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 第 50 页/共 55 页

1433 (吴)处士名琼,邦珍字也,世居(休宁)商山。始学为儒。既就业,会邑中岁输入太仓粟,父以次当行,处士请释业,代父输。事竣遂贾松泖,虽即次,孳孳占毕不休。他贾率用纤,趋利若渴,处士好行其义,不持利权,数年赀益起。……会松泖盗起,处士还老于家,筑室舍旁,聚书万卷。乃悉家人产,授尧臣书,夙夜以身程督之,门外事无所预。     《太函集》卷61《明处士吴邦珍墓表》 1434 从兄(汪才生,字大用,歙人)客钱塘,服下贾复不利,仰天叹曰:“丈夫贾则贾耳,固当择地逐时,用不在大,宁能规规然析薪而爨,数米而炊乎 ”遂辞兄北贾青、齐、梁、宋,业日起。归而治盐策钱塘。驾部既饶,安人纤俭如故,独置产辄溢价,毋旺货者心。岁俭辄减田租,毋乘岁为厉。门内亲有急,必抵安人。人言非直,驾部外贾良,即安人内助良矣。中官毕真出镇浙,牛羊用人,驾部察叔季才,程督二子就学:“吾先世夷编户久矣,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孺子勉之,毋效贾竖子为也。”……二子并受博士诗,士誉籍甚,衿卒以病废去,而修古为名家。岁甲辰,珍举进士,受高安令,称最。召入南宫为郎。驾部犹及亲见之。卒年七十五。     《太函集》卷67《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事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 1435 处士姓汪,名镗,字霞山(明万历间休宁人)。……父病,又时举发,乃不能卒举子业。去海上业贾,息钱恒倍,入居吴越。尝与人分财,人欺处士,多取,处士曰:“阿睹物倘来耳,岂以人巧致之。君即多取,宁保常哉。”卒之多取者渐啬,而处士饶裕自若。处士虽贾人乎 掺筹赢缩,而铅椠必时。……生子五人,皆强干能世其业,卒年六十八岁。卒之日,罗诸孤嘱曰:“吾家世着田父冠,吾为儒不卒,然簏书未尽蠹,欲大吾门,是在若等……。”     《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处士镗公传》 1436 余侄(吴)季常(明末歙县丰南人)为人倜傥有大节,握蠡然之算,多长者行,里中盖称吴次公云。居恒谓:“丈夫生此七尺,徒事耽耽逐逐,引绳排根,识不能烛几先,力不能济颠踬,惠不能效刀匕,学不能一天人,其一世卑卑无常耳。”……孙曾罗列堂中,食指满百,或儒或贾,皆能大振其家声。     《丰南志》第4册《寿季常老侄七秩叙》 1437 歙旧志列汪道昆于《文苑》,并为之传云:“道昆,字伯玉。……聚百顺以奉二亲,推任子于弟道贯,此其大者。余不暇数也。弱冠即登籍,始而为邑,寻而为郎,既而出守,既而备兵,既而开府,入佐邦政,出阅边关。循良则暴诬冤,弹压则推戚畹,经济则歼闽寇,而功不赏,议辅兵而志未行;于艺则文法司马,诗法杜陵;于学则远推象山,近推东越;于教则主于邹鲁,宾以苦蒙;于禅则顿以南宗大安,渐以北宗无际。至其生平知交,居则有耆园会,出则有沧州会,谈艺则有白榆社,谈禅则有肇林社。所最交绥者,文则有徊州云社;所最拴毂者,武则有宜黄孟诸。酒徒甚饶,一饮可百觥,终身而无一乱,三配之外,绝无二色。末年游戏三昧,间一征歌而已,大都自邑中而署中;其名立,自闽中而乙中,其造深,自侍中而函中;其境化,所著函三子,上函揭性命之宗,中函臁经济之宾,下函阐经国之程,未就而卒,惟有集存。甲午年,诸宗人奉主入淳安越国公祠配享忠烈,今年举祀乡贤。弟道贯别有传,道会字仲嘉,皆其爱弟,并名士,海内称太函二仲云。”此文推崇伯玉可谓至矣,惟芜杂无法,读之失笑。此志在张劳以前,只见一残本,未知谁所为也。旧见谢少连所纂《歙志》亦冗杂。     《歙事闲谭》第6册 按:汪道昆系歙县盐商后代,《明史》本传未载上述事迹,故录之。 1438 肇岷公,字源长,……后效用司曹考秩候选。于练如公性颖悟,好读书,以家事浩繁,服贾瓜渚。公思振家声,以承父志。复命归读,名振胶痒。