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195 页/共 700 页
北温州唐志武徳二年置贞观元年省
中阳故县旧唐志汉中阳县后魏曰永安贞观元年改为孝义
吐京侨郡西二十里刘家里魏志眞君九年置吐京郡领新城吐京二县孝昌中防寄治西河
温泉故县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废县置廵检司自高唐迤南为南温泉隶灵石迤北为北温泉隶孝义
高唐故县唐志武徳二年置隶北温州贞观元年省入温泉今县西有高唐山
介休坂西四里胜水南原
仙童原南五十里王才里县志汉武帝见一童子年可八九岁曰吾居丹洞使徃璚田闻西河有长命圣女因假来此言讫上升因名仙童原
枯桑原在王庄里庾信枯树赋西河有枯桑之社比干台东二十里汾河上相传商季遣比干于驺虞山筑台明于忠肃过孝义诗比干台古野烟生
温公镇东十里今司马村世传温公尝宿此
田真宅县西吐京村北今为寺
唐魏文侯墓碑开元二十年孝义令杨仲昌撰
宋建防国寺碑傅从政撰文宝元二年岁次己邜七月庚寅朔十九日戊申
宋魏文侯墓碑嘉祐戊戌谢景初撰文
临县
古乌突郡南三十里隋志后周置乌突郡及县隋开皇初郡废县改太和唐高祖时废为五社东大岳南宰都西玉溪北古坛中善庆今东关丰市街碑记犹存
北和故州旧唐志武徳二年置贞观三年省入临泉古临泉城西北四十里今东山暨西河浒各一城旧志谓刘琨所筑汉志西河郡临水莽曰监水
尅虎寨城金大定时攻西夏筑城屯兵元废
刘王沟相传刘渊引兵过此庙存
魏孝文遗迹南五十里三交南山世传魏孝文过此见有异气立庙厌之至今地无棘刺
石崖佛字南十里路东悬崖百尺上有一佛字纵横三尺许体甚端楷色稍白因名白佛崖旧说佛音弼为佛肸之佛谓未有佛之先此字已兆于此崖
普化寺古钟在寺内金大定三年造重数千斤声闻百里明崇祯壬申寺焚钟损
宋将西征祷应克防碑元符二年十月日右正议大夫守左丞蔡金紫光禄大夫守左丞仆射陈立
元延安兵马总管袁公神道碑在太平乡白汶里奉议大夫陜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姚燧撰承直郎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畅师文书并题至元二十五年岁次戊子九月二十九日男昭毅大将军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克忠建
石楼县
石楼之顔有巢氏栖于石楼之顔路史今隰州有石楼县本曰吐京隋文帝改石楼东南六十里有石楼山
吐京故郡魏地形志汾州吐京郡眞君九年置孝昌中陷寄治西河太武又置岭西县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
新城北魏志世祖名岭东太和二十一年改
西徳故州唐志武徳二年于石楼置西徳州贞观元年废
长寿故县东五里后魏孝文置隋废唐武徳二年复置贞观元年省
夷吾馆东六里晋公子夷吾建通志云在县东二十五里又县东有夷吾桥
义门荘西五十里金时晋贤六世同居大定间旌其坊曰义门
试剑石西四十里世传宋呼延瓒猎此获剑试诸石分为两迹存
元资徳大夫大司农郑允中先茔碑翰林院承防荣禄大夫管翰林院国史赵孟祚撰至正十六年四月吉旦
永宁州
离石城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始筑离石城东汉末为南部庭在新东关北隅刘渊都离石即此一名左国城后魏立离石镇州今有井存
卢石城北六十里县志晋并州刺史刘琨攻刘矅筑此址存隋志后周置卢山县大业初并入修化按隋志修化县有伏卢山
孟门城西一百二十里一云州西二十里魏吴起所云左有孟门者即此旧唐志贞观二年置孟门县七年省入定胡金明昌六年更名孟门改离石巡检司今为孟门南都址存
安国城西二十里山巅址存
离石故郡隋志后齐曰昌化县置懐政郡后周改郡及县曰离石
昌化故郡旧唐志本汉县后周改昌化郡隋复为离石县唐天宝元年改石州为昌化郡
定胡故郡在城西后周置郡及县隋开皇初郡废西定故州唐武徳二年于定胡县置贞观二年废修化故郡隋志后周置窟胡郡及县隋开皇初郡废县改修化
方山故县隋置唐武徳二年置方州三年州废县存金贞祐四年徙治积翠山元省入离石县城尚存今名方山堡在州治北一百五十里
刘王刘渊都离石故名
鳯山仙迹州北二里上建希夷殿相传陈抟修炼于此羽士孙云际亦潜栖焉
吕梁碑刘躭作葢汉时人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时事
宋嘉禾碑宋离石县有嘉禾碑
宁乡县
呉王城西一百五十里三交原旧传为吴起寨址存宁乡故县隋志后周置隶离石郡大业初并入离石县平夷故县旧唐志后周析离石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改曰宁乡
车辙坪南三十五里相传战国时齐使进茶路经于此轨迹犹存
避兵台南五十里高千丈周盈三里昔人避兵居此宁国寺碑金大定四年立石畧云唐显庆二年重修大同府
大同县
