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38 页/共 90 页

〔鉴〕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尤〕脉沉而弦。饮气内聚也。饮内聚。而气击之则痛。   〔徐〕主十枣汤者。甘遂性苦寒。能泻经隧水湿。而性更迅速直达。大戟性苦辛寒。能泻脏腑之水湿。而为控涎之主。芫花性苦温。能破水饮窠囊。   故曰破癖须用芫花。合大枣用者。大戟得枣。即不损脾也。盖悬饮原为骤得之证。故攻之不嫌峻而骤。若稍缓而为水气喘息浮肿。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枣肉和丸以治之。可谓善于变通者矣。   十枣汤方   (外台。引千金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捣筛。太阳下编。作各别为散。快下。原本。作快之。今改。)   千金云。十枣汤。治病悬饮者。若下后不可与也。凡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又云。钱匕者。以大钱上全抄之。若云半钱匕者。则是一钱抄取一边尔。并用五铢钱也。   外台。深师朱雀汤。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   即本方。用甘遂芫花各一分。大戟三分。大枣十二枚。   圣济总录。三圣散。治久病饮癖停痰。及胁支满。辄引胁下痛。(即本方。)   又芫花汤。治水肿。及支满 饮。   于本方。加大黄甘草五味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二盏。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九分。下芒硝半钱。更煎一沸。去滓温服。以利为度。   宣明论云。此汤兼下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肠垢积滞。 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似阴。反寒战。表气入里。阳厥极深。脉微而绝。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   宣明论。三花神 丸。治壮实人。风痰郁热。肢体麻痹。走注疼痛。湿热肿满。气血壅滞。不得宣通。   及积痰翻胃。服三丸后。转加痛闷。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再加二丸。快利则止。   本方。去大枣。加大黄黑丑轻粉。水丸。   丹溪心法。小胃丹。治胸膈肠胃。热痰湿痰。   本方。加黄柏大黄。粥丸。   嘉定县志云。唐杲字德明。善医。太仓武指挥妻。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杲言是为悬饮。饮在喉间。坐之则坠。   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脉经千金。无大青龙汤主之六字。及亦字。千金云。范汪用大青龙汤。)   〔程〕内经云。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肤肠胃之外也。以其病属表。故可大小青龙汤以发汗。   〔鉴〕溢饮者。饮后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经表。身体疼重。即今之风水水肿病也。   〔徐〕溢饮者。水已流行。归四肢。以不汗而致身体疼重。盖表为寒气所侵而疼。肌体着湿而重。   全乎是表。但水寒相杂。犹之风寒两伤。内有水气。故以大青龙小青龙主之。然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咳多而寒伏。则必小青龙为当。盖麻黄去杏仁。桂枝去生姜。而加五味干姜半夏细辛虽表散。而实欲其寒饮之下出也。   大青龙汤方   (外台云。范汪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详见于伤寒辑义。下同。)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汤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外台云。千金溢饮者。当发其汗。宜青龙汤。   直指。桂术汤。治气分。   本方。去芍药五味子半夏。加白术枳壳。(出水饮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千金。膈间下。有有字。复发下。有发则二字。去石膏上。衍汤字。)   〔尤〕支饮上为喘满。而下为痞坚。则不特碍其肺。抑且滞其胃矣。面色黧黑者。胃中成聚。荣卫不行也。脉浮紧者。为外寒。沉紧者。为里实。里实可下。而饮气之实。非常法可下。痰饮可吐。而饮之在心下者。非吐可去。宜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而不愈也。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   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其虚者外虽痞坚。而中无结聚。即水去气行而愈。其实者。中实有物。气暂行而复聚。   故三日复发也。魏氏曰。后方去石膏。加芒硝者。以其既散复聚。则有坚定之物。留作包囊。故以坚投坚而不破者。即以软投坚而即破也。加茯苓者。引饮下行之用耳。   〔鉴〕得之数十日。医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下。虽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汤。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后伤正也。故水邪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前方。亦不能愈。当以前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千金作鸡子大十二枚外台作鸡子大三枚案外台似是)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芒硝(三合) 人参 茯苓(各四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   分温再服。微利则愈。(案千金外台。用木防己三两。为是。千金云。一方不加茯苓。外台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深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