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30 页/共 90 页

张氏医通云。较之桂枝加大黄汤。多枳朴。而少芍药。以枳朴专泄壅滞之气。故用之。芍药专收耗散之阴。此腹但满。而不痛。与阴血无预。故去之。   三因。七物浓朴汤。治腹满发热。以阳并阴。则阳实而阴虚。阳盛生外热。阴虚生内热。脉必浮数。浮则为虚。数则为热。阴虚不能宣导。饮食如故。致胀满者。为热胀。(即本方。)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千金。作腹中塞气。胀满肠鸣切痛。外台。引范汪作腹中寒气胀雷鸣。)   〔程〕灵枢经曰。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盖脾胃喜温。而恶寒。寒气客于中。奔迫于肠胃之间。故作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也。附子粳米汤。散寒止逆。   张氏医通云。腹中寒气。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辄入阳位则殆矣。是以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乘其邪初犯胃。尚自能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饱其胃。胃气温饱。则土浓而邪难上越。胸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敢留恋。必还从下窍而出矣。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外台。作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内药。   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饮之。与仲景伤寒论同。集验。加干姜二两。案本条煮法。必有脱文。)   〔程〕疗寒以热药。腹中寒气。非附子辛热。不足以温之。雷鸣切痛。非甘草大枣粳米之甘。不足以和之。逆满呕吐。非半夏之辛。不足以散之。五物相需。而为佐使。   外台。仲景论。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附子粳米汤主之。   方与本条同。(千金同。)   又删繁。附子汤。疗肺虚劳损。腹中寒鸣切痛。胸胁逆满气喘。   于本方内。加宿姜白术。(粳米。作仓米。)   又短剧。解急蜀椒汤。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欲绝。又疗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结逐寒。上下痛良。   于本方内。加蜀椒干姜。   三因胀满门。附子粳米汤。治忧怒相乘。神志不守。思虑兼并扰乱。脏气不主传导。使诸阳不舒。反顺为逆。中寒气胀。肠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不食。   即于本方。加干姜。   百一选方。附子粳米汤。补虚生胃气。逐冷痰和五脏。快胸膈止泻利。   于本方内。加人参黄 白术川姜木香。去大枣。用陈仓米。(活人事证方。名附子仓廪汤。)   证治要诀。翻胃门。若胃寒甚。服药而翻者。宜附子粳米汤。加丁香十粒。砂仁半钱。大便秘者。更加枳壳半钱。   又呃逆门。若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呕吐。轻剂不能取效。宜附子粳米汤。加炒川椒丁香。每服各三十五粒。   痛而闭者。浓朴三物汤主之。(痛而闭。脉经作腹满痛。)   〔魏〕闭者。即胃胀便难之证也。   〔尤〕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浓朴三物汤。与小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浓朴。   浓朴三物汤方   浓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   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三升下。千金。有去滓二字。)   千金云。腹中转动者勿服。不动者更服。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脉经。无宜大柴胡汤五字。接前七物汤三物汤为一条。伤寒论可下编。作病腹中满痛者。宜下有大承气三字。)   〔尤〕按之而满痛者。为有形之实。邪实则可下。而心下满痛。则结处尚高。与腹中满痛不同。故不宜大承气。而宜大柴胡。   〔魏〕此为邪实。而且挟热者言也。仲景已叙之伤寒论中太阳篇矣。云。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者。与大柴胡汤主之。宜下之。而不用大承气。乃出大柴胡者。正与伤寒论篇中所言相符也。   张氏医通云。邪从胸胁而入于阳位。合用大柴胡两解之。与脐腹硬痛。承气证不同。○案数说如是。而金鉴谓满痛之下。当有有潮热之三字。若无此三字。则不当与大柴胡汤。此尤有理。然今据脉经。而味经旨。此亦浓朴三物汤之证。宜大柴胡汤五字。恐是衍文。其方亦错出。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二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不足言。千金。作不惊人。)   〔鉴〕腹满时减时满。虚满也。腹满常常而满。实满也。腹满不减。虽减不过稍减。不足言减也。虚满当温。实满当下。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尤〕减不足言。谓虽减。而不足云减。所以形其满之至也。故宜大下。以上三方。虽缓急不同。而攻泄则一。所谓中满者。泻之于内也。   大承气汤方   (见前 病中。)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千金。   作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一面下流。有声决决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程本金鉴。无痛而之而。)   〔鉴〕心胸中大寒痛。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呕逆不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冲皮起。出见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也。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虚。   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程〕寒气搏于肠胃之外。冲突出见于皮肤膜原之分。如有头足。其痛则近于外。故不可以手触近也。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