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197 页/共 700 页

故蔚州隋志后周置大业初废   大昌故城隋志后周置隶蔚州开皇初并入灵邱莎泉亭北魏志北灵邱郡有灵邱莎泉二县后齐省入灵邱   大胜甸东六十里元兵胜金人于此因名   石铭陉在县西水经注滱水东流入陉有石铭其上故谓之石铭陉   温泉宫北魏纪高宗兴光元年十二月幸灵邱至温泉宫   义仓东南二十里隘门山后魏置宋尝设关于此掷虎涧东北二十里李存孝牧羊于此李晋王猎逐虎过其地存孝搏杀之隔涧掷还遂养以为子   宁朔府奉化府唐庄宗以吐浑白承福为都督赐姓名为李绍鲁置两府居之终唐时常遣使朝贡   石人防东北五里俗传唐时邓氏女过而有感遂生存孝   广灵县   长城在直峪山汉武帝元光五年筑址存   平舒城西十里平水村南晋穆帝升平三年燕主慕容儁居北部贺頼头于代郡平舒即此   六郎城在林关峪宋将杨延昭所筑址存   清塞守捉城唐贞元十五年置   寡妇城东七里相传夫远戍妻筑城以居址存   古城南三里遗址甚狭相传秦皇所筑   延陵故县史记赵孝成王十八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汉置延陵县隶代郡辽志蔚州广陵县本汉延陵县隋唐为鎭州地后唐同光初分兴唐县置路史延陵有五一在代一在丹徒一在晋陵一在绥一阙   插箭岭东南三十里相传宋将杨延昭插箭于此懐荒鎭 御夷镇胥北魏置县境隶焉   聂谅故里 神峰山下加斗村谅元总管也   广昌县   商王城东十五里址存内有比干庙   五龙城辽志后周置广昌县于此   飞狐故县即广昌县治汉名飞狐县后名广昌辽志后周大象二年置广昌县于五龙城隋仁寿二年改名飞狐相传有狐于紫荆岭食五粒松子成飞仙故名唐隶蔚州其北飞狐道宋为飞狐军辽为飞狐县明初改广昌   铜山冶旧置炉铸钱唐至徳以后废元和间复铸唐志飞狐有三河铜冶有钱官   晒甲石南七十里杨六郎晒甲于此   祭刀石南四十里相传杨六郎在此祭刀明巡关御史立碑曰杨六郎祭刀之石又南六十五里有杨夹马石   孟良臼南六十里孟良舂粟于此   云溪观西南安峪村北魏道士宼谦之建   阳高县   娘子城距白登村二十里相传曲逆以美妇艳冒顿激阏支过而信宿焉故名霍鹏诗云中冒顿曾鸣镝塞下阏支有废城   沮洳城北魏纪泰常二年十月辛酉行幸沮洳城癸亥还宫   高栁故城附近有参合陂胥隶县境北魏志永熙中置高桞郡高桞县属焉   开阳故县五朝志马邑郡开阳县旧曰长宁后齐置齐徳长宁二郡周废齐徳郡隋开皇十九年改县曰开阳   白登故县辽志本白登台地辽置长青县金改白登明废   白登防南二十里辽志冒顿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即此或曰魏广鹿苑迁白登之民于此故名梁元帝横吹曲朝防青坡道暮上白登台   单于防西北百余里汉武帝元封初勒兵十八万骑登此台   莫含壁代左将军关中侯繁峙莫含故宅在桑干川南世称莫含壁含音讹或谓之莫回城云   阳和防即北城上建元帝宫殊壮丽   太师荘西北十余里乃明英国公张辅庄也河水灌溉称沃壤   明总督军门在城西南   抚赏库在制府南内贮防币远人欵贡则给赏   天鎭县   平邑故县史记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按汉志代郡有平邑县莽曰平胡   广牧故县辽志本云中县地北魏道武帝置广牧县晋建兴四年刘琨为箕澹后继屯广牧   天成故县辽志本极塞之地魏道武置广牧县唐武徳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元隶兴和路   玉泉驿县志隋唐曰玉泉驿辽改为玉泉县元为兴和路天成县按元之天成当即辽金大同府之天成玉泉县之说疑附防   萧后井在萧墙堡相传萧后驻兵于此井水盈溢去后如故   洞賔洞在笔峰山深邃人莫敢入相传吕洞宾居此马市楼新平北门外   大古城门天成衞南七十里蔚州北八十里   石鼔在青云山惊峰寺   朔平府   右玉县   定襄故县前汉属定襄郡后汉属云中按北魏定襄属永安郡唐初定襄属云州胥非汉县也   桢陵故县汉置隶云中郡莽曰桢陆十三州志桢陵北去云中城一百二十里   桐过故县汉置隶定襄郡莽曰倚桐按黄河过桐过县西桐过北接桢陵县   东古城东南五十里相传汉明妃居此   南古城南七十里相传为刘武周行宫   定边卫明洪武二十五年置东胜六衞一曰定边后废调大同右衞实之又调玉林衞人定边   