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府志 - 第 307 页/共 477 页

后底于光明,是光明者由学以得之,固未易然也。而近世阳明王先生之教,若异于是其说, 曰良知之在人心,至虚而灵,至近而神,幽独有所不能败,细微有所不能掩。故虽夫妇之至 愚,亦可以与于圣人之成能。而所谓君子之中庸,卒莫逃于百姓之日用,不啻日月行天,万 古不息,非若烛火乍明乍灭,可彷佛其断续者。有以致之,而使不失则蕴之,而合神明廓 之 ,而配天地放之,而被四表传之而垂后世,而又不假乎纤豪之力,故曰此天之所以与我也。 自是说出,凡与闻者,莫不爽然知吾心之良知,乃其固有,而无俟乎袭取义外之徒劳,亦莫 不 克,然即吾心之良知,可以泛应而不患于酬酢万变之无据。盖尝窃疑于《诗》之所云,又 何难易 相悬,而古今之不相侔也。则又自反于吾心,方其爽然克然于乍闻之际,吾亦自信良知之为 固有,足以泛应而不穷矣。及其倏忽而得之,顾且倏忽而失之,吾之得失相寻于倏忽,欲求 万古不息贞明之体,以为酬酢万变之用,胡可得哉?于是悟曰:《诗》之所云光明者,其即 先生良知之谓,《诗》之所云缉熙者,其即先生致知之谓欤?今夫日月之照临,人人之所仰 也。至 其所以生明,未有溯其然者,蕴爝火而厝之薪,可以燎原,否则曾不满乎飞烬。是故藏不密 者用不张,蓄不极者施不普。天地万物且不能违,而况人乎?悲夫,至性凿于七窍,正见转 于多岐,执识解为通微,任作用为生理,而良知所存亦已无几致之者,盍亦从事乎?收摄敛 聚 而无以爽然,充然者自画焉。是即《诗》所云缉熙光明之旨也,盖不辩于义外之袭取,而昧 良知 者,不可以语熙;不严于倏忽之得失,而谈良知者,不可以语缉;不原夫光明之所以断续。 而过信良知者,不可以语收摄敛聚。 初泉刘大夫学以致良知而有得也,作牧宁国,即水西 僧舍 之旁别为书院,群六邑之士于其中,既督教之,复延先生高第弟子绪山钱君、龙溪王君 更往来以主其事,且择亢爽据轩豁结楼若干楹,署以“熙光”,俾游息而登览者得以新乎其 耳目,如出屋纵大观,庶几倾污否而升之于高明也。至是遣诸生翟、俞堂、王汝舟不远 千里,委命为记。窃窥大夫之意,将以缉熙者启其端,不徒良知云尔矣。于是遂以收摄敛聚 之 言进,盖昔之支离于格物也。先生既不忍其迷瞀,直指所固有以为之说,然而玩弛于泛应者 ,近亦多矣!使先生而在,有不易其说而娇其非乎?闻之先生尝比持志于心痛,闻者病焉。先 生笑曰:“姑识之,安知此非美剂也。”呜呼!今之闻收摄敛聚者有不相病者乎,其有视为 美剂 者乎?不肖神交大夫有年,无从受其切磋,兹为宁国平赋,以为民节用,以约己志行光矣 , 倘因言而发其蒙,固犹分席兹楼之上,日接其德辉也,岂非幸哉!楼高二丈有奇,广倍之, 深不及其广之一。其役在嘉靖三 十二年八月。大夫名起宗,字宗之,举戊戌进士,蜀之巴县人。翰林院修撰吉水罗洪先记。 水西精舍记邹守益江西 嘉靖初,益判广德,与诸生切磋斯文。宣州戚生衮、贡生安国首学于“复初”,嗣是周生恰 、梅生守德、沈生宠、戚生慎、董生景、孙生浚翕然学于金陵,日章有位矣。岁戊申,绪山 钱君、龙溪王君赴会青原,诸生追随于匡庐,复古之间,议借水西三寺以订六邑大会。延三 君送主讲席,益偕师泉刘君冲雪临之,每会逾三百人,僧房无所容,乃诸生敛金构居于宝胜 之左,而当道病隘也,拓于殿之右,义民童生欣然各助费焉。壬子之秋,初泉刘侯来 临郡政,益执讯以庆。曰宣州勤于学,而上鼓其机,良牧勤于教,而下濡其泽,今古所称不 肃而成,不戒以孚,其身见之矣。逾年而虚赋核,巨猾擒,冤狱雪,道揆法守,翕然相感, 而精舍焕然以成。刘侯遣俞生堂、翟生、王生汝舟以征言曰,是役也,翠崖黄公肇之,濯 溪闾公宏之,方泉赵公成之,三侍御古文之功为至崇也。扫石焚香,以祝圣天子作人之休,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