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310 页/共 477 页
答问》乃有大不然者,克己复礼,惟颜子得闻之,至仲弓辄易其语,此犹二人耳。若夫樊迟
则三问而三变,抑又何欤?譬之于路,其至一也,而人之居处不一,则亦不得不时其进而善
诱之,而后无格龃龉违越不达之患,资禀之于道亦犹是也。各得其本心者谓之仁,此圣人
教人入德之门也,然能自识其心之所以为心,与即其资之所近以各得其本心,非徒师不能以
授之弟子,弟子不能得之于师也。即吾一人之身,自少至壮,自壮至老,亦有不可得而必者
,非徒一身为然也。即吾一日之间,自朝至昃,自昃至夕,亦有不可得而必者,而况于人人
哉!故经常不周,则改过不密,践履不久,则实际不纯,非忘成心去,故智绝多岐而归一原
则。吾之本心必不可复,其亦可谓艰厉矣,虽然不如是,不足以致曲而极深也。以吾之资去
道固有远与近也,是知《鲁论》、《答问》之不一“不一”下,《乾隆府志》
有“者”字。,乃其所以为致一而欲以一言
概入,不不,原作“下”,据《乾隆府志》改。计真伪,不量浅深,即见成
能,应声择合。求简易者未得其约而先失之轻,务径直者未得其速而先失之肆。矜少得者不
能内固,妙玄解者不能厚终,其亦异于《鲁论》
之所载矣。
宁国府儒学在陵阳峰之南,其形势右昂左倾,面午而道出于子,形家忌之。建
昌
东源朱君自秋官大天来守是邦,洁己爱人,治行称最。既多休暇,乃日校视诸生课业而日授
之,尤拳拳于藏修之地,筑台崇宇,辅其倾仄,于是有文昌阁、辨志堂、龙首亭。既而嗟曰
:形家相宅数起于步,犹学必有所从入之门也。而向背错抵,于法不可,乃毁旧涂,立新门
于震方,若曰庶其有振起者乎!工始于戊午三月,又几旬而告成。遣赍书帛直走敝庐,委之
记,且欲有以告诸生,俾知所由,以入圣人之门者。余观朱君不惮更置哉,夫不捐其故,不
可以图新,犹不改行不可几于修业也。彼可以力致者若易然矣,吾之于学不有甚难者乎?
谈圣人之道之所从入,若易然矣,反其身求与道合,不限于资之所禀而各得其本心,不又
有甚难者乎?不惟其言之一,而求其所至之不一,历艰厉而底实际,必自改行,始能改行者
,可以由是路出入是门,不负于朱君也已。朱君名大器,举嘉靖甲辰进士。是役也
,时
而用,不告匮事集而力不知疲,其劳宜特书。而是时虞君、韩君为郡,江
君一川为司
理,皆乐其成,朱与江并余同乡,而余于宁国又多故交,故委记也,不能逊。
奏除南陵养马疏周诗南陵知县
奏为乞查旧规祛偏累丐圣泽以苏民困事。
宁国一府辖宣城、泾县、宁国、旌德、太平及臣南陵六县,地界万山之中,原无草场,额不
养马,止立织染局一所。六县每年织造素缎八百匹,三年改造花缎一千匹。又科六县田地,
每田三亩起马草一包。除宣城五县外,本县田地科马草一十五万四千三百包零,每年折征银
四千一百七十五两,亦缘不曾养马之故。比有邻界太平府所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额
有
牧马草场,派养骒马匹。以繁昌一县言之,今养马二百匹其概,县草场共七千一百九十亩
,大约草场三十六亩养马一匹。缘此太平一府并无织造衙门及马草银两。此则衰多益寡,以
有准无万世无弊之制也。先年以繁昌路滨大江,号为冲烦,宁国府六县稍稍僻静,每年帮贴
繁昌江夫二百名,三山巡检司弓兵三十名,共二百三十名,每名工食银四两,共银九百二十
两,此亦以逸助劳,以僻济冲,万世无弊之制也。洪熙年间,繁昌县将种马六十三匹权与本
县寄养,议将新林草场四百五十亩零分与本县管业。彼时认是公家之务,马匹不多,承领喂
养。岂料年复一年,将驹作种,迄今添成种马七百五十匹,照丁养马,马头喂养,贴户帮贴
草料每马一匹,每年出办草料银六两,共费银四千五百两。因江南马匹矮小,不堪起,每
年起解备用马银三千七百两,又骑操大马七匹半,例于江北买,每年费银四百两,共费银
八千六百两。而每年解银,官吏之盘缠,管马官吏之查点科罚,南太仆寺之比较印马,察院
之印烙,退补不在此数。向所议拨繁昌县新林草场四百五十亩,本县隔越不便执业,仍是繁
昌豪民坐占收租。是养马一节,本县岁费不下万金矣!近者江路险恶,公差使客俱由陆路,
繁昌遂成僻地。本县东辏吴、浙,西通楚、粤,南会闽、婺,北达两京,殆无虚日,因之每
年编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