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305 页/共 477 页
祗
以成诡激矫诞之习。是以豪杰之士往往病之,而相与修身治心请学考业于岩居燕处之间,先
王之道德礼乐经术亦稍稍赖以不坠。然庠序为虚器,而师弟子为私名,论世者亦太息于斯焉
。
泾于宁国为属邑,而学宫圮坏不葺,午山冯公前为提学,尝欲新之未克也。已而再为提
学
,则以属之知府尹侯宇,叶令祥率其民之好义者,使出财鸠工,不足则济以赎金之余,董其
役于主簿郭舜臣,而视其成于学官董汝砺、钟维阳、曹鸾。于是戟门璧池,在列,登其
堂者如
入孔室,而闻金石丝竹之声;丹黻黼,俨而高居,挹其象者如见圣人,而睹申如夭如之
容。其与古之庠序亦几无以异矣。而午山公端轨物树风声,其于为师,又非徒以其位焉者。
泾之
俗古称和柔,而泾之士以余所知,其有闻先生长者之风,志于修身治心,而深病乎占毕声利
之为。陋者固且有人为,在乎庠序之间,自是濯磨砥砺,融习气之偏而归之浑化,破意见之
障以至乎精微,相嘘相染而成风俗。使人皆曰,先王道德礼乐经术之寄不在山泽,在庠序者
,泾之学则然,岂不盛欤!古者首善自京师,故司乐象胥之教尤详于闾胥族师。泾为甸服,
去南都三百里而近,是国家所首善也。泾之士相与务乎先王道德礼乐经术,而风流乎四方,
使人皆曰道德礼乐经术之兴于庠序者,自泾之学始,又岂不盛欤!于是午山公使学官维阳与
诸生张来请记,余乐为之记,以告于多士而勖其成云。午山公名天驭,字应房,蕲人。修
学始于嘉靖乙巳年十月,成于次年八月。
县令题名记范镐宁国知县
国家设立内外大小官职,故事辄得题名贞珉,以垂不朽。前此令于宁国者,志载虽备,未有
题名于石,世远遗亡。正德间,浚川王公以给舍左左,原作“在”,据《乾隆府志
》改。迁宁国令,尝图题名,会迁秩去
。及敬持钞君亦磨石仪门,未就而去。不肖承之兹邑,居岁余,考诸记载,复访诸长老,自
吴历唐、宋至今,得若干人,乃用前石命工勒之,以终二公之志。浚川公令之至贤者,文章
政
事,著于邦家,宁之民沐其泽,于今称之,将为后人之式。顾予所题,于吴得一人,于汉则
无,于唐得一人,世远莫考也。于宋详矣,得四十四人,元世志载未详,乃二守杨君嘉庆、
别驾胡君廷玉、大尹袁君泽。诸缙绅先生加意考订,宁邑自皇祖亲征驻跸,底定城垣,存神
过
化之后,山川争胜,精华相袭,文治聿兴,有司代出贤哲,良有以也。夫一命之士,苟存心
爱物,
于人必有所济。不肖仰惟前修,夙兴夜寐,图为寡过而未之能。但一念縻爵之戒,缁衣之好
,不敢忘也。令于前而贤者,从而师之,不贤者,从而戒之。蓍龟鉴衡若在左右,故兹勒石
,匪以厕名为荣。将凛凛焉恪谨官箴,不负所学,以行其志。凡后之为令者,可以我师,弗
以我戒,庶得附于贤令之列,斯不亦甚足惧哉!是举也,限于石,若丞、若簿、若幕均不能
及,然师贤戒不贤之责,未有不同。且以远望于继此而令、而丞、而簿、而幕者。又题首唐
令范传真,故邓州人,列诸名宦,韦称其肃廉和敏。柳子厚有《送范明府之宁国》文,且
言其季弟有为殿中侍御史者。子系出邓州,南渡家鄞,谱有传真公名,而官职莫考矣,今阅
志知其为宁令焉。数百年而镐复叨寄此域,固旷世相感者乎?然予师其德政,非有附会之私
,敬述以俟博洽君子云。此文与明嘉靖《宁国府志》有异。
河沥溪新建桥亭记
河沥溪在宁国县治东三里许,其源出杭之天目山,东北汇于宛陵诸溪,又东北会于采石,入
大
江。溪既广大,桥横九洞,跨溪数百步,高阜如垂虹,实一邑之伟观也。然宾使往来,商旅
乘载由舟楫者,必于桥侧舣棹焉。今岁客户汪缘、吕永昌、朱明、鲍岩等始捐资构亭三楹,
列石磴以便宾使商旅。亭成,乡进士吴子深、饶子、太学生陈子嘉模、袁子沛相与丐县官
南海范子纪其事。于时范子为书“画桥流水”匾其亭,而慨然曰:予观于溪而知治民之易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