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县志康熙本 - 第 5 页/共 25 页
石陂 旧有圳,年久湮塞。嘉靖十八年,乡民具呈到县,申请重修,灌溉田亩三千余秤。
白叶陂 在县溪南里五图地方。
石坑陂 在湖雷。溉田三千秤,圳水环绕,乡民赖之。
落阳陂 在奥杳高桥头,贡生吴蒙筑。
大洋陂 在武溪。
温 泉 【附】
大洲汤 在县东隔溪,泉池中可浴。
箭滩汤 在溪南里。源出小涧,不涸,可浴。
下洋汤 在金丰里。自石壁流出,四时不竭,可浴。
李田汤 在胜运汤湖。热可熟物,旁有冷泉,可以浣濯。
论曰:自秦以后,井田废而沟洫随之。尚赖有民社之责者,因山泽之势而兴灌溉之源,则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亦万世之利也。永邑八陂,由于人力潴蓄众流,散润禾黍。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用,食政攸资。然时雨稍降辄即溃圮,圩岸失防,尝苦荒暵。非明哲君子,孰令水漱其际,民食其德也哉?
桥 渡
雄镇桥 在东关。正德二年,邑人锦衣卫指挥廖鹏肇建,旧名曰“卧龙”。嘉靖十三年,奔流冲断桥墩,知县毛凤属里民吴璘、陈惟盛等重修,自西岸为间凡三十有二,漳南道储询易名“飞虹”。每岁编桥夫一名,以供洒扫。【邑人孔庭训《记》。】嘉靖三十七年,大水冲坏石墩,知县许文献重修,仍曰“飞虹”。嘉靖四十五年,大水冲坏两墩,知县龙尧达重修,更名“跃龙”。至万历二年,大水冲坏五墩,知县何守成重修。【邑人张僖《记》。】其旧编桥夫一名革。万历四十三年六月,大水冲坏石桥,知县吴殿邦重修,更名“永定桥”。崇祯甲申年二月,流贼烧毁桥店。六月,大水冲去桥墩。至国朝康熙十年,知县潘翊清属民郑福麟、顾华明、张即举、王森启,捐资募众重修。【邑人熊兴麟《记》。】
迎恩桥 在城西。嘉靖十三年,知县毛凤募众用木肇建。四十一年,遭兵燹。隆庆二年,知县陈翡募工,以石拱砌。国朝康熙三年,大水漂废。十年,知县潘翊清捐俸重建。
小东桥 在雄镇桥东,路通金丰里。
古溪桥 在溪南里,路通折滩。潮州乡民江碧琳等募众修葺,架亭跨于其上。
箭滩桥 在溪南里箭滩村。正德三年,邑耆吴璇捐资创建。续因水冲,邑耆吴璘重修。
湖雷桥 在丰田里湖雷村。正德八年,邑耆吴常镇捐资创建。
大源桥 在溪南里。
深渡桥 在太平里高陂,路通龙岩。春夏潦水泛涨,行者艰涉。成化十三年,乡民简惟时、吴克恭、卢宗善募财凿石拱砌。嘉靖三十七年,大水冲废,乡人以枋为之。国朝康熙甲辰又废。巡检郭天福修之,乡人呼为“郭公桥”。
白沙桥 在胜运里白沙炉。
古田渡 在县东门外,原徭编渡夫一名。后造卧龙桥,改编罗滩渡。
罗滩渡 在罗滩乡。原徭编夫一名,岁工食银一两二钱。后增八钱,共银二两。康熙十四年裁减一两,实给银一两。邑人封君沈九山,捐田税七秤,增给渡夫。
鸭麻潭渡 在罗陂(校注:原文“坡”,校改为“陂”。)岭下。旧志载:“增生阙明轩捐田税叁拾桶。”后因明季渡毁。康熙丙子年,有阙明轩孙生员阙戴恩恢复祖渡,增置渡税玖拾桶给渡夫工食,载渡民米柒斗五升。
丰稔渡 胜运里丰稔公馆前,北达上杭。徭编渡夫一名,旧志载:“工食银二两四钱。”后增一两,共三两四钱。顺治十四年,裁减一两七钱,实给银一两七钱。胜运里民赖佩珰,又募众买田五十八秤五分,凑添渡夫工食,竖碑渡头。
