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35 页/共 90 页
外台。古今录验麻子仁丸。疗大便难。小便利。而反不渴者。脾约方。
即本方。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肘后。疗脾胃不和。常患大便坚强难。
于本方中。去杏仁。
产育宝庆集。麻仁丸。治产后大便秘涩者。
于本方中。去芍药浓朴杏仁。加人参。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劳汗出。衣(〔原注〕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姜苓术汤主之。(如水状。千金。作如水洗状。身字。千金。外台。作从作二字。
久久得之。外台。作久之故得也。腰重。原本。及外台。作腹重。今根据赵本改正。千金。
肾脏脉论作腰。腰痛门。作腹。徐程诸注。并作腹。)
〔尤〕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身重。腰中冷。如坐水中。腰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皆冷湿着肾。而阳气不化之征也。不渴。上无热也。小便自利。寒在下也。饮食如故。胃无病也。故曰。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盖所谓清湿袭虚。病起于下者也。然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腑。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千金。名肾着汤。外台。引古今录验。名甘草汤。)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千金外台用四两) 干姜(四两○千金外台用三两) 茯苓(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千金肾着散
(外台。引经心录。并无主疗。载上方后。)
杜仲 桂心(各三两) 甘草 泽泻 牛膝 干姜(各一两) 白术 茯苓(各四两)
上八味。治下筛为粗散。一服三方寸匕。酒一升。煮五六沸。去滓。顿服日再。
千金翼。温肾汤
主腰脊膝脚。浮肿不随。(出香港脚。)
茯苓 干姜 泽泻(各二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
又治肾间有水气。腰脊疼痛。腹背拘急绞痛方。
本方。去甘草。加泽泻。
三因。茯苓白术汤。治冒暑毒。加以着湿。或汗未干即浴。皆成暑湿。
本方。加桂心。各一两。
又除湿汤。治冒雨着湿。郁于经络。血溢作衄。或脾不和。湿着经络。血流入胃。胃满吐血。
即本方。头疼。加川芎二钱。最止浴室中发衄。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益。千金。作溢。)
〔尤〕肾脉本石。浮之坚。则不石而外鼓。按之乱如转丸。是变石之体。而为躁动。真阳将搏跃而出矣。益下入尺。言按之至尺泽。而脉犹大动也。尺下脉宜伏。今反动。真气不固。而将外越。反其封蛰之常。
故死。
〔程〕以上真脏。与内经互有异同。然得非常之脉。必为非常之病。若未病者必病进。已病者必死。总之脉无胃气。现于三部中。脉象形容不一也。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
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鉴〕三焦竭部者。谓三焦因虚竭。而不各归其部。不相为用也。
〔尤〕上焦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
而受气于中焦。今胃未和。不能消谷。则上焦所受者。非精微之气。而为陈滞之气矣。故为噫。噫。嗳食气也。下焦在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故其气乏竭。即遗溺失便。
〔程〕内经曰。膀胱不约为遗尿。下经曰。
虚则遗尿。其气不和。则溲便不约。故遗失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之。久则正气复。而自愈。
案尤云。上焦气未和。不能约束禁制。亦令遗溺失便。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云不须治者。谓不须治其下焦。俟上焦气和。久相自愈。金鉴云。不须治久则愈。在善噫可也。
若遗溺失便。未有不治能愈者。恐是错简。二说并有理。然不如程之稳妥。故姑仍之。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 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尤〕热在上焦者肺受之。肺喜清肃。而恶烦热。肺热则咳。咳久则肺伤而痿也。热在中焦者。脾胃受之。脾胃者。所以化水谷。而行阴阳者也。胃热则实而硬。脾热则燥而 。皆为坚也。下焦有热者。大小肠膀胱受之。小肠为心之腑。热则尿血。膀胱为肾之腑。热则癃 不通也。 溏如 之后。水粪杂下。大肠有寒。故泌别不职。其有热者。则肠中之垢。被迫而下也。下重。谓腹中重。而下坠。小肠有寒者。能腐而不能化。故下重。阳不化则阴下溜。故便血。其有热者。则下注广肠。而为痔。痔。热疾也。
〔徐〕直肠者。大肠之头也。门为肛。小肠有热。则大肠传导其热而气结于肛门。故痔。
案为坚。沈及金鉴。为腹胀坚满。不可从也。肠垢。巢源云。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由热痢蕴积。
肠间虚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肠垢也。下重者。后重也。伤寒论。四逆散泄利下重。下利篇。热利下重。
白头翁汤主之。刘熙释名云。泄利下重。而赤白曰HT 。是也。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 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 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 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六。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