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91 页/共 700 页

马壁峪涧在县东北接绛州分东路中路西路乃猛水也   甘泉在甘泉村东北 元大贞观碑称县为甘泉邑碧水泉在贾家庄防葫芦泉入汾   白杨泉在小杜村入汾   绛县   太行山在县东二十里山极髙险西北诸山多其支脉县境者髙五里盘踞十里东连红嘴沟一里南连辙木霍一里西连暗峪沟二里北连石崖有一峰山半有石洞云时飞出   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接闻喜曲沃县髙三里盘踞六里有西南北三峰北峰尤髙山下有沸水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赤州县胥取名焉【产铁】   华池山在县东十五里髙二里盘踞五里东连神沟南连长岭西连石匣沟北连庙坡有一峰   沙峪在县东三十里壁峰峭絶   河王峪在县东三十里通沁水县界   续鲁峪在县东五十里通沁水县界   歪头山在县东六十里递髙五里盘踞七里   太隂山在县东南十五里递髙五里盘踞十二里东连阳家峪南连石崖西连西蒿池北连胡嘴坡中有一峰崖壁峭絶阳光不及   陈村峪在县东南十五里垣曲县界   紫家峪在县东南十五里   青陵山在紫家峪多虎   湫池山在县南十五里髙二里盘踞五里东连坑儿沟南连槖驼腰西连崔家凹北连钱家岭有一峰上有湫池建龙祠   冷口峪在县南十五里四时多风盛暑恒冷   存云岭在县南三十里髙三里盘踞五里南连关牛岭西连胡凹岭北连连家岭一名凤凰山有姜嫄冢建庙秩祀   横岭山在县南四十里髙一里盘踞四里山胥土石东南跨垣曲县界名大横岭闻喜东南九十里乃小横岭也山下有三泉多白石名白石河   白云洞在太行山西面深二丈有奇出石钟乳洞吼三日輙雨洞外磨崖刻释氏经一卷后注晋天符五年白云子书【按晋无天符年号疑天福之误也】   教山金志有太隂山教山绛水   朝阳洞在牛村东畔沟岩下   黍葭谷 清野山 唅口   绛水发源城西沟中至杨村十里引渠溉田 水经注浍水又西南与绛水合水出绛山东至寒泉奋涌波北注悬流奔壑十一许丈青崖若防黛素湍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其水西北流注于浍应劭曰绛水出绛县西南葢以故绛为言也 通考有绛水明一统志智伯言绛水可灌安邑即涑水上流也   涑水发源县东南十五里自陈村峪东辿出复流地中至柳庄复出西流入闻喜界 水经涑水出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 水经注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洮水合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以为青襄山也其水东大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西合涑水   浍水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发源翼城县东北龙爪沟东流二十里至大交镇又至镇西三里合故郡水复流至翼城合云庄二里又至绛州入于汾【当是浍交入浍之水】浍滩在县东北浍流环绕羣雁来集   沸水发源县北十五里绛山下村名沸泉 绛水即沸泉溢为池方广半亩池底泉无算涌而突上北至沸泉庄水出石罅流寖巨又北流半里至曲沃景明村界趋青玉峡   逆沟水源出县东八里王家窰坡下北流入曲沃阎村庄   防剑泉在县东四十里晋峪庄相传晋文公竪剑拔而得泉后涸   玉龙泉在县东五十里东贺水村合大交镇浍水带溪水在县东南二十里   圣水源出县西十里杨村晋太康间杨斛耕田涌三泉疾者饮之辄愈今甘苦异味祷雨多应   马跑泉在县西十里杨村旁有太隂将军祠   故郡水源出县东北四十里故郡庄方二亩其深不测分三渠一故郡一陈景一大交胥流入浍水   垣曲县   太行山在县北八十里东北抵阳城延袤八十余里土人名锯齿山   王屋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山势巍峩东北抵阳城东抵河南济源 禹贡底柱析城至于王屋正义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 水经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通典垣东北有王屋山沇水所出 氏书注在   河东垣曲县山形如屋故名 元和志王屋山在王县北十五里周百三十里髙三十里 王屋山志在济源县西北百里李濂记在济源县西百里【附考】古今舆地名山方七百里髙万仞本冀州之河阳山也泰山为东顶武当为南顶天坛为西顶王屋山志   王屋山絶顶曰天坛山峰突兀东曰日精西曰月华上有石坛名清虚小有洞天 坛屋山【河南永宁县西四十五里巅平如坛髙如屋禹尝叙九畴于此一名天坛山】巅曰天坛常有云气覆之轮囷纷郁雷雨在下飞鸟视其背为仙灵朝防之所麻笼山【西九十里天坛山北】八仙岭【西九十里天坛山东】九芝岭【西九十里】   【阳台宫之前】仙猫洞【天坛山上】王母洞【天坛山东北渊深莫测相传王母修道于此有上下二洞】藏花洞【阳台宫前下出泉水四时赤緑紫白异色相传昔有汲水者见其中莲花出焉】黑龙洞【五斗峯内】华葢峰【西九十里阳台宫后宋徽宗游幸所】济源池【水发源于王屋山顶五斗峯下之太乙池乃伏流地中东行九十里复见于济源县西三里滙为二池谓之济源池】太乙池【天坛山上济水出此】仰天池【县西王屋里四面髙而中凹】炼丹池【天坛山顶相传老子炼丹于此】避秦沟【王屋山下淇水出焉】淇水【源出王屋山】大峪涧【西七十里源发王屋山南入于河】望仙溪【西八十里源出王屋山北其水伏流南入于河】燕家井【县西王屋里燕真人号烟萝子尝于此洗参食之】关龙逢祠【西南百里】山志山形如王者车葢故名 博物志山在东状如垣京兆人韦文秀隐于嵩髙魏世祖征诣京师问金丹事文秀曰臣昔者受教于先师曽闻其事未之为也世祖遣与尚书崔颐诣王屋山合丹竟不能就 唐开元中天台司马承祯被召至都元宗诏于王屋山置坛室以居善篆上命以三体写老子刋正句文又命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縚至所居按金箓设祠厚赐焉 温造隐王屋山人号其居曰处士墅 水经注教水出垣县北教山南迳铺山高三十余里上有泉不测其深顶山周员五六里少草木山海经曰孟门东南有平山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是王屋之次疑即平山也 平山当即王屋支峰或垣曲济源山别名也 杜甫忆昔行曰忆昔北行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葢君艮岑青辉惨么麽千崖无人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艮岑石阁胥天坛佳胜也】岑参自潘陵尖还少室诗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囘龙 史记魏武侯二年城王屋   中条山在县西南九十里迤逦至县郭南一里为条山尾下临黄河南有葛伯古城   臯落岭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东山臯落氏址 水经注清水东流迳臯落城北服防曰赤狄之都也世谓之倚亳城葢读声近传因失实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臯落氏者也与倚亳川水合水出北山矿谷东南流注于清 通典垣有古臯落城西魏于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通考垣有古臯落城即周召分陜之地今县界东北六十里有邵原庙与古棠木西魏于此置邵郡以备东魏 公羊传自陜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礼记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陈澔白八伯为八州之伯二伯则天下之伯也   瞽冢山在县北五十里一名鼔钟山 山海经鼓钟之山帝尧之所以觞百神 水经注教水南流歴鼓钟上峡悬洪五丈飞流注壑夹岸深髙壁立直上径崖秀举百有余丈峰次青松岩悬頳石于中歴落有翠栢生焉丹青绮分望若圗绣矣水广一十许步南流歴鼓钟山分为二涧一涧西北出一百六十许里山岫回阻才通马步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干河里故沟存焉一水歴冶官西世人谓之鼓钟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铜钱也城西阜下有大泉西流注涧教水合伏入石下南至下峡 舜王坪接阳城盘亭山水经注叙景物雅似盘亭河【按瞽冢当即鼓钟之譌舜王坪舜井胥傅防至谓舜井旁有匿空旁出井尤凿】一名鸣条山相传瞽瞍葬此又传昔有金牛入洞人投石击之水出后遇旱时投石马逢造记北四十里大舜浚井在焉东有大阜为瞍冢南有诸冯北有歴山东南有雷泽东北有耕田遗迹   凤凰山在县东一里形似飞凤   黛眉山在黄河南浮岚似画   狮子山在黄河南黛眉山右麓形似狮子   挂榜山在黄河南   鸡笼山在县西南三里   赵家岭在县西南十里   仙人洞在县西南十五里石柱镌宋靖康元年避乱行数十武闻水声   鹰嘴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黄河绕其下   歪头山在县西南七十里登巅望闻喜夏二县有清浊二泉   凤化岭在县西五十里小赵村   风翻岭在县西五里小赵村北   牛山在县西三十里   虎儿山在县西四十里近古青廉城上有风洞相传宋将杨宗保探穴地   青廉山在县西四十里后魏割闻喜夏县东青廉山北置青廉县隋废复置唐废今名青廉里 金志垣曲有王屋山清廉山黄河清水   墨山在县西五十里王右军读书语涉传防 五朝志垣有黑山今郡县志不载疑譌黑为墨   风山在县西六十里为横岭关入口地多风 元宋景祥兴建沿革记县五州二百三十里自冷口崎岖盘礴行七十里始得民庐   龙骨山在县西七十里   椅山在县西七十里   转山在县西七十里连横岭山山势回折   横岭山在县西八十里岭上分垣绛界背有横岭关巡检司   白云洞在县西北百二十里洞深二丈内有石钟白云子栖此   栢庙岭在县西北三十里   鞍子山在臯落西一里   华绿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悬泉山在县西北六十里   圣人岭在县西北七十里上有麻姑祠   火石岭在县西北九十里   蜂腰峡在县北五里   神岭在县北二十五里墱坂村   蘑菇山在县北三十里悬冈过峡   佛山在县北三十里上有古刹旧志讹浮山   寨子山在县北三十里相传十八村民避金兵于山上获全因祀山神焉山即佛山之支也   牛心山在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   金牛洞二一在县北五十里瞽冢山一在寨子山北相传怪兽踏田形类牛色似金逐之徐隐入洞中洞口有潭人莫能追云岁旱祷辄雨   诸冯山在县北五十里山最明秀相传舜生此   锣鼓洞在瞽冢山西   歴山在诸冯山后巅平广土人名舜王坪即瞽冢山之岭也东西十余里南北十里相传舜耕于此至今荆棘不生上有石碌轴数百下有舜井暨娥皇女英祠又有淘米泉   折腰山在县北七十里刘张村相传有铜鑛凿久脊摧魏熙平二年尚书崔亮奏农郡铜青谷有铜鑛   计一斗得铜五两四铢苇池谷鑛计一斗得铜五两鸾帐山鑛计一斗得铜四两河内郡王屋山鑛计一斗得铜八两 铜青谷苇池谷鸾帐山当联王屋山在垣曲平陆之间垣曲折腰山铜鑛凿久脊摧恐属古今殊名尔   三锥山在县北八十里方广五十里三峰如锥产百药济源山东北十里遥连王屋天坛济水发源于此覆釡山唐志有琴瑟穴有银穴三十四铜穴四十八在覆釡三锥五冈分云等山   马头山地形志陜州渑池郡领县二俱利北渑池太和十一年置有马头山俱利城生耳山   五冈山   分云山   白马山   生耳山   黄河在县南一里河九曲此为一曲也西南由南门至济民渡五里北岸乃垣曲之东滩村南岸乃渑池之洋湖村也又至利民渡十里北岸乃垣曲之寨内村南岸乃渑池之南村关也黄河自三门而下两岸髙山夹流水尤湍急至孟津县始平 隋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圗一紫石圗一皆隐起成文有杨坚名下云八方天心 王邵上书帝任政河曲出者言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圗也   沇水在县东半里济水支流南流入黄河汉时流至东北二十里石家沟渗入不见复繇黄河濒出 一名湛水祝志湛水出河内轵县旧名舜清河 水经注鼔钟城西阜下泉合数水伏入石下南至鼓钟下峡其水重源双发南至西马头山车载坡下又伏流南十余里复出又谓之伏流水南入于河 山海经教山教水出焉又南流注于河是水冬干夏流实惟干河也今世人犹谓之干涧矣 沇水当即西马头山车载坡下水土人以其伏流似济故谓之济水支流郑曰地理志沇水出河东东垣王屋山东至河   内武徳入河溢为荥 括地志沇水出懐州王屋县北十里王屋山顶崖下石泉渟滀不流其深不测至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为泛水 李濂济源池记山海经曰王屋之山防水出焉而地理志亦曰王屋山沇水所出防沇声相近葢一水也沇水即济水故禹贡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夫济之为水莹洁如玉性下劲疾贯大河而不浊故释名曰济源也言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唐文德元年二月汴将丁会牛将节救河阳节度使张全义败河东兵于沇河   亳清河在郭南发源横岭山下繇关店河顺流而东经郭南入黄河有石堤防城 水经注清水又东迳青廉城南又东南流又防南溪溪水出南山而东注清水又东合枣涧水水出左人岭下南流俗谓之扶苏水又南歴姧苗北马头山亦曰白水原西南迳垣县故城北 史记魏武侯二年城安邑至垣即是县也其水西南入清水清水又东南迳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晋迁宋五大夫所居也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   西泉在城内西南隅   清水泉在县西南三里辛庄村   板涧河在县西南三十里   清水河在县西南五十里   五虎涧在县西南五十里   华露涧在县西南五十里回村   板涧在县西南五十里   孝子泉在县西一里孝子庐墓前涌出   滴水泉二一在县西十里下亳村南悬崖丈余滴水如雨一在县北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