葛傅渡 在溪南里长远隔口,路通抚民馆。
锦丰渡 在溪南里,路通潮州府。
清江渡 在溪南里武艺坪,路通潮州府。
新罗渡 在太平里,路通龙岩。徭编渡夫一名,旧《志》载:“工食银一两八钱。”顺治十四年,奉裁九钱,实给银九钱。
下洋渡 在金丰里。福广山僧慧光,募置田税六十九桶,为渡夫工食。
高陂渡 在深渡桥之下。生员卢承璋捐资立。
新寨渡 在溪南里。原编渡夫一名,工食银二两四钱。康熙十四年,裁一两二钱,实给银一两二钱。康熙十二年,里民张晋珩,自建福德渡亭一间,施大洲塅上田税五十桶,为永远桥渡之资。佃人张乾一、张生亮耕。载本县:民米二斗,系渡夫完纳。
南山渡 在县治南。徭编渡夫一名。旧志载:“工食银二两四钱。”后增一两,共三两四钱。顺治十四年,裁减一两七钱,实给银一两七钱。
下坑渡 在县治南。
古镇渡 在溪南黄泥坑口。旧志:“下坑古镇二渡,原无编徭。”康熙十二年,里民张晋珩施大洲塅上田税三十桶,为下坑、古镇二渡并南山渡永远成梁之费。佃人张元旭耕。载本县:秋粮一斗三升,渡夫完纳。
论曰:凡水有畔岸之处,小则架略彴,大则驱木石,厥名为桥。至长河巨浸之间,非方舟弗济也,厥名为渡。桥渡既设,行李之往来便焉。永虽僻地,然改路以来,皇华之使,出途之旅,踵相接也。今皆建置完善,贵者无渐帷之虞,贱者无揭履之苦矣。(校注:原文为“厉”,同“履”。)夫除道成梁,饬于夏令。舆梁徒杠,训于子舆。入其邑者,于焉观政云。
亭
纪功亭 更名王侯祠。
鸣岐亭 在县西鸣岐岭顶。
分水亭 在分水凹。
接官亭 旧在县西,成化十五年,知县王环造。嘉靖三十七年,知县许文献申改大洲庵为东接官亭,拓迎恩桥空地造西接官亭。今废。
少憩亭 在迎恩桥北【邑人卢贯有记】。今废。
凤麓亭 邑人熊国昌建。崇祯甲申重九,知县伍耀孙登北楼,见孝义吴阶泰增补松木,募工灌溉,举酒慰劳于此。赠以诗云:“百年谁与辟蓬蒿,羡尔栽培独自劳。矫矫苍鳞应有待,樵人须共惜龙毛。”
文山亭 在缘岭。宋丞相故垒,乡人筑亭志之。
吴公亭 在溪南杨梅凹,为知县吴殿邦建。
去思亭 在迎恩桥北。
访孝亭 在大埠岭。邑令周齐同举人林钟桂访孝子郑懋官庐墓处。乡人建之。
塔
文 塔 在县南十里黄泥坑口。万历年间,知县许堂建,生员吴赞、张尧中、赖登瀛督其事。
论曰:考《传》,(校注:指《宋史 文天祥传》。)至元十四年,天祥移漳州,出江西,丞相之驻节于缘岭。盖此时也,寒鸦泣垒,霜雁吟屯,山川草木,犹舍凄怨,后人遂建亭其地。永之有亭,实始于此。后或以攀辕建,或以访孝立,累累相继矣。至合尖云际,植笏峰头,久以文笔坤申议改,未果。夫亭可随地而设,惟塔贵合乎天星,任卓笔之责者,是在来兹哉。
教 场
教场 初在县城内卧龙山麓。深三十丈,阔十九丈。正德十五年,知县邢瑄迁于东郊。万历二年,洪水冲去。知县何守成、典史李钥,鼎建讲武台一所。从旁建厅三间,缭以垣。大门一间,匾曰“威远”。康熙甲辰年,水冲教场,演武门、亭俱废。
关 隘
兴化寨 在县溪南里。先在胜运里丰稔寺,今移峰头。
太平寨 在县东北太平里。
三层岭寨 在县东南金丰里。
箭竹隘 成化二十三年,漳南道伍希闵,因邻界广东小靖地方盗贼出没,奏议委武平所官兵守御。寻,以废革。至万历丙辰,诏郡县选将才。通邑举贡生卢宝之子卢五昌【名日昭】,委守箭竹隘口,防御有方。天启戊辰,加衔参将,昭不受,谢事养亲,而隘守久无人矣。今设塘房于此。
折滩隘 在县西溪南里。
大埠隘 在县西溪南里。
河头隘 在县南溪南四图。万历四年,筑城堡。【邑人孔煌猷有记。】
锦丰窑隘 在溪南里,路接广东界。
缘岭崠隘 在县东丰田里,路接漳州界。
水槽凹隘 在县西北胜运里。
蔡坑隘 在县西北胜运里。
金溪岭隘
古竹隘 漳广相连,伏戎渊薮。国朝知县岳钟淑详请,特设驻防把总一员,统兵镇之。【详见《图说》。】
论曰:建圉以险,守险以人。凡地之扼吭拊背,中逵四达,则设关隘以防之。至名隶尺籍,职司守望,则农隙以司马法教焉。故守险之人即所教之人,而所教之人即守险之用也。永邑关隘披图可考,惟是教场,旧在东郊。今虽淹圯,旧址尚存,犹可以为坐作进退之区。夫以简阅精严之旅,而又据一夫当关之势,则永真固于金汤矣。
寺
万寿寺 在县治东。成化二十年,知县王环督龙寿寺僧以崇募缘建之,匾曰“祝圣道场”。国朝顺治七年,知县赵廷标督楚僧大梆,募缘重修正殿,增塑罗汉十八尊,改三门为大厅,匾曰“天子万年”。东西旧建两斋:东斋下为文像堂【生员戴锦重修】,又下为灵岳堂;西斋下为子孙堂,又下为五显堂【邑人丘万球建】。正殿之后为观音堂,僧大梆重修。堂后为静室,僧含白建。
普陀岩 在县东。康熙九年,知县潘翊清买民地鼎建。
金谷寺 在溪南里金砂村。元中统年间僧寂尚建。康熙十年重修。
龙寿寺 在溪南里古镇【旧《志》载】。废。
丰稔寺 在胜运里。旧《志》:“奉例折卖。”万历年,复置重修。甲辰年水废。僧居尚存。
庆清寺 在丰田里。元德佑年,僧了通建。
龙归寺 在太平里。元至顺间,僧友因建。明天顺间,里民简宗孝、卢惟益等募众重修。
北山寺 在太平里,元至正间,僧普贵建。
大院寺 在溪南里。
梅山寺 在丰田里赤迳乡。
西霖寺 在金丰里大溪乡。
西霖宫 在金丰里奥杳村。
真武宫 二。一在县治北门;一在县治西井右,举人周行先建。
仙师宫 在溪南里。
通济宫 在胜运里。
镇龙宫 在太平里大塘凹。
仙马宫 在太平里洪源村。
神 宫 在丰田里湖雷村。
夫人宫 在金丰古竹村。
将军庵 在溪南里龙安寨长远隔。中祀观音大士,傍祀赵将军。恤灾悍患,常显灵异。康熙三十六年,内署县事连城县知县赵良生,同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重建。
石圳庵 在县东石圳潭上。其下为放生潭,游鱼充牣。知县洪天开构亭于上。【邑人徐泰来有记。】
三层岭福广庵 在金丰永定大埔界。顺治己丑年,僧慧光建。
梅山庵 在太平里,元中统间建。
福广庵 在溪南里,离锦丰窑十里。邑耆吴璇建。
阁
大悲阁 在县治西山。知县伍耀孙建。国朝知县岳钟淑重修。前堂原为老姆阁,生员丘与长捐资建。因瓦桷颓废,康熙三十二年,内典史王士奇捐俸倡募鼎新。
广嗣阁 在丰田里武溪大路。崇祯年间,邑人卢日昭建。中祀大士,乡人求嗣多灵验,故名。左有三教堂,养生鱼于潭,架亭于上,为“呼鳞台”。【有记,有诗。】
观音阁 在丰田里武溪鲤潭上。僧大智募建。
论曰:绀园之建,实为国家恢宏象教、祝厘讲约之地。故通都大邑之中,其为日月天宫、琉璃地道者,甍相接也。《永志》旧存八寺十三庵,散置乡落,虽不敢称为化城宝地,要皆苾蒭者之所居。至行宫飞阁,亦悉载之,以备方外之志云。
恤 典
(校注:此条目卷首目录为“恤政”。)
预备仓 一在县治内,一在丰田里庆清寺侧。仓废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