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79 页/共 437 页
(莲塘、潜斋、进 戚秉肃
斋再传。) 王楚鳌
(晦翁、迂斋、慈 (父起宗。)
湖、节斋、真西 徐仁山二传。)
(白水、籍溪、屏 程端学山、延平、东莱、象山、詹氏、蔡西山四传。)
----
静清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四明史氏皆陆学,至静清始改而宗朱,渊源出于莲塘■氏。然尝闻深宁不喜静清之说《易》,以其嗜奇也,则似乎未必尽同于朱。其所传为程畏斋兄弟,则纯于朱者。述《静清学案》。(梓材案:是卷梨洲本称《四明朱门学案》一,谢山《序录》改为《静清学案》。)
◆阳王门人(■、徐再传。)
教授史果斋先生蒙卿
史蒙卿,字景正,号果斋,鄞县人,独善先生弥巩之孙也。年十二,入国子学,通《春秋》、《周官》。时江益公万里为祭酒,甚器之。咸淳元年进士,授景陵主簿,历江阴、平江教授。四明之学,祖陆氏而宗杨、袁,其言朱子之学,自黄东发与先生始。黄氏主于躬行,而先生务明体以达用,著书立言,一以朱子为法。宋亡,不复仕。自号静清处士。有《静清集》。(修。)
百家谨案:四明自杨、袁、舒、沈从学于象山,故陆氏之学甚盛。其时传朱子之学者有二派:其一史果斋,从■氏入;其一余正君,从辅氏入,故为四明朱门一、二两案。又王深宁从学于王埜,埜从学于真文忠公,亦出自朱门詹体仁者也。
果斋训语
学问进修之大端,其略有四:一曰尚志,二曰居敬,三曰穷理,四曰反身。大抵为士莫先于尚志。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孟子曰:「士何事﹖」曰「尚志」,「仁义而已矣。」程子亦曰:「言学便当以道为志,言人便当以圣为志,苟此志不立,而惟流俗之徇,利欲之趋,则终身堕于卑陋,而不足与诣高明光大之域矣,何足以为士哉!」此志既立,便当居敬以涵养其本原,盖人心虚灵,天理具足,仁义礼智皆吾固有。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非自外而得之也,苟能端庄静一以涵养之,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而人欲自然退听。以此穷理,理必明;以此反身,身必诚,乃学问之大原也。夫既知涵养其本原,则天理之全体,固浑然于吾心矣。然一心之中,虽曰万理咸具,天叙天秩,品节粲然,苟非稽之圣贤,讲之师友,察之事物,验之身心,以究析其精微之极至,则知有所蔽,而行必有所差,此《大学》之诚意、正心、修身所以必先格物、致知,《中庸》之笃行所以必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也。既知所以穷理矣,则必以其所穷之理,反之于身,以践其实,日用之间,微而念虑,着而云为,其当然者,皆天理之公,其不当然者,皆人欲之私也。于此谨而察之,果当然乎﹖则充之惟恐其不广,行之惟恐其不至。果不当然乎﹖则改之惟恐其不速,去之惟恐其不尽。从事于斯,无少间断,人欲日以销泯,天理日以纯熟,而圣贤之道,忽不自知,其实有于我矣。穷则独善其身,可以继往圣而开来学;达则兼善天下,可以参天地而赞化育,其功用有不可胜穷者。若夫趋向卑陋,而此志不立,持养疏略,而此心不存,讲学之功不加,而所知者昏蔽,反身之诚不笃,而所行者悖戾,将见人欲愈炽,天理愈微,本心一亡,亦将何所不至哉!《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狂之分,特在念不念之间而已矣,并惟同志勉之。(此本双峰饶氏之训。)
附录
果斋先生每教学者以朱子日用自警诗揭于座右,其诗曰:「圆融无际大无余,即此身心是太虚。不向用时勤猛省,却于何处味真腴。寻常应对尤须谨,造次施为莫放疏。一日洞然无别体,方知不枉费工夫。」
祖望谨案:莲塘■氏之学传于阳氏,阳氏之学传于吾乡史氏,即静清也。(梓材案:《宋史》史南叔附先生传云:「早受业巴川阳恪。」号以斋,为小阳先生之子。小阳则朱子再传弟子也。顾程畏斋亲及先生之门,其为《读书分年日程》,识《工程纲领》后云:「果斋先生早师常德小阳先生、大阳先生。阳先生师涪陵■先生,■先生师朱子。」未尝言及以斋。袁清容志先生墓亦云:「太中在湖北时,谒告归省,从巴川阳公岊学《易》、《春秋》。」太中者,先生之父,名肯之。黄文献则云:「继朱子之学者,自■氏渊、大阳先生枋、小阳先生岊,以至于史氏。」是知先生所受业者小阳先生,非小阳之子,史传盖误。)
谢山《静清书院记》曰:「有元儒林世系,鲁斋、白云 专主朱学,静修颇祖康节,草庐兼主文安,其足以辅翼二许者,吾乡程敬叔兄弟最醇。鲁斋得之江汉赵氏,白云得之仁山,而敬叔兄弟得之静清史先生。先是,吾乡学者,杨、袁之徒极盛,史氏之贤,如忠宣公、文靖公、独善先生、和旨先生、鸿禧君、饶州君,皆杨、袁门下杰然者也。静清为独善孙,始由巴陵阳氏以溯朱学。当时只轮孤翼,莫之应和,而黄提刑东发出焉,遂稍稍盛。朱学之行于吾乡也,自静清始,其功大矣。江汉、仁山皆已俎豆泽宫,而静清莫有撷溪毛以问之者,后死之于斯文,能无媿色。清容作《静清墓志》,于其易代大节,言之已悉,而学统所在,不甚了了。清容文士,其于儒苑窔奥,宜其在所忽也。然清容言『静清尝与深宁说经,每好奇,以是多与深宁不合』,则又可知静清虽宗主朱学,而其独探微言,正非墨守《集传》、《章句》、《或问》诸书以为苟同者。正如东发亦宗朱学,而其于先、后天图说攻之甚力,盖必如是而始为硕儒。不善学者,但据一先生之言,穷老尽气,不敢少异,而未尝顾其心之安否。是为有信而无疑,学问之道,未之有也。清容以为好奇,是尤不知静清者也。」
◆静清门人(■、徐三传。)
教授程畏斋先生端礼
程端礼,字敬叔,鄞县人。学者称为畏斋先生。初用举者为建平、建德两县教谕。历稼轩、江东两书院山长,累考授铅山州学教谕,以台州教授致仕。先生受学于史静清,色庄而气夷,善诱学者,使之日改月化,而其弟端学刚明,动有师法,学者咸严惮之,人以比河南两程氏云。(修。)
