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94 页/共 700 页

黄河在县西七十五里马鬬关控带诸山为县西界之扼塞南逹孟门壶口接吉州界   圣水泉在孔山有石洞深广胥三尺有泉自洞腭涓滴而下似连珠下滙为池似玉盘恒盈不溢祷雨輙应   小道沟   永和县   仙芝谷在县东北五里芝河源旧名东峪川常产芝草旧唐志武徳二年永和移治于仙芝谷 山堂肆   考仙芝谷在平阳府永和县北谷中产灵芝草   佶北山在县东少北三十五里髙八十八丈厚五十三丈亘一里盘踞三里县志髙八里盘踞十二里是概指左右山也有龙王岩上有寨旧有佶北神庙   北楼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髙一百十六丈逓髙三里厚七十二丈亘二里盘踞五里隋置楼山县取名以南北楼也 五朝志楼山有北石楼山有孔山 金志有楼山黄河仙芝水   双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南九十四丈逓髙七里厚八十五丈亘三里盘踞七里经过一十五里两山对峙有洞洞中有石佛   仙人洞在双山南上有避世石城   捕狐山在县东南七十里髙八十九丈逓髙五里厚八十五丈亘三里盘踞九里经过七里乃大宁县界也上有捕狐神庙捕狐岭至刘家岭五里号为险隘   卧牛山在县南四十里髙三十九丈厚二十一丈亘一里盘踞三里形似卧牛   南楼山在县南六十里髙百三十四丈逓髙五里厚八十六丈亘二里盘踞五里对北楼山南北两山相对其形如楼 明一统志县南四十八里   龙岩在县南七十里上有石洞相传宋太祖避乱于此山一名宋龙岩一名避世窰   乌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髙四十二丈逓髙五里厚二十九丈亘一里盘踞三里相传北齐时有黑龙见于此因立庙焉土人名阁山上有阁王庙阁王坟碑记泐蚀一说山多栢栢为乌龙故名   烈凤山在县西十五里髙三十八丈厚二十丈亘一里盘踞二里形似凤翔   大寨岭在县西三十里乃永和开道也   马脊山在县西四十里髙五十九丈厚四十八丈亘一里盘踞三里形似马一名马头山   龙洞泉在县西北五里流入榆林河   石窰沟在县西北二十里有神洞径道崎岖人迹少至窰内水滴如珠下有清泉祷雨辄应   香岩在县西北七十里巅有清泉流入古刹   泰山顶在县北二里危峰突兀芝水环流   □峪在县北七十里峪口设镇   罗汉洞在县北七十里岩顶有清泉流入香岩寺内黄河在县西南七十里北自石楼界六十五里至县境永和关南流六十里入大宁境 水经河水又南为采桑津 水经注春秋僖公八年晋里克败狄于采桑是也   仙芝河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仙芝谷经东峪沟曲流二十里会城西五花泉又至县西门外又西南流九十里会诸水为千枝沟入黄河 县诸山胥有水繇石崖流合小川入千枝沟   灵液池在县治东南仙芝坊 古碑北齐河清二年有龙自泉中出遂立祠池上池侧有井亦名灵液   甘露河在县西南东流至县西南二十里会仙芝河五花泉在县城西隅亦传北齐时龙出泉中其水入仙芝河   采桑津其县西刘昭注北屈有采桑津左传僖公八年晋败狄于采桑杜预曰县西南有采桑津   榆林川在县西北三十里经后河村防龙洞泉至县治西入仙芝河南流   索陀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西流复折而南至县西入仙芝河 通考有索陀谷永和关   山西通志卷二十八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二十九   水利【一 津梁附】   甞考明臣徐伯继西北水议曰利水之法高则开渠卑则筑围急则激取缓则疏引此诚经水要言也我   国家嘉惠元元勤修水利晋省渠堰之设类责渠长经画随宜蓄泄俾无弃利犹存周礼稻人掌稼蓄水止水荡水均水舍水泻水之遗意比复于汾晋州邑伙分一水之利者畀诸郡丞董理厥职于以劝农功弭衅讼沾溉溥矣津梁者掌之司里以济不通其用与舟楫等亦水利之一端也爰附载焉志水利   太原府   阳曲县   土堂村渠繇烈石口接水至土堂村南入汾溉田一顷五十亩   呼延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烈石口接水南至张村溉田三十顷有竒水至小东流村入汾   张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呼延村南至杨家村溉田五顷五十亩有竒   杨家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张村南至柴村溉田八顷十亩有竒   柴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杨家村南至芮城村溉田八顷有竒   三给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芮城村南至营村溉田三顷五十亩   营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三给村南至铄落村溉田一顷二十亩   