乡之  有漳水实与运相终始者也道不通乎漕运平江  之竒谁闻事难资于灌溉西门之显迹不着人居  僻壤祸惨黄河敬述近代源流以聴当事采酌其一  切利害淤塞疏凿防浚已见陈公盘防堤议中不录  其自晋代以上沿革已详郦道元水经注中亦不録   辨  明   磨笄山辨          尹 耕  磨笄之辨诸家不同有谓在保安州东即鸡鸣山者  有谓在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者有谓在山东济南  府长清县者要皆求之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稽之  于道里徒步之下是故语意近真而指摘各异考者  转増疑惑莫可较一也夫代为蔚地其去济南辽絶  甚矣长清之山本名马头无可辨也鸡鸣在蔚东北  百五十里其去恒山则又倍之岂所谓自上临下可  见之地邪况保安上谷属也春秋之际在外据之元  非代壤而谓夫人者望夫于此自杀于此不亦缪哉  考之魏土地记曰磨笄山在代郡东南二十五里一  名马头山夫代郡废城在蔚城东今其东南二十余  里所谓马头山者人人知之但不知其即为磨笄耳  而顾他求之可乎又括地志曰磨笄山在飞狐县东  北蔚州去山近舍之不言飞狐去山逺取以为较遂  使考者不循其故不玩其微求之于蔚东北之道里  则以鸡鸣为是求之以马头之名称则以长清为疑  葢琐琐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于道里徒步之下也   渤海辨           王 奂  自河间属有渤海之名后之作志者遂将歴代人物  系渤海者尽入河间志不知渤海之地有三其在中  国者曰郡曰县郡则两汉晋魏隋也郡治迁徙不一  所属亦异在幽冀兖三州地县则金元也一县而已  属山东濵州之倚郭其在外国者曰国惟唐有之按  唐灭髙丽后粟末靺鞨率众挹娄之东牟曰地直营  州东二千里南北抵新罗东抵穷海西抵契丹后尽  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地方五千里有五  京十五府十二州中宗封为渤海国王此唐时渤海  之始也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  所以其人材亦遂挺出立功中国列于朝右者不乏  国至后唐时为辽主所灭其地又为东丹若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