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29 页/共 90 页
不用附子。崔氏。用桂半两为六味。)
外台云。此方丹阳有隐士。出山云。得华佗法。若久心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尽一剂。遂终身不发。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外台。引千金。名附子丸。○徐本。标附方二字。
沈同。程云。非仲景方。并是。)
附子(三两○千金用二两) 生野狼牙(一两炙香○千金用生野狼毒四两外台同) 人参干姜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 吴茱萸(各一两○千金用干姜二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
皆主之。忌口如常法。(冲。赵本。作肿非。)
〔程〕九痛者。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案以上。见千金本方主疗。)虽分九种。不外积聚痰饮结血虫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
散寒冷而破坚积。野狼牙茱萸。杀虫注而除痰饮。干姜人参。理中气而和胃脘。相将治九种之心痛巴豆除邪杀鬼。故治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皆宜于辛热。辛热能行血破血。落马坠车。血凝血积者。故并宜之。
卷二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论一首、脉证十六条、方十三首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 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脉经必下。有下部闭塞大五字。千金同。千金。作此虚寒气从下向上。赵。脱当字。)
〔尤〕趺阳胃脉也。微弦阴象也。以阴加阳。脾胃受之。则为腹满。设不满则阴邪必旁攻 胁。而下闭谷道。为便难为两 疼痛。然其寒不从外入。而从下上。则病自内生。所谓肾虚则寒动于中也。故不当散而当温。
〔程〕若寒实。则用后条温药下之也。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玉函病者。作伤寒。去下。有宜大承气汤五字。)
〔沈〕此以手按。辨腹满虚实也。按之不痛。内无痰食燥屎壅滞。即知虚寒而满。当以温药。若按之痛。乃以外手。而就内结食痰燥屎。则知内实。是可下之。而又以舌黄验定虚实。若舌有黄苔。即是湿热内蒸。为未经下过。必须下之。则黄自去。而胀满自除。舌无黄苔。是近虚寒。又非下法矣。
〔魏〕无形之虚气作痞塞。
则按之无物。何痛之有。倘挟有形之实物为患。如宿食在胃。疝气在少腹等是也。按之有物。
阻碍于脏腑之侧。焉有不痛者乎。是于按之痛否。以决其虚实之法也。
张氏伤寒集注云。中胃按之而痛。世医便谓有食。夫胃为水谷之海。又为仓廪之官。胃果有食。按必不痛。试将饱食之人按之痛否。惟邪气内结。正气不能从膈出入。按之则痛。又胃无谷神。脏气虚而外浮。按之亦痛。若不审邪正虚实。概谓有食。伤人必多。又按者轻虚平按。若不得法。加以手力。未有不痛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脉经。减下。更有减字。)
〔徐〕腹满有增减。则非脏真粘着之病。所以得阳即减。得阴加满。故曰此为寒。当温药。
〔程〕腹满不减。故用承气下之。此腹满时减。则寒气或聚或散。当与温药以散其寒。
案金鉴云。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此说觉未允焉。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徐沈尤金鉴。躁作燥。今从之。)
〔徐〕痿者。黄之黯淡者也。
〔尤〕痿黄。脾虚而色败也。气不至故燥。中无阳故不渴。气竭阳衰。中上已败。而复寒结于上。脏脱于下。何恃而可以通之止之乎。故死。
案程魏以躁为阴躁。不可从。本条不言腹满。而徐注以为虚寒腹满。未详然否。脉经以此条。列于呕吐下利篇似是。
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
〔尤〕寸口脉弦。亦阴邪加阳之象。故胁下拘急而痛。而寒从外得。与趺阳脉弦之两 疼痛有别。故彼兼便难。而此有恶寒也。
夫中寒家善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程〕云寒则面惨而不和。今发热色和。则寒郁于肺经。而为热也。
〔鉴〕中寒家。谓素有中寒病之人也。
〔尤〕阳欲上而阴引之则欠。阴欲入而阳拒之则嚏。中寒者。阳气被抑。
故喜欠清涕出。发热色和。则邪不能留。故善嚏。
〔魏〕此诸证俱为外感寒邪者言也。外感寒邪。于胀满病何与。以胀满病。其中亦有内外合邪者。故必明辨乎外中寒之证。所以为内中寒之应也。
案千金。此次一条云。凡觇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喜嚏欠。此人中寒。乃接下条。连此条而为一条。知此条为下条欲嚏不能者发耳。
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原注〕一云。痛。○千金。作腹中痛。)
〔尤〕中寒而下利者。里气素虚。无为捍蔽。邪得直侵中脏也。欲嚏不能者。正为邪逼。既不能却。又不甘受。于是阳欲动而复止。邪欲去而仍留也。
〔沈〕阳和则嚏。而欲嚏不能。乃阴寒凝滞于里。所以肚中痛也。
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程〕瘦人。虚弱人也。若绕脐作痛。必有风冷。有谷气着而不行。瘦人未可剧下。而反下之。则风冷之气必上冲。如不上冲。必乘虚而结于心下为痞也。
〔尤〕此有似里实。而实为虚冷。是宜温药以助脾之行者也。乃反下之。谷出而风冷不与俱出。正乃益虚。邪乃无制。势必上冲。若不冲者。心下则痞。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脉经。千金。以此条为浓朴三物汤主疗。而本方主疗云。治腹满气胀。恐是互误。)
〔徐〕此有表复有里。但里挟燥邪。故小承气为主。而合桂甘姜枣。以和其表。盖腹之满。初虽因微寒。乃胃素强。故表寒不入。而饮食如故。但腹满发热。且脉浮数。相持十日。此表里两病。故两解之耳。此即大柴胡之法也。但脉浮数。邪尚在太阳。故用桂枝去芍药。合小承气耳。
浓朴