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911 页/共 974 页
得此于先生也及戊午入都始得仰见髙山陇其之
朴讷无能如故非有髙谈伟论可以惊动四座方且
以负大贤期许自惧又未几以忧出都即胸中所一
二略知者亦未能尽吐于左右也意先生必且咎告
者之过顾反喜其朴而嘉其拙谓滔滔世俗中自立
正当如此遂直荐之
九重复其旧职陇其又不知何以得此于先生也及癸亥
到都补官谒见先生陇其又不敢效世俗之感恩报
谢见先生如平常先生不以为傲顾愈益喜愈欲荐
达之是皆有不可觧者岂非光明洞达之胸襟忧世
之深悯世之切故其取人也宁朴毋华宁拙毋巧茍
其朴且拙也虽无足重轻之人犹取之如此而况其
足为轻重者乎陇其自承乏畿南以来无尺寸之效
可以报知己者惟朴与拙弗敢有变而已方将学十
亩之诗人退守先人之敝庐于浙西蹇过蔚再一
望见颜色开其茅塞而胡意先生遂至于斯耶中心
痛悼曷其有极祥麟威凤不可复睹景星卿云不可
复作呜呼哀哉薄具牲醴驰奠几筵悲来填膺不知
所云
祭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公文 陈廷敬
呜呼哀哉三年之丧而吊礼经不谓其宜然顾有所
不能自已于心者衔哀写恸诚不禁涕泪之潺湲自
吾受知于司马先生也当
世祖章皇帝临朝之末岁暨
今天子莅阼之初年我公父子以亲臣旧徳致名位之蝉
聨敬在公门下二十有一载亲覩
两圣崇贤之盛际公父子济美于后先门下士沐恩波而沾
荣宠伤今懐往能无悼痛于存亡聚散之间惟公一
代耆硕佐理清时出处进退合乎古贤良以其器识
之髙远学术之源渊其生也当世有声其殁也后世
有传独念敬蚤亲榘范因縁出入于公门徳不修而
加退行欲跻而弥颠岁之十有一月公以讣告赴哭
如奔归而天降母丧变是闻惨割荼毒生离死分
曾不得比先生之视汤药亲饭含乎公侧者可以无
憾而惸惸哀疚竟抱恨于终天今当匍匐逺去陈词
几筵岂其言之而不尽庶几情至之无文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一百十一
考
元
涿州移置考 王 恽
至元八年秋九月予以省觐来涿因拜谒孔子清庙
遂读唐贞元中使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彭城刘公
建孔庙碑乃知州治本幽州卢龙军属邑范阳县也
至代宗大歴初诏始分范阳归义固安三县为涿州
治范阳涿州郡即涿州故地为名按舆地广记汉初
髙祖始立涿郡魏文帝改范阳郡其地左碣石右督
亢南控郑城百里而遥北连幽蓟百里而近唐已来
中间控制蕃戎部落甚众又河流萦带前后有林麓
陂池之利周广磅礴郁为藩及徧读辽统和廿八
年州刺史广陵髙公移庙碑阴记云旧庙本在南城
东北隅是年刺史髙公移置南城东南隅康庄之左
因复悟今州城南北若连环然意者置州时展筑南
城而广大之今市中隔门本故县城南门也观此前
后证据甚明无可疑者噫予往来幽涿间葢十年于
兹尝以隔门之制为惑询访土俗莫详其故且方物
之辨一事弗知君子耻诸不图闻一得二使数年之
疑一旦涣然氷释亦可喜也特表而出之敢贻涿之
好事君子以俟更考云
遂作颂曰杰彼神台在京之郊金城内阻灵关外包
上倚天倪下镇地轴太行为臂沧海为腹崇台峩峩
虎以居之羣山巃嵸龙以翼之于铄帝徳与台无穷
于隆神台与天斯同崇台有伟鸾驾爰止天子万年
以介景祉
明
冶河考 王 祎
冶河在真定路平山县西门外经井陉县流入本县
东北十里入滹沱河元贞元年正月十八日丞相完
泽等言徃年先帝尝命开真定冶河已发丁夫人役
适値先帝升遐以聚众罢之今请卒其事从之皇庆
元年七月二日真定路言龙花判官庄诸处壊堤计
工物申请委都水监及本路官自平山县西北歴视
滹沱冶河合流急注真定西南关由是再议照冶河
故道自平山县西北河内改修滚水石堤下修龙塘
堤东南至水碾村改引河道一里蒲吾桥西改辟河
道一里上至平山县西北下至宁晋县疏其淤淀筑
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复有程同程章二石
桥阻咽水势拟开减水月河二道可乆且便下相栾城
县南视赵州宁晋县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
泛经栾城赵州壊石桥阻河流为害由是议于栾城
县北圣母堂东冶河东岸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
省准于二年二月都水监委官与本路及廉访司官
同诣平山县相视计修治总计冶河始自平山县
北关西龙神庙北独石通长五千八百六步共役夫
五千为工十八万八百七无风雨妨工三十六日可
毕
代国考 尹 耕
考之代自入汉以来其国数易大抵有三曰山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