百家谨案:庆元自宋季皆传陆子之学,而朱学不行于庆元,得史静清而为之一变。盖慈湖之下,大抵尽入于禅,士以不读书为学,源远流分,其所以传陆子者,乃其所以失陆子也。余观畏斋《读书日程》,本末不遗,工夫有序,由是而之焉,即谓陆子之功臣可也。
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
端礼窃闻之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其所谓循序渐进者,朱子曰:「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陵躐之患矣。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看了,则看犹不看也。近方觉此病痛不是小事。元来道学不明,不是上面欠工夫,乃是下面无根脚。」其循序渐进之说如此。所谓熟读精思者,朱子曰:「《荀子》说诵数以贯之,见得古人诵书亦记数,乃知横渠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但百时,自是强五十时;二百时,自是强一百时。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今人所以不如古人处,只争这些子。学者观书,读得正文,记得批注,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件、发明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通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非为己之学也。」其熟读精思之说如此。所谓虚心涵泳者,朱子曰:「《庄子》说,吾与之虚而委蛇。既虚了,又要随他曲折去。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称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学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说,只记前贤与诸家说便了。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了,却将圣贤言语来凑他底意思,其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其虚心涵泳之说如此。所谓切己体察者,朱子曰:「入道之门,是将自个己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道在这里,自家在外,元不相干。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如『克己复礼』,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覆。我实能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其切己体察之说如此。所谓着紧用力者,朱子曰:「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甚么精神!甚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其着紧用力之说如此。所谓居敬持志者,朱子曰:「程先生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凡心不可加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其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其居敬持志之说如此。愚按:此六条者,乃朱子教人读书之要,故其诲学者,告君上,举不出此,而自谓其为平日艰难已试之效者也。窃尝论之,自孔子有「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之训,以颜子之善学,其赞孔子「循循善诱」,亦不过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已。是孔子之教,颜子之学,不越乎博文约礼二事,岂非以学者舍是无以为用力之地与﹖盖盈天地间,万物万事,莫非文也。其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之于书者,载道为尤显,故观孔子责子路「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之语,可为深戒,岂非读书为博文之大而急者与﹖朱子曰:「约礼则只是这些子。博文各有次序,当以大而急者为先。」盖谓是也。然则,博文岂可不以读书为先﹖而读书又岂可不守朱子之法﹖朱子平日教人,千言万语,总而言之,不越乎此六条。而六条者,总而言之,又不越乎「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之两条。盖熟读精思即博文之功,而切己体察即约礼之事。然则,欲学颜子之学者,岂可不由是而求之哉!今幸其说具存,学者读书,能循是六者,以实用其力,则何道之不可进,何圣贤之不可为!使朱子复生,身登其门,耳闻其诲,未必若是之详且要也,学者可不自知其幸与﹖世之读书,其怠忽间断者,固不足论。其终日勤劳,贪多务广,终身无得者,盖以读之不知法故也。惟精庐初建,端礼荒陋匪材,夫岂其任!承乏之初,敢以朱子读书法,首与同志讲之,期相与确守焉,以求共学之益,使他日义精仁熟,贤才辈出,则朱子之训不为虚语,精庐不为虚设,顾不美哉!
