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276 页/共 437 页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忠恕而已矣。」   一贯忠恕,虽有大小之不同,大要都是心上做出。圣人之心,渣滓净尽,统体光明,具众理而该万用,故虽事物之来,千条万目,圣人只是那一个心应将去,全不费力,如绳索之贯钱。然《易》所谓「何思何处,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者,正圣人一贯之说也。彼学者之心,被私欲障蔽,未便得他玲珑,须是学者工夫纯熟,则一旦雾除云散,自是一贯境界。是知一贯乃圣人事也,忠恕特学者事,但圣人见快,学者见迟,一贯是熟底忠恕,忠恕是生底一贯,本非有二道也。曾子恐门人晓一贯未达,故借忠恕以明一贯,是将一贯放下说了。若程子于穆不已,各正性命之言,则借天地以明忠恕,是将揭起来说了。彼此互相发明,在人领会之耳。   《论语》一贯,与《中庸》「合内外之道」、程门「体用一原,微显无闲」之说同否﹖   道理只是一个道理,有就吾心性上说者,有就事物上说者,自是两样头面,今人都作一般看了,如何谓之识道理﹖夫《论语》之一贯,即《中庸》所谓「合内外之道」者也。圣人所以能推一心以贯万事者,正缘他胸中渣滓净尽,统体光明,具众理而该万用,故虽事物之来,千条万目,圣人只此一心应将去,全不费力,满腔子都是道理,更无界限。无界限,更不分内外、分中边。才分内外,便是有界限了。才有界限,则便不能以一心而贯万事,如何谓之合内外﹖《易》曰:「天下何思何虑,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贯之说也。至于程子之说,又就物理上论,即《论语》所谓「下学上达」,「形色天性」,洒埽应对,精义入神之谓也。及其归,则一而已。   「下学上达」,如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一事而非仁也。理会得底,则一部《论语》,圣人虽就人事上说,却无非言性与天道处;理会不得底,虽皓首穷经,钻破故纸,仍旧不闻。此处只关系自家心里在与不在耳。心存则见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若不存,是谓习矣而不察。今人只说事理一贯,然亦须分别次序,始得如程子言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始得下学人事,自然上达天理。若不下下学工夫,直欲上达,则如释氏觉之之说是也。吾儒有一分学问工夫,则磨得一分障碍去,心里便见得一分道理,有二分学问工夫,则磨得二分障碍去,心里便见得二分道理,从此惺惺恁地,不令走作,则心里统体光明,渣滓净尽,便是上达境界。   「大德不踰闲」一章,《集注》云:「不能舞弊。」如何﹖   弊在出入可也。圣贤心密,若大若小,皆不令有小罅漏。子夏功疏,只照管得大处,小处不免走作,故有此语。便是开一线缝,不是盛水不漏工夫。今人连大处走了,又子夏之罪人。   「子在川上」一章,孔子只是说天地间道理流行,无有穷尽,如水之更往迭来,昼夜常恁地,初无一朝停息,即此是道体,大意亦可见。《集注》云:「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此义。」如何﹖   自汉以来,号为儒者,只说文以载道,只将《诗》、《书》子史唤作道,其弊正是钻破故纸,原不曾领会得。然此事说之亦易,参得者几人﹖必如周、程、邵子胸次洒落,如光风霁月,则见天理流行也。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一章,斯字之义如何﹖   君子持敬成熟,开眼便见此理,更不待渐次安排。谓如一动容貌,当下即便暴慢,一正颜色,即便近信,一出辞气,即便远鄙悖,盖持敬效验如此;若待言动之后,渐次点检,安得相应之速如此﹖学者持敬工夫,当其未成熟时,须着呼唤方来,及工夫熟后,须见此等境界,然后谓之成熟。盖斯之为言,犹「绥斯来,动斯和」,应险疾速之谓也。   程子谓:「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故君子只在慎独。」   洒扫应对虽是至粗浅事,但心存则事不苟,此便是上达天理处。慎独是存主此心,存此心,便是存天理。   饭疏饮水之乐,箪瓢陋巷之乐,所乐者何事﹖此濂溪点化二程子诀,二程从此悟道,终不以此语学者。