康熙戊寅,贡成钧,克副公期望之意。     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候选经历肇岷公传》 1439 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当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模楷,此是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     《茗洲吴氏家典》卷1 1440 (江)羲龄公,字舜年(歙县人)。幼聪敏,善读书,长益苦攻不倦。以亲老家贫,弃儒服贾,以为供养。客游鸠江,资本不敷,而持躬信义,有误投多金者,却弗受,人称江公道云。年六十归家养母。……公望(羲龄子),名有容,弱冠相从旅邸,篝灯夜读。同人咸谓公曰:“君家徒四壁,今有子倜傥不群,正宜贸易,以苏涸鲋,徒咕哔诗书,非计。”公曰:“吾家中丞公、侍御公以来,世守一经,策名清时,苟不事诗书,而徒工货殖,非所以承先志也。”     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故处士羲龄公传》 1441 (蛟蜂先生)字惟承,姓黄氏,歙孝行里人也。幼颖悟,善记诵,童时从父贾宣州,即能贾。归丧,母受室,值里胥催租,辞色凌厉,先生奋曰:“予岂不能为士以免役哉!”即下帷数月,诵制举义,下笔辄与作者合。明年补邑弟子员。……生平著述有《读易抄》三卷,《尚书备忘》十二卷,《春秋传略》二卷,《四书备忘》十四卷,《性理便览》十八卷,《史鉴会要》六十四卷,《通鉴外纪》五卷,《蛟峰文集》四卷,皆经世实学,非剽窃蒺驴者比。使先生遇合于时,树立岂可量哉!     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蛟峰先生传》 1442 凌珊,字仲玉,归泉其号也。早失父,弃儒就贾。……恒自恨不卒为儒,以振家声。殷勤备脯,不远数百里迎师以训子侄。起必侵晨,眠必丙夜,时亲自督课之。每日外来,闻咿唔声则喜,否则嗔,其训子侄之严如此。岁在庚午,会祝融为灾,楚业大挫,公往收之。忽一日语室人曰:“儿虽幼已为有司赏识,吾与尔教子之心当不虚。异日者,尔随任就养,必教儿为好官,以不负吾志乃可。”……亡何,至楚,未暮年而殁。以子任俭贵,赠承德郎济南道判,加赠奉政大夫刑部郎中。     《沙溪集略》卷4《文行》 1443 吴国锦,字锈文,(清休宁)和村人。业盐策,资日以饶。念两兄资皆折阅,以己财分与诸从子,使治生;又择其俊秀者,助以束笨膏火之费,使竟其学。并倡立孝友支祠以祀其先。凡姻族邻里之缓急不能婚葬者,皆力为周济,六十年如一日。     嘉庆《休宁县志》卷14《人物 孝友》 1444 邑(休宁)绅汪田柱捐输五千两,徐名进亦捐输银五千两,俱发乡城典铺生息,以为本邑士子乡试盘费,立有规条,以垂久远。     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 学校》 1445 俞正馥,字见初,(黟县)北隅人,监生。父献卒官,时兄正燮、弟正禧,皆读书不问家人生计。正馥服贾江西,拮据经营,上事老母,下植弟侄,举家若忘其贫。兄有古人风义,好施与,束笨所入,即千金亦随手散尽,绝不告匮于弟。正馥知其阙乏,婉亻次之,友悌类如此。勤俭朴诚,义声闻于江西。尝欲修其宗祠,未果而卒。子懋麟,于咸丰中奉遗言,出赀成之。     同治《黟县三志》卷6(下)《人物 质行》 1446 (章有栋),字梁臣,幼失恃。随大父业儒,既冠就商。与伯兄同勤俭,伯兄卒始析箸。性豪直,多隐德,尊师信友,以诗书课子侄。     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1447 李承武(道咸时人),字绍先,(婺源)甲椿人。父士睿,训以义方,受命惟谨。长而服贾,归省必勤。尤善处兄弟。析产后,在金陵闻四弟承瑞捷秋闱,寄百金为资给费。