存存斋铭
性与天道,夫子罕言。于《易》乃言,成性存存。惟性之成,天予其全。如体毕具,无异愚贤。心统性情,性体惟静。心乘气机,存之斯正。曰惟存心,所以存性。其方伊何﹖在乎主敬。其效伊何﹖动静皆定。无间无杂,始曰存存。虚闲静一,细微纠纷。弗谨弗养,千里其奔。勉强安行,圣贤是分。效天法地,道义之门。
读《性理字训》。(程逢源增广者。)日读《字训》纲三五段,此乃朱子以孙芝老能言作《性理绝句百首》教之之意,以此代世俗蒙求《千字文》最佳。又以朱子《童子须知》贴壁,于饭后使之记说一段。
读《小学书》正文。日止读一书,自幼至长皆然。此朱子苦口教人之语。随日力性资,自一二百字,渐增至六七百字。日永年长,可近千字乃已。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倍读百,又通倍读二三十。后凡读经书放此。自此说《小学书》,即严幼仪。大抵小儿终日读诵,不惟困其精神,且致其习为悠缓,以待日暮。法当纔办数,即暂歇少时,复令入学。如此可免二者之患。
日程:一、每夙兴,即先自倍读已读册首书至昨日所读书一。内一日看读,内一日倍读,生处误处,记号以待夜间补正数。其间日看读本,为童幼文理未通、误不自知者设。年十四五以上者,只倍读,师标起止于日程空眼簿。凡册首书烂熟,无一句生误,方是工夫已到,方可他日退在夜间与平日已读书轮流倍温,乃得力。如未精熟,遽然退混诸书中,则温倍渐疏,不得力矣,宜谨之。凡倍读熟书,逐字逐句,要读之缓而又缓,思而又思,使理与心浃。朱子所谓精思,所谓虚心涵泳;孔子所谓温故知新,以异于记问之学者,在乎此也。一、师试倍读昨日书。一、师授本日正书。假令授读《大学》正文、《章句》、《或问》共约六七百字,或一千字,须多授一二十行,以备次日或有故及生徒众不得即授书,可先自读,免致妨功。先计字数,画定大段。师记号起止于簿,预令其套端礼所参馆阁校勘法,黄勉斋、何北山、王鲁斋、张导江及诸先生所点抹《四书》例,及考王鲁斋《正始音》等书点定本,点定句读,圈发假借字音,令面读子细正过。于内分作细段,随文义可断处,多不过十句,少约五六句。大段约千字,分作十段,或十一二段,用朱点记于簿,还按每细段读二百,内一百看读,内一百编倍读,句句字字要分明,不可太快。读须声实,如讲说然,句尽字重道则句完,不可添虚声,致句读不明,且难足数。他日信口难举,须用数珠或记数板子记数。每细段二百足,即以墨销朱点,即换读如前。尽一日之力,须足六七百字。日永年长,可近一千字。宁剩段数,不可省数。仍通大段倍读二三十,或止通倍读全章正经并《注》、《或问》所尽亦可。必待一书毕,然后方换一书,并不得兼读他书,及省数。此以朱子《读书法》、《小学书》及所订程、董《学则》修。一、师试说昨日已说书。一、师授说平日已读书不必多,先说《小学书》毕,次《大学》毕,次《论语》。假如说《小学书》,先令每句说通朱子本注,及熊氏解,及熊氏标题。已通,方令依傍所解字训句意、说正文。字求其训注中无者,使简《韵会》求之,不可杜撰以误人,宁以俗说粗解却不妨。既通,说每句大义。又通,说每段大义。即令自反复说通,面试通,乃已。久之,纔觉文义粗通,能自说,即使自看注,沈潜玩索。使来试说,更诘难之,以使之明透。如说《大学》、《论语》,亦先令说注透,然后依傍注意说正文。一、小学习写字,必于四日内,以一日令影写智永千文楷字。如童稚初写者,先以子昂所展千文大字为格,影写一过,却用智永如钱真字影写。每字本一纸,影写十纸。止令影写,不得惜纸于空处令自写,以致走样。宁令翻纸,以空处再影写。如此影写千文足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以全日之力如此写一二月乃止。必如此写,方能他日写多,运笔如飞,永不走样。又使自看写一。其所以用千文用智永楷字,皆有深意,此不暇论,待他年有余力,自为充广可也。盖儒者别项工夫多,故习字止如此用笔之法。