晦翁事事剖露,说向后学,独此不敢着语。   凡说所乐在道,以道为乐,此固学道者之言,不学道人固不识此滋味。但已得道人,则此味与我两忘,乐处即是道,固不待以彼之道乐我之心也。孔、颜之心,如光风霁月,渣滓浑化,从生至死,都是道理,顺理而行,触处是乐。行乎富贵,则乐在富贵,行乎贫贱,则乐在贫贱,夷狄患难,触处而然。盖行处即是道,道处即是乐,初非以道为可乐而乐之也,故濂溪必欲学者寻孔、颜所乐何事,岂以其乐不可名,使学者耽空嗜寂,而后为乐邪﹖濂溪以此点化二程,二程因此省悟,后却一向不肯说破与学者,至今晦翁亦不敢说破,岂秘其事谓不可言传邪﹖盖学者才说此事,动口便要说道,谓道不是,固不可。但才说所乐在道,以道为乐,则又非孔、颜气象。惟知孔、颜乐处便是道,则德盛仁熟之事也,要知颜子之与诸子,但有生熟之分耳。工夫生,则乐与道为二,不妨以此而乐彼,及工夫纯熟之后,则乐与道为一,自不可分彼此矣。前贤不肯说破此事,正要看人语下气味生熟耳。   (梓材谨案:此下有「论南丰有知之之明」云云条,今移入《庐陵学案》。)   志道据德依仁,不知志据依如何用工夫﹖道德仁又如何不同﹖   志于道,是一心向圣路上行,欲学做圣人事。据德即志道工夫既成,凡向之所志者,今则实得于己,如有物可执据。然依于仁,则据德工夫既熟,天理与心为一,不可脱离于片时,如衣之在人身,不可脱舍也。只是一个做圣人之心,但初来生而后转熟,初来犹是两片,后来方成一物耳。   晦翁谓幽明始终无二理,程子谓昼夜死生之道,意者此理非有二涂。所谓一而二,以幽明始终言之;二而一,盖死复生,生复死,人复为鬼,鬼复为人,如昼夜之循环。   气聚则始而生,气散则终而死。聚而生者为人,散而死者为鬼。有聚则必有散,聚散本一理也。原始而知其所以生,则反终而知其所以死。所谓一而二者,聚散本一气,分而为聚散耳,所谓二而一者,虽发而为聚散,其实一气耳。惟其一而二,故有生必死;惟其二而一,故知生则知死。鬼神之事以为无邪,则四时之祭祀皆可无也;以为有邪,则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温清甘旨之奉,不可一日无也。   此浅学浪问。鬼神乃二气之屈伸,二气有无时否﹖鬼者阴之灵,神者阳之灵,在人之身即为魂魄,人死则魂升魄散。虽散于无有,然生气之分于子孙者,即其气犹在也。故其子孙,贤者之死而致生之,则其鬼神;不贤者之死而致死之,则其鬼不神。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夫杀身之事,诚难矣!未曾实有所得,实有所见,谁忍捐生就死﹖   有志之士,所存主处不污下,故决不肯苟贱以偷生。程子曰:「古人杀身成仁,亦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既谓之成仁,则必如是,而后天理人伦无亏欠处,生顺死安无悔憾处。当此境界,但见义理而不见己身,更管甚名誉邪!   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何以见之﹖   当时若无孔子,今人连尧、舜也不识。   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心如谷种,仁其生之性。」同乎﹖否乎﹖   心生物也,而所以能生者,以有仁也。故心如谷种,虽具此生理,然有形。百谷只一粒物耳,不能以自生,所以能生者,性实为之。仁之于心亦然。人心是物,谷种亦是物,只是物之有生理耳。然便指心为仁则不可,但人心中具此生理;便以谷种为仁,亦不可,但谷种亦含此生理。谷不过是谷实结成,而谷之所以纔播种而便萌蘗者,盖以其有生之性,心不过是血气做成,而心之所以有运动恻怛处,亦以其有生之性。人心之与谷种,惟其有生之性,故谓之仁,而仁则非梏于二者之形也。孟子只恐人悬空去讨仁,故即人心而言;程子又恐人以人心为仁,故即谷种而言。以是知仁不止于二者,则凡有生之性皆是也。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诚如是,即不须千头万绪理会学问,便一向求放心,如何﹖   学问之道,千绪万端,必事事物物上都去理会将过,无非欲求其已放之心,鞭辟入身上来,在自家腔子里,从此寻向上去,即下学上达工夫。止如《诗》三百篇,头绪甚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学《诗》之人,每一章一篇,并存无邪之思以观之,则百篇之义,不在《诗》而在我矣。此章特为学问务外不务内者言之,所谓学问之道无他,就千条万绪,皆一一是求放心,必从心上下工夫,则学问非词章记问之比矣。