性英毅,苗江强悍与徽商构衅,势同水火,武择其知事者晓以利害,遂不敢逞,徽商赖之。     《婺源县采辑 孝友》 1448 先大父,邑痒生,讳应瑞,字德滋,号静斋(清人)。……少习举业,朝夕攻苦,及冠得列黉宫。后因境窘,挈眷属移居山中,耕殖先人薄产。朝来暮往,辛苦万端,不堪缕述。越数载仍归故里,始则贷金作贾,贾不利,又处馆维持,家甚拮据。……生子三,长吾父讳魁奇,字征和,号左垣,岁贡生;次叔父讳伟镰;季叔父讳伟鉴。二叔父均业商,吾父业儒。     《祁门倪氏族谱》卷下《静斋公暨左垣公两世行略》 1449 (许竹斋,明中期休宁人)创可久之业于楚,昆季共业焉。……而其居商也,积而能散,不苟取。见人有不给,必思为之济,而济寒士为尤多。故一时名公如程篁墩公、颜梅田公、唐守之公、汪从仁公、柳应辰公皆加礼于公,而公则绝请托,惟往来吟咏焉耳矣。用是有《壮游》一卷,以记游观之胜;《归兴》一卷,以述逸乐之情,是皆公之实可征也。     《许氏统宗谱》《许竹斋行状》 1450 鸿达,字于云,姓方氏。先世家睦州,后徙柘源,至鸿达则客于海陵之南梁最久云。……鸿达为人纯孝倜傥,业盐策,喜结纳天下,东淘吴嘉纪、南梁程岫皆持高节,为世第一流,鸿达咸与友善。命子立桢师岫,岫亦歙人,客南梁。嘉纪死,四丈夫子皆窭不能发丧,岫为经纪,费半出于鸿达。有稿若干篇,嘉纪不能梓,费亦出鸿达。     《方氏会宗统谱》卷19《方鸿达传》 1451 公姓鲍氏,讳志道,字诚一,自号肯园,安徽歙县人。……其生平好施,独不喜建佛堂道院。其乡有两书院,一在城内曰紫阳,一在城外曰山间,并垂废矣,公慨然与乡士大夫作新之。以状白盐使,请援扬州安定书院例,出库金,增诸生膏火,自以私财白金三千两益之,于是城内之紫阳书院成。又出白金八千两,自置两淮生息,以复城外之山间书院。其紫阳书院故有卫道斋,祀朱子以下历代传道诸贤,乃尝有功于书院者,公建议郑师山先生玉殉节于元,故乡官徐公士修,吴公炜,或创书院,或主讲是山,功不可没。先世仲安先生讳元康者,在元时以中统钞万五千赎朱子祀田……当增祀,时议允之。其商于淮也久,与众商休戚,不私便利。以故公之疾也,淮之人私忧之,其殁也,无远近知与不知咨斋相吊。……公卒以嘉庆六年十月十七日,年五十九。     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1452 (乾隆)十三年,歙绅徐士修增置(紫阳书院)号舍,又捐银一万二千两以赡学者。五十四年己酉,歙绅项琥修。五十九年甲寅,歙绅鲍志道捐银八千两交淮商生息添补经费。……后据鲍志道之孙员外郎鲍均捐银五千两存两淮生息。     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 学校》 1453 程瑶田,字易田,歙县人,孝廉。官太仓州嘉定县教谕。能诗文,与戴东原、方希园穷经数十年,著《通艺录辨》、《九谷沟恤》诸考,皆能发古人所未发。以“羊子戈”证考工之制,与东原之说不同,是为戴氏之学,而不偏护其说者也。尤精铁笔,书法步武晋唐,均为其学问所掩,以是世无知者。往来扬州主徐氏(即徐赞侯,歙盐商)。子培,字伯存,能读父书,今业鹾,寓于扬。     《扬州画舫录》卷14 1454 方辅,字宓庵,徽州人。工诗,书法苏、米,能擘窠大书。善制墨,来扬州主徐氏(徐赞侯)。著有诗文集,刻以行世。     《扬州画舫录》卷14 1455 吴麟,字栗国,歙县人。山水学黄子久,生平有古君子风,居扬州汪贻士家。其家有饶州景德镇土窑,产秘色器,与唐熊年三窑并称,谓之吴窑。     《扬州画舫录》卷2 1456 程元利,字汝义,休宁人。幼颖悟,于书无所不读,喜吟咏,尤好施与。贾于嘉定,……与吴人俞仲蔚善,仲蔚死,不惜重赀梓其遗稿千余篇,使不泯没,其友义又如此。王世贞为撰墓志墓铭以表之。(原注:见徊州文集》)     《徽志补遗》 1457 潘涟,号锦溪,国学生,(婺源)坑头人。……始业儒,后念贫无以养,遂服贾。家稍裕,延师课子,倡兴文会。二伯父贫而嗜读,涟奉之如父。堂弟申郡庠生,境亦困乏,涟时亻次助,届期给以资斧……。     《婺源县采辑 孝友》 索引: 219871044111611481164120512291259129112971328 13331506 第二节 徽商子弟的业儒与仕进 1458 (朱熹)外家新安祝氏,世以资力顺善闻于乡州,其邸肆生业几有(歙)郡城之半,因号“半州”。     《西干志》卷4《祝外大父祝公遗事》 1459 汪比部公,讳起英,字才仲,号钟阳(明休宁人)。……家世饶裕,治盐策表甚淮阳间。会万户侯(汪新,起英祖父)同事者累公父,费不赀,父又膺末疾,困顿医药十年,竟堕业。公……矢志奋励,欲竟学以副所生望。一日公叔父曰:“家道替矣,孺子治经不如治生。”父曰:“儿读书宁不一试 试不遇,弃之未晚也。”是年遂补邑弟子员,时玉绳鲁先生诸尊宿间造邑,获公文读之,咸愿纳交,一时名誉鹊起。……癸丑,中进士乙榜,例得就教职,公拂驾键户……丙辰,上公车复不售,……乃谒吏部选得县令。……(丁母忧)服阙授楚应城令。……甲子,莅任留都……乙丑,迁南比部。……丁卯,补高州别驾。……(后)以思明府司马见除。……     《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司寇起英公传》 1460 (潘次君治父)丧毕,辄白长君:“往仕(次君名仕)废儒而贾,慎毋伤孝氏心,乃今籍考氏之灵,贾有成业,仕将舍贾而归儒也。”长君曰:“善。”则从胡先生受《尚书》,乃其治博士家言,不出户而合辙。游学于越,会少师徐相公视学严陵,遂挟策而子少师,补建德学馆弟子。寻应诏例入南雍,则以请业得当大司成伦白山先生,以请益得当主爵顾豫斋先生,以请事得当纳言马西玄先生,一时有名公卿莫不折节,盖车阗巷履阗门矣。     《太函集》卷52《明故太学生潘次君暨配王氏合葬墓志铭》 1461 公(许鞭),字德威,(歙县)东关人。少业儒,从季父汝弼贾吴中。季初无子,子鞭之异母弟钰。后季生子金,钰与金构讼,遂诬鞭侵季赀,铁不辨,割橐授之。金又无厌,递诬递割,卒不辨。人谓:“尔衷也,何自居辞 ”鞭谢曰:“幸诸君知我衷,又何吝也,且不忍背吾季。”因此橐日损,为训蒙师以自给。……所著有《学言》六卷,《祠规》、《宗谱》若干卷。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许鞭传》 1462 许氏自唐睢阳太守之孙儒避朱梁之乱以来江南,故其子孙多在宣歙之间,而君今为歙人。君讳鞭,字德威。……君早孤,依于外家,稍长挟其赀从季父行贾。有心计,举十数年籍如指掌。季父所至,好与其士大夫游,君悉为存问,酬报尺牍。又善书,江湖间推其文雅。季父初无子,以君同产弟钰为子,其后有子曰金。金幼而季父卒于客所,君持其丧还葬。金长尽归其资。或构钰云,金非而季父生也,谋逐之。金惧,言于官。钰以不直愤死,于是君同产诸弟藉藉向金,且鱼肉之。君曰:“钰自无理耳,死非由金,顾何罪。”为涕泣劝解乃已。或又说金:“若父亡时,资出兄手,非有明也。”金疑父果有余赀,君愈不自辨,辄偿之。君既不胜金所求,又养诸寡母,赈人之乏,遂至罄匮。乃之吴中收责,诸家又尽贫,空手来归,入门意欢然。晚以病居家,犹以族人月会食,训束子弟,焚香坐,吟咏不辍。嘉靖四十年九月某日卒,年六十有六。     《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敕赠翰林院检讨许君墓表》 1463 (汪)富英者,孺人讳也。孺人既归先府君而食贫,则劝先府君贾,先府君贾无以为资,则倾奁资之。于是先府君往从季父友山公贾吴中。……先府君贾吴中,率三数年或八九年一归,归席未暖复出。孺人从先府君贾吴中,五六年归,又值家难,赀产尽倾。先府君僦一廛里中,里中豪侧目先府君,谓且鱼肉之。会(许)国补邑诸生,稍稍能以讲业自给,而孺人益与辛苦支吾,外难卒解。……国为邑诸生,数举不第,孺人语先府君曰:“吾弗患儿弗第,患儿第而吾两人者弗逮耳。”盖神告之矣。其后辛酉国举于乡,而先府君殁。逾年孺人又殁,嘉靖壬戌九月二十一日也。溯其生弘治乙卯十二月二十二日,得年六十八岁。     《许文穆公集》卷13《母孺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