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口诀也。欲考字,看《说文》、《字林》、《六书略》、《切韵指掌图》、《正始音》、《韵会》等书,以求音义偏傍点画六书之正。每考三五字或十数字,择切用之字先考。凡钞书之字,偏傍须依《说文》翻楷之体,骨肉间架气象用智永,非写诗帖,不得全用智永也。一、小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九经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义。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长天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便行,使略知对偶轻重虚实足矣。此正为己为人,务内务外,君子儒、小人儒之所由分。此心先入者为主,终此生不可夺,不惟妨功,最是夺志,朱子谆谆言之,切戒。一、只日之夜,《大学》令玩索。已读《大学》,字求其训,句求其义,章求其旨。每一节,十数次涵泳思索,以求其通。又须虚心以为之本,每正文一节,先考索《章句》明透,然后摭《章句》之旨,以说上正文,每句要说得精确成文。钞记旨要,又考索《或问》明透,以参《章句》。如遇说性理深奥精微处,不计数看,直要晓得,记得烂熟,乃止。仍参看黄勉斋、真西山《集义》、《通释》、《讲义》,《饶双峰纂述》、《辑讲》、《语录》,金仁山《大学疏义》、《语孟考证》,何北山、王鲁斋、张达善《句读》、《批抹画截表》、《注音考》,胡云峰《四书通通证》,赵氏《纂疏》、《集成》、《发明》等书,诸说有异处,标贴以待思问。如引用经史先儒语,及性理制度治道故事相关处,必须检寻看过。凡玩索一字一句一章,分看合看,要析之极其精,合之无不贯,去了本子,信口分说得出,合说得出,于身心体认得出,方为烂熟。朱子谆谆之训,「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道是,更须反复玩味」,此之谓也。不必多,《论语》止看得一章二章三章足矣,只要自得。凡先说者,要极其精通,其后未说者,一节易一节,工夫不难矣。只要记得《大学》毕,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小学止令玩索。小学灯火,起中秋,止端午。或生徒多,参考之书难及,则参差双、只夜以便之。一、双日之夜,倍读凡平日已读书一。倍读一二卷或三四卷,随力所至。记号起止,以待后夜续读。倍读熟书,必缓而又缓,思而又思。详见读册首书条。凡温书,必要倍读,纔放看读,永无可再倍之日,前功废矣,切戒。如防误处,宁以书安于案,疑处正之,再倍读。倍读熟书时,必须先倍读本章正文毕,以目视本章正文,倍读尽本章注文,就思玩涵泳本章理趣。此法不惟得所以释此章之深意,且免经文注文混记无别之患。如倍读忘处,急用数补之。凡已读书,一一整放在案,周而复始,以日程并书日揭之于壁,夏夜浴后,露坐无灯,自可倍读。一、随双、只日之夜,附读看玩索性理书。性理毕,次治道,次制度。如大学失时失序,当补《小学书》者,先读《小学书》数段,仍详看解,字字句句自要说得通透乃止。《小学书》毕,读程氏《增广字训纲》,(此书钤定性理,语约而义备,如医家脉诀,最便初学。)次看《北溪字义》、《续字义》,次读《太极图》、《通书》、《西铭》,并看朱子《解》,及看何北山《发挥》,次读《近思录》、(看叶氏《解》。)《续近思录》,(蔡氏编,见《性理群书》。)次看《读书记》、《大学衍义》、《程子遗书》、《外书》、《经说》、《文集》、《周子文集》、张子《正蒙》、《朱子大全集》、《语类》等书,或看或读,必详玩潜思,以求透彻融会,切己体察,以求自得性理紧切。书目通载于此,读看者自循轻重先后之序。有合记者,仍分类节钞。