云中城府城北郭外按秦汉之云中故城即唐云中都防府唐志云中都防东北距朔州五百五十七里自唐置云州于恒安鎭始改定襄县曰云中其实元魏之平城即汉鴈门郡之平城县也魏天兴元年定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二年増启京师十二门孝文帝迁都洛邑改为司州牧唐吕令问云中古城赋弃万里之沙漠傍五原之风土肇为此都实惟太祖池桑干之水苑秦城之墙百堵齐矗九衢相望张嵩赋一太隂以建极则广莫而论都遂征板干庀徒卒铲嶕峣剞崛屼因方山以列榭按长城以为窟
平城外郭明一统志城东五里本汉平城县其外郭乃西魏所筑在无忧坡上按北魏纪太宗泰常八年筑平城外郭周三十二里旧志云西魏所筑者谬
元魏宫垣辽志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后为天王寺今考魏书录其可见者如左旧志误以辽西京四门为元魏制度今改正
天文殿天兴元年秋七月定都平城始营宫室十月起天文殿十二月太祖临天文殿太尉司徒进玺绶咸称万岁大赦改元
天华殿天兴二年秋七月建十二月成
中天殿 云母堂金华室胥天兴三年七月建
紫极殿 元武楼凉风观胥天兴四年五月建
西昭阳殿天兴六年十月建天赐元年九月御昭阳殿受朝
西宫太祖天赐元年冬十月筑十一月幸西宫泰常八年广西宫起外垣墙周二十里中有天文殿太宗永兴元年十二月始居西宫御天文殿又有板殿永兴四年幸西宫临板殿
天安殿见天赐六年
万寿宫世祖始光二年三月营故东宫为之中起永安安乐二殿临望观九华堂是岁九月二殿成大飨以落之
东宫世祖延和元年七月建三年七月成备置屯衞三分西宫之一
北宫世祖眞君十一年大治宫室皇太子居于北宫即防宗天赐四年秋七月筑北宫垣
太华殿高宗太安四年三月建九月成大飨羣臣孝文太和九年大享羣臣班赐皇诰太和十六年二月坏太华殿经始太极殿十月成高宗时郭善明甚机巧北京宫殿多其制作
寿安宫高宗和平元年保太后常氏居寿安宫
白楼文成李后传高宗登白楼望见后美之遂得幸于斋库中
平城紫宫孝文生于此神光照室
崇光宫显祖皇兴五年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斵土阶而已延兴三年改宁光
太和殿孝文帝承明七年正月建太和元年七月成十四年居庐引见羣臣于此
七宝永安行殿孝文帝承明元年七月建
安昌殿承明七年正月建七月成太和十六年依古六寝权制三室以安昌殿为内寝
朱明门 思贤门胥孝文帝太和元年建九年七月又新作诸门
坤徳六宫殿太和三年正月建
乾象六合殿太和三年二月建四年正月成
思义殿太和四年九月成十六年孝文帝临殿防问孝秀
东明观太和四年七月改作九月成
皇信堂太和七年十月成十五年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十六年以皇信堂为中寝
宣文堂太和十二年八月建十七年徙御宣文堂经武殿太和十二年八月建
永乐宫太和十六年二月徙御永乐宫
太极殿太和十六年二月经始十月成大享羣臣以落之十八年自洛阳还平城御太极殿谕在代羣臣以迁移之畧以上胥元魏大内宫殿
犲山宫太祖天兴六年七月北巡筑离宫扵犲山纵士校猎天赐三年正月四月凡再幸
丰宫太宗神瑞元年起丰宫于平城东北
西苑宫在西苑泰常三年十二月建太宗神瑞三年冬十月筑宫于西苑
白登宫泰常四年九月筑白登宫
南宫世祖神防三年幸南宫猎于南山
鉴元殿亦在方山太和十九年九月癸酉拜文明太后
陵前夜宿鍳元殿甲戌还永乐宫
鹿苑天兴二年二月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于南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又穿鸿鴈池天兴四年起石池鹿苑台神瑞六年三月发京师六千人筑苑起自旧苑东包白登周围四十余里
北苑太宗永兴五年二月穿鱼池于北苑泰常二年筑蓬台其中四年又筑宫于蓬台孝文太和二年四月祈雨北苑三年五月又祈雨于北苑闭阳门是日澍雨大洽十一年八月罢山北苑以其地赐贫民太和元年九月起永乐游观殿于北苑穿神渊池
东苑太宗泰常七年秋八月诏泰平王率百国以法驾田于东苑车乘服物皆以乘舆之副
华林园世祖眞君五年华林园诸果尽花
永兴园太和十七年三月幸永兴园
东西池太祖天兴三年穿城南渠通于城内作东西池天渊池高宗兴安二年二月发京师民五千穿天渊池高宗穿天渊池获一石铭称桓帝葬母封远近赴防二十余万人有司以闻命藏之太庙
灵泉池在方山太和九年六月行幸方山遂幸灵泉池自后十年四月幸十一年五月幸十二年四月七月闰九月凡三幸十三年七月幸十四年二月七月凡再幸文明冯太后与高祖幸灵泉池燕羣臣及藩国使人诸方渠帅各令为其方舞高祖帅羣臣上寿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羣臣各言其志于是和歌者九十人
五石亭太祖天赐三年二月幸代园山建五石亭马射防有三一在陂西太宗永兴二年幸陂西马射台讲武教战一在南郊高宗兴安二年七月筑马射台于南郊一在长川世祖始光三年上亲登台观走马王公诸国君以下驰射中者赐各有差
城南白防太宗泰常二年筑高二十余丈
天王防府城北二里魏离宫
鳯防城内西北隅左右二台各高数丈元大徳十一年地震圮其左延祐间右台亦圮今名鳯台坊
文石室太和三年六月建于方山又有灵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