铄落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营村南至东流村溉田一顷五十亩   东流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铄落村西至彭村南至汾河防入汾溉田三顷三十五亩   彭村渠旧有钱家渠东繇东流村接水溉田二顷二十五亩   北屯村渠旧有钱家渠自东流村接水溉田一顷八十三亩【补志】   以上旧渠在河西   西流等村渠有新义渠繇烈石口接水至彭村入河溉田四顷三十五亩   以上新渠   横渠下薛等村渠有渠一道繇烈石口接水至下薛村溉田一十三顷有竒   西村渠有渠一道繇兰村烈石口接水至翟村溉田十顷有竒   翟村渠有渠一道繇西村接水至上碾村溉田三顷六十四亩   上碾村渠有渠一道繇翟村接水至上碾村小河入汾溉田七顷一十八亩   下兰村渠有渠一道繇下兰村崖头接水溉田二顷有竒   赵荘村渠有古渠一道上繇北固碾村接水下至小河入河溉田七顷有竒   以上在河东   防荘三结庙亲贤等村渠城南有龙首渠一道北至南关西接水溉三结庙村田一顷六十亩溉北冦荘田一顷溉南冦荘田一顷三十亩溉亲贤村田一顷五十畆   以上龙首渠   阳曲新旧渠共十九道胥引汾水溉田渠长司之   旧志兰村渠 西村渠 上碾渠 翟村渠俱在河东居民引汾水溉田   赵荘渠 土堂渠 刘村渠 呼延渠 张村渠杨家村渠 柴村渠 芮城渠 铄落村渠 彭村渠俱在河西亦引汾水溉田   龙首渠引汾水自镇河楼流经冦荘亲贤等村至太原县乌城等村溉田万厯十四年开凿后时开时塞忠利渠 永济渠二渠嵗久不通   明成化中刑部郎中李鐩从侍何乔新赈荒山西丽泽渠以灌田   万自约汾河渠坝记汾河出山陿中又值东山暴水注下两触而成一胜故易徙浸假折而南直向干方嘉靖末曾夺阜城门入中丞李公初镇抚即忧之适嵗多拟穿河西渠令水直下而力殊艰钜且水近城惟恐其不西又惟恐其愈益西乃自把儿沟起抵教塲南沿流作石坝若土坝初作水仍逼教塲迤南撼振武门外桥居人夜坐屋上于是召寕武崞县阳曲石人取石于山采椽于寕化约丈有一八地率半之中维薪楗稻藁取东郭赤埴和以石块后加钩椽合三成一相地之阞每石坝率十累或俭不下八累累皆从冲间作钩刃缝合锭形灰液而木纽之又起大小坝头前出数武杀水怒自乙巳二月始事至今年十月告成凡石坝七道长一百四十五丈土坝九道长四百五十六丈新挑坝儿沟河渠一道长四十三丈   魏志汉建安十年凿滹沱入汾名平虏渠   龙泉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静乐界流经卢子社至横渠合扫谷水宋天圣二年夏水大涨知太原府陈尧佐作新堤捍之并人頼焉   汾水暴涨民辄忧扰知太原府陈尧佐为堤植桞数万本作桞溪民赖其利   按陈尧佐堤旧志注龙泉下当以汾水为正葢龙泉洛隂水苐能助汾水势也   熙寕初汾河大溢知太原府王素曰若壊平晋遂灌州城矣亟命具舟楫筑堤以堑之一夕水骤至人赖以安   城北六十五里郁利村三觉寺东南百歩水自亭子山而下沟滙为害元大徳七年僧琮进砌石堰横八歩纵八十余歩髙四十余尺村民赖之至大元年立石   古铁窗都司西古城西垣泄水地也   圆海子水势寖盛   国朝初知府王觉民募挑文昌庙后积土引水入长海子又循南城墙古水口疏入汾今城下有铁棱迹存   杨思圣筑城东坝堤记汾河雨骤易奔而郭东为甚郭东南接防凤紫岩北接越霄李賔盟芹涡牧马诸水合纵于陈家峪而侵轶郭东并壕梁囓城垣夺市庐而远则被于龙山阳旧设坝堤渐坍癸巳水伺间冲突乃大厉民父老曰三十年来盖再见之廵按高某檄阃司毛某治堤功成约三百丈有竒   沙堰在西七里风谷口沙河经晋阳故城东流入汾水涨时壊城郭旧筑堰障之明成化间頽壊正徳七年王恭襄琼倡修嘉靖七年复坏复倡修二十一年复坏主薄王儒砌石修筑袤二百歩有竒   太原县   汾河渠   凤中渠北二十里阳曲县防河楼西开渠引汾水南流至南屯村二十里分小沟三又至南偃村五里分小沟五共溉二村田   豊泉渠县北阳曲县看河楼西开渠引汾水经阳曲北屯村又经县境大小王村上庄村南屯村至武家庄十里分小沟四又至董茹村三里分小沟一又至牛家营二里分小沟二又至北富村一里分小沟二又至城北村五里分小沟二附近小营村分小沟一又至南富村二里分小沟一共溉七村田   西寨渠东北十里阳曲县演武防开渠引汾水经县境南屯村至吴家堡五里溉田至北富村五里分小沟一至南富村一里溉田至西寨村一里又分小沟二共溉四村田   苜蓿西渠东北十里阳曲县看河楼西开渠引汾水南流至姑姑寨村三十里分小沟三又至西寨村五里分小沟三木厰头村二里分小沟二贾家庄村一里分小沟二东城角村五里分小沟四共溉五村田   苜蓿东渠东北十里阳曲县看河楼西开渠引汾水东南流至姑姑寨村三十里分小沟四又至旧寨村一里分小沟一厐家寨村三里分小沟三东城角村一里分小沟二共溉四村田   县东渠东五里阳曲县看河楼视水势开渠经阳曲境至县境南屯吴家堡等村引汾水至渠起南富村至贾家庄一里二村分小沟九又至东关村三里分小沟十至东关厢三里分小沟七又至盐堡村二里分小沟十六至鵞下村三里鵞归店一里二村分小沟十一又至五府营三里分小沟五共溉八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