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315 页/共 477 页

,志愿骏发,而又有贤师。师如故郡推后任大司寇介川毛公、守初泉刘君,暨今罗君,后先 振作于其间,微言密义,敷扬无余,真修显证,甄炼不二。于是宛陵志学之会,彬彬乎伊洛之风,绵邹鲁之绪矣。是役也,岂徒以饰美观,盖为道谋也。三季之余 ,何幸际此,猗欤 盛矣!然而正有不可不勉者。今时学士宗王子,崇正学,实繁有徒,求其深造而自得者,莫 可多见。余亦负师友之训,茫乎道岸者,愿与吾党之士共励,以允升于大猷,则于书院之设 庶几无负哉。罗君,江西南城人,由进士刑部郎中至,以内艰去。李君,蜀之泸州人,由进 士 任,擢监察御史。 泾县题名记刘世亭泾县知县 泾故宣南邑也,环山而治。有令,有丞,有簿,有尉,于制为全 据《乾隆府志 》,下有“风俗载邑乘,与今新定事宜,书中大都不易理云”一段。。丙 寅冬,余明明,《乾隆府志》作叨,此亦应作叨。承令乏,入境,乃稽前辈 以列治,卒无一石存姓字者。其人君子耶,无以考贤也; 其人非君子耶,无以考政也。然则非徒阙典,春秋之义委地矣。章句之士释褐而来,持一方 之大体,四境赖其便,生民流其称,能存乎?我治因平俗,虽研精殚虑,不能不法其故而操 纵之。况仕同此地,流风善政,不兴起焉非夫也,是题名石之不可无也。会改岁未逮,又明 年诸僚相继罢去,政事总总,且当述职北上。又明年始觐而归,亦未遑所为题名石者。又明 年,丞海州王君、尉莲溪彭君诣余曰:“中外诸署题职名例也,愿得立前辈名石,期不负。 ”余笑曰:“有是哉,世太率非题名有二,谓太上不好名,名者衰世之事也,且纪名表竖不 免伤厚 而丛议。”嗟夫!名果可鄙哉?有所为而为善,鄙其为不之取,则将以其无所畏而为不善也。 取之乎,今仕求其不击啄,不贪黩,不迁就,快意碌碌,奉官相时上下可矣。若彼奇僻是务 ,诸凡趋避以事聘炫,虽弗名焉不可也。诚能中正,不妨使民利之而不害,虽名焉,亦圣人 所弗弃者,奚必责之规矩之外哉?昔柳子以受直怠事,盗若器皿为天刑人祸可畏。《书》有 之,当于民监,历世无穷,名在于石,可监也。监之而畏,厚道孰加焉,何议之丛。余自少 读《循吏传》,未尝不歆慕士大夫高义。当如是今得一泾,见其风气徭役讼理戒备,虽欲避 好 名之名,不可得也。二君不以余为过,师师蒸蒸,率相淬砺,其好名也而类余,邑人士乐 令 与丞与尉之好名,又秩然胥以理也而从余,则余好名之心将益以笃。丞也尉也赞余于治,而 欲无忝,丞与尉也益以笃泾人士从余于治,而欲自好以成其名也。亦益笃是将符中外而一, 久暂以永,矢于弗谖矣。兹泾也不其彬彬古道矣哉,然则是石之立,谓之不好名亦可也,乃 因二君之请,立题名石。石立,新簿小泉尹君至,于是乎并得以书。 学田记王廷干 临川刘侯宰泾之二年,于自理赎锾捐八十八两,置田地山塘五十亩有奇,牒移学宫,岁收租 谷 以助诸士会读之资,官为之催输,例免其徭役,名之曰义田。司谕崇德朱君、司训惠安陈君 、秀水屠君同心协赞,荷兹盛事,属王廷干记之曰:义田者其古道之遗乎?天下有养士之人 ,而后有仗义之举,有仗义之举,而后多由义之士考之。在古井田之法,计口分亩,无甚贫 甚富之家 。然王制有士田以厚贤,孟子陈圭田以奉祭,《大田》之诗曰:攸介攸止,蒸我 髦士。《朴》之诗曰:周王寿考,遐不作人。则所以加惠于俊髦者,可见已自秦燔诗书, 扼儒术,养士之道废。其为士者,累足而立,至有岁和年丰,不免于寒饥者,信士养之厚薄 ,而世道之隆替攸系也。夫大学之道,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处,其藏修游息俱无余暇 ,必有代耕之田,庶可以一志而专业。故田者,材以之生,养以之成者也。刘公政洽教行, 见泾士三百余人,时有文会,思培植其风节,昌大其运化,谓衣食既足,始可责廉洁之行。 而俯仰不给,曷以养刚大之气。爰置田瞻学,以供需用,而于诸士轮年长敦行者五六人,登 记出入之数,免上官之稽核,禁势豪之侵牟,其经营周悉,以俟后之君子,闻风兴起。刘公 之于泾庠,可谓殚力作养者矣!《易》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夫士者民之望也。士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