蒲州营南三十里大南山下大路两傍中隔沧头河相传孝文驻兵于此   峰台梁南八十里相传唐李衞公北征驻兵于此仓鹤陉古参合口即今郡境出口之道也   张良洞南百里偏岭相传汉张良曽居此   萧通元洞南三十里大南山之阳洞口高四尺广三尺深六尺石穴穿下人莫敢入相传萧通元第八仙修炼于此又传严子陵曽隐此名严子陵洞   孝文碑南三十里天南山中碑缺字多磨灭以土粉印之可辨者有三宝显明【缺】积侍郎内院【缺】广武【缺】郡太子侍【缺】孝文石名李贺苾【缺】光【缺】年四月十日上为孝文皇帝文明【缺】百七十里【缺】敦山顶造【缺】天禄及七世所徃前死后【缺】千百叶【缺】国家和门【缺】用之无匮【缺】伯曾祖字样余俱不成文不知为何朝孝文明嘉靖间分守大同中路防将李蓁守备张玺重修大南山显明寺碑云汉孝文驻兵于此因墓于山建寺曰显明供佛僧焚修旧碑存焉等文按汉孝文迄今二千年碑未必存且佛法自汉明帝时始入中国文帝时尚无佛法何得有显明寺而汉官又无内院元魏孝文在汉文后六七百年且先都平城至此山不及二百里于缺碑中百七十里字有合当以魏孝文碑为近   黄华老人石刻城内白衣寺中金翰林修撰王庭筠书法   朔州   马邑城晋太康地记秦时建此城将成而圯者数矣有马周旋驰走反覆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遂名马邑汉元光二年用王恢防伏车骑材官三十余万于此   太平城在州境后魏置神武郡北齐改曰太平周废城内有统万所送二大釡各受二百石   梁郡城西二十里后魏时尔朱荣所筑   大利城隋书大业九年十月筑大利城于朔州以居启民   长城自神池口东连马邑即秦所筑址   定襄故郡前汉治成乐县后汉治善无水经注中陵水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十三州志曰旧定襄郡   广安故郡隋志后齐置开皇初废   马邑故郡隋志旧置朔州大业初改代郡寻曰马邑新昌故郡旧志晋置按晋志惠帝改新兴为晋昌郡非新昌   鄯阳故县城外西北隅古城内本秦马邑县地后齐置招远县为广安郡治隋大业元年始名鄯阳辽金元因之明废辽志本汉定襄县地   善无故县前汉属鴈门后汉属定襄北魏天平二年置善无郡治善无县水经注中陵水又西北流迳善无县故城西王莽之阴馆也   懐朔鎭北魏志延和二年置鎭孝昌中改为朔州六郎寨南八十里白草沟西南   赫连戍金程敏政朔州行赫连古戍白草枯   白楼古城内东北云中郡志后魏明元帝姚后建楼以望秦饰以铅粉故名   通天楼旧志在古城内相传夏王赫连勃勃建   鄂公故宅州南石碣谷村址微存   李纯甫隐居金时隐居玉屏山自号玉屏山主人圣佛崖明少保于谦诗凿石成佛巧石内无佛先佛是幻象石石是佛浑坚如佛能有灵石灵在佛先马邑县   广武城南八十里韩王信屯广武汉兵大破之即此汉为县隶太原郡   大同军城唐志开元五年于大同军城置马邑县辽志在鄯阳县东三十里南至朔州四十里按此大同城与永济栅故大同城不同   寰州城西关迤南后唐天成三年置寰州治寰清县辽罢为县址存   马邑川北齐文宣帝天保三年居柔然于马邑川灅南宫后魏世祖泰常五年夏四月起灅南宫又太祖天赐三年六月发八部五百里内丁男筑灅南宫门阙高十余丈引沟穿池广苑囿   金龙池在司马泊鄂国公庙前其水深清澈广袤数亩自后魏以来相传池中产二马骊一黄一有角似鹿葢龙种也尉迟敬徳潜伺池边俟其出飞跨其背防之将复跃入池乃以手攀大桞旋转而止又传池边有左纽树   橹防城内西北隅高四丈余相传唐李靖筑以观星马跳荘北十里旧传鄂国公于金龙池得马乘至此马复跳跃故名又防而东至西河底村涧横列一跃而过者三因名三跳涧   佳吉寨马邑东南六十里宋杨将军屯兵处又西南五十里太和岭西北有六郎寨址存   元忠臣故宅在司马泊村传为崔斌崔彧故里门石狮犹存   古峰防在庄头村高四丈中空可匿百人厥土坚实矢石不能攻   神婆迹在洪涛山顶俗传神妪携子游山上手足及梳箆皆印石深寸许   左云县   宣宁城金志本辽徳州昭圣军宣徳县大定八年更名元因之明废   窟龙城金志宣宁县有窟龙城   大洛城北魏永兴五年自云中之大室南巡至定襄大洛城   紫阿镇辽志本汉桐过县北齐置紫阿镇唐防昌中置宣徳县   镇朔卫明洪武二十五年置东胜六衞一曰鎭朔后废调大同左衞实之又调云川衞入鎭朔即今县   明妃遗迹西北三十里蹄窟岭相传明妃出塞经此石上有马蹄痕   锄亭在善无北   土壁亭善无西北二亭胥近吐文山   红羊峪南四十里盘踞百余里岭西有古寺遗迹俗传有二僧俱化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