若治道,亦见西山《读书记》、《大学衍义》。一、以前日程,依序分日,定其节目,写作空眼,刊定印板,使生徒每人各置一簿,以凭用功。次日早,于师前试验,亲笔句销,师复亲标所授起止于簿。庶日有常守,心力整暇,积日而月,积月而岁,师生两尽,皆可自见。施之学校公教,尤便有司拘钤考察。小学读经习字演文,必须分日。(假如小学簿纸百张,以七十五张印读书日程,以二十五张印习字读文日程,可用二百日。)读经必用三日,习字演文止用一日,本未欲以此间读书之日,缘小学习字习演口义小文辞,欲使其学开笔路,有不可后者故也。至如大学,惟印读经日程。待《四书》本经传注既毕,作次卷工程时,方印分日读看史日程。毕,印分日读看文日程。毕,印分日作文日程。其先后次序,分日轻重,决不可紊。人若依法读得十余个簿,则为大儒也,孰御﹖他年亦须自填以自检束,则岁月不虚掷矣。今将已刊定空眼式连于次卷,学者诚能刊印,置簿日填,功效自见也。
《小学书》毕。
次读《大学》经传正文。一、读书、倍温书、说书、习字、演文如前法。
次读《论语》正文。
次读《孟子》正文。
次读《中庸》正文。
次读《孝经》刊误。一、读书、倍温书、说书、习字、演文并如前法。
次读《易》正文。《六经》正文依程子、朱子、胡氏、蔡氏句读,参廖氏及古注陆氏《音义》、贾氏《音辩》、牟氏《音考》。一、读书、倍温书、说书、习字、演文如前法。
次读《书》正文。
次读《诗》正文。
次读《仪礼》并《礼记》正文。
次读《周礼》正文。
次读《春秋经》并《三传》正文。
前自八岁,约用六七年之功,则十五岁前,《小学书》、《四书》诸经正文可以尽毕。既每细段看读百,倍读百,又通倍大段,早倍温册首书,夜以序通倍温已读书,守此,决无不熟之理。
自十五志学之年,即当尚志。为学以道为志,为人以圣为志。自此依朱子法读《四书》注,或十五岁前用功失时失序者,止从此起,便读《大学章句》、《或问》,仍兼补《小学书》。
读《大学章句》、《或问》。一、读书、倍温书所读字数分段,看读百,倍读百,并如前法。一、夜间玩索倍读已读书,玩索读看性理书,并如前法。
必确守朱子读书法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
必以身任道,静存动察,敬义夹持,知行并进,始可言学。不然,则不诚无物,虽勤无益也。朱子谕学者曰:「学者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真是无着力处。只如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直须反复思量,究其病痛起处,勇猛奋跃,不复作此等人,一跃跃出,见得圣贤千言万语,都无一字不是实语,方始立得此志。就此积累工夫,迤逦向上去,大有事在,诸君勉旃,不是小事。」又如程子《四箴》、朱子《敬斋箴》、西山《夜气箴》当熟玩体察外,有天台南塘陈先生《夙兴夜寐箴》曰:「鸡鸣而寤,思虑渐驰,盍于其间,澹以整之。或省旧愆,或紬新得,次第条理,了然默识。本既立矣,昧爽乃兴,盥栉衣冠,端坐敛形。提掇此心,皦如出日,严肃整齐,虚明静一。乃启方册,对越圣贤,夫子在坐,颜、曾后先。圣师所言,亲切敬听,弟子问辨,反复参订。事至斯应,则验于为,明命赫然,常目在之。事应既已,我则如故,方寸湛然,凝神息虑。动静循环,惟心是监,静存动察,勿二勿三。读书之余,间以游泳,发舒精神,休养情性。日暮人倦,昏气易乘,斋庄正齐,振拔精神。夜久斯寝,齐手敛足,不作思维,心神归宿。养以夜气,贞则复元,念兹在兹,日夕干干。」昔金华鲁斋王先生以为,此《箴》甚切得受用,以教上蔡书院诸生,使之人写一本,置坐右。又云:「养以夜气,足以证西山之误。」
《大学章句》、《或问》毕。
次读《论语集注》。
次读《孟子集注》。
次读《中庸章句》、《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