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辅通志 - 第 913 页/共 974 页

池阔大壮増于栾耳然自栾而北其泉处惟水河铺  为最民不解疏浚用其利徒蕃萑苇又北至羊市村  至许营至贾村数沮洳处至赵波口而又泉潴广数  亩黝藏荇然其流乃甚细东南行二十余里至水  河铺而始大自赵波口北为王村王村西为孙村皆  枯漕或卤泽又西至三教村浅平无河此今河源委  也王村北又一枯河民种植其中北通滹沱之支河  俗谓之运粮河汉永平十年因冶河终于蒲吾开通  漕船谓之大面渠受绵蔓水东南由今河至下曲阳  入于洨唐总章二年引大白渠东流入真定以溉田不  可复寻遗迹耳今支河起自马山滹沱不涨不来涨  时受其溢东行五十余里至恒山古城复入滹沱以  逺真定之患然亦不能至王村之枯河而况于冶河  与葢冶河自元时于平山县东溃嘉阳堰入滹沱为  真定城西南之害其不来久矣今滹沱去真定西南  十二里所谓嘉阳堰者已沦没无迹徒马山河尚存  而亦不行冶水于何而考之哉元史谓改辟冶河故  道筑堤分其上源入旧河以杀其势即今支河也又  曰宁晋诸河北之下源地形低下恐水泛经栾城赵  州壊石桥阻河流为害议于栾城县北圣母堂东冶  河东开[减水河]可去真定之患其开处即今水河  铺也分向东容诸村畧存彷佛此旧河所经由也予  尝往来常山赵国之交见枯渎所在问其水来去未  尝不有感于古今之变且陵谷迁移事之大者今不  为考后益难辩矣   京营兵制考         李廷机  国家兵制初葢视汉代云汉有南北军卫尉主南军  中尉主北军其后南军增期门羽林北军增八校秩  与执金吾皆无差等说者曰分其权也我国家所设  锦衣等十二卫以卫中宫仿南军留守等四十八卫  以卫京师拟北军而分隶五府与八校意同有事则  将握兵兵随将事已则兵归于府府归于朝卒有意  外之虞生于一军而四军足以制其死命葢髙皇帝  以神武乆处行间洞悉戎机虽当櫜弓戢矢之时而  所为善藏利器强干固本执长而御宇内者渊乎  微矣成祖祚燕仍立五府增七十二卫而设五军神  机三千三大营五军营有步兵有骑兵教阵法神机  营皆步兵习火器三千营皆骑兵专扈从而岁令河  南山东大宁四都司军番上练阅于京师营各用勲  臣二人为提督自是因而不改而承平日久兵政弛  废迨己巳之变国统几危景泰初于肃愍公始剏议  于三大营中简厥骁鋭分为十营还其老弱谓之老  家营即于故三营提督六人中惟举其二为总兵而  以本兵董之营各领以都督一人有如遇警檄其营  则都督以所部出名为头拨葢三大营至团营一变  也天顺初年罢之八年复置成化初年罢之三年复  置当是时团营凡十有二行之既乆练寖怠兵多  阘茸于是乃立东西官廰号曰聴政又一变也嘉靖  庚戌罢团营复三大营而改三千之名为神枢总督  则勲臣协理则少司马弹压则台省而五军营之为  副将者二左右前后叅将者四游击将军者四枢机  二营之为副将者一叅将者二佐击将军者六自嘉  隆至于今间微有増损而制固不变今三大营将领  副叅游佐坐营号头中军千把总见为官者五百二  十有竒而为军者十二万为备兵者十万有竒一大  营中有战兵有车兵有城守有备兵葢分为三十小  营合为三大营又合为戎政府云国初制兵患其聚  而难制故主于分既分之患其散而无纪故主于合  分合之间莫不有权存焉而谭者或以为兵利分不  利合无纪之患失在政不在制也夫兵犹水也汇为  巨浸溢为洪流则且有溃决冲啮不可捍御之患疏  之别之以杀其势则汩然赴海而趋老子有言鱼不  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假人葢髙皇之虑逺矣夫  收太阿之权役臂指之势其为初制哉 本朝    首善书院考         孙承泽  京师首善之地元宫梵宇鸱吻相望而独无学者敬业   乐羣之所往年罗念庵先生讲学于佛寺徐华亭相   国讲学于射所识者谓元朝曾建太极书院于京师   聘儒士赵复为师讲明洛闽之学而明乃无之天启   二年邹南皋冯少墟两先生起废至京正値兵火震   撼人心披靡两先生忧之谓亲君死长之义非以道   学提撕之不可御史台诸公构书院一所于宣武门   内东墙下两先生朝退公余不通宾客不赴宴輙   入书院讲学绅衿有志于学者环而静聴或间出问   难无不畅其所懐一时转相传说咸知顾名义重廉   耻士风为之稍变未几逆珰用事郭允厚朱童辈   相继疏论以讲学为门户未几杨公涟二十四罪之   疏上附珰者嗾珰谓此皆门户中人也党祸大作善   类一空而御史倪文焕奏毁书院弃 先师木主于路左壁有记为叶文忠向髙文董文敏其昌  书并碎焉书院既毁逆祠乃建及逆祠毁而书院不  复建葢以秉政大臣犹袭门户以锢天下向学者于  时朝臣有习西裔之学者遂请聚类而居之吁可嘅  矣因辑其畧俾后之有志复兴者有所考云   漳河源流考         贺应旌  漳河之迹肇于禹贡详于水经散见于诸子百家其  源有二一出山西乐平县为清漳一出山西长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