如云学问只是求放心,即不须千条万绪,此却是禅家寂灭之说,非孟子意。   尽心知性则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有何分别﹖   心体昭融,其大无外,包具许多众理,是之谓性,性即理也。理有未穷,则心为有外,故尽心必本于穷理,盖谓穷究许多众理,则能极心体之昭融而无不尽。性与天只是一理,程子曰:「自理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语其分则不同耳。既知得性,便知得性所从出,是谓知天。到得知天地位,已是造得此理了。然圣贤学问,却不道我已知得,到这地位,一齐了却,又须知行夹持始得,故必存此心而不舍,养此性而无害。存养工夫,到此愈密愈严,所谓敬以直内,是乃吾之所以事天,此时直是常在天理上行,天不在天而在我矣。知行二字,不可缺一,且如自家欲事天,向使未知天为何物,不知事个甚么,到得知天,却不下存养工夫,则亦非实有诸己。   程先生谓孟子说性善,只说继之者善。昨闻先生云「水无有不下处,却是太极。」据此说,则孟子似指流而至于海终无所污者为太极邪﹖   孟子说时,本是直提「一阴一阳之谓道」来说,但善者恶之对,有善便有恶,故程子以为不说得源流正派,说得继之者善。盖善犹水之清,恶犹水之浊,既以清为水之性,则浊非水之性乎﹖要知清浊可以为水之流,不可为水之性,继之者善,亦犹是也。盖继之者,是说太极流行之第一节则可,谓是太极则不可。   程子以才为气质之性。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则是人善恶又当以气质论。   为孟子把诸路一齐截断了,故诸子不服。须是寻他不善路头从何处来。   公都子问性三节,孔子性近习远、上智下愚之说,相似否﹖   除第一问性无善无不善外,第二问即性近习远意,第三问即上智下愚意。   「天命之谓性」,则有生即有性,孟子何以深诘告子「生之谓性」﹖   孟子只为他认生处为性,更不分别人物,是将血气知觉为性。凡物有血气知觉者,皆与人性一样,见血气而不见道理,此则不可也。   君子不谓性、命。   世人以上五者为性,则见血气而不见道理,以下五者为命,则见气数而不见道理,于是人心愈危,道心愈微。孟子于常人说性处,却以命言,则人之于嗜欲,虽所同有,却有品节限制,不可必得,而人心安矣;于常人说命处,却以性言,则人之于义理,其气禀虽有清浊不齐,须是着力自做工夫,不可一委之天,而道心显矣。大要上是人心,人皆知循其在人,而君子则断之以天;下是道心,人皆知委其在天,而君子则断之以人。此君子言知命尽性之学,所以异乎常人之道也欤!   (梓材谨案:此下有四端说,别列《木钟集》之前。)   程子云:「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愿详其旨。   孟子性善从源头上说,及论情论才,只是说善,不论气质清浊厚薄,是不备也。诸子纷纷之说,各自把气质分别,便作天性看了,其不明之说,为害滋甚。孔门性相近习相远,却就气质之性上论清浊;至说上知下愚,乃论得气清之十分厚者为上知,气浊之十分薄者为下愚,其闲相近者,乃是中人,清浊在四六之闲,总起是三等气质。此说乃是与孟子之说互相发明。要知孔子是说气质之性,孟子是说源头本然之性,诸子只是把气质便作本然之性,看错了。   继善成性,继与成字如何﹖    凡物之生死,有理而后有气,善当作理看。(此性谓气质之性。)道即太极也,太极纔动,首先撤出者便是理,故以继善言。随太极之后,渐次成就者即谓性。(成则有形质矣。)孟子说性善是第一义,从他继之者;诸子说不善是第二义,从他成之者。   「知至而后意诚」,程子又谓:「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程门此类甚多,如致知须用敬,亦是先侵了正心诚意地位,不是于格物致知之先,更有一级工夫在上,只是欲立个主人翁耳。但常得此心有在,物可从此格,知可从此致,此程子所以言「格物穷理,但立诚意以格之」。   不睹不闻,乃此心不动之境。既是不动,却又下戒慎恐惧工夫,莫是太着力否﹖太着力,则恐反动其心,何以谓之未发之中﹖   此处猛着力不得,纔着力,便是动了,虽不着力,然必有事焉方可。前辈谓敬贯动静,正谓此也。戒慎恐惧,却是常惺惺法,不尔,便白地倒了,否则空空死灰矣。此处如道家炉火养丹法,火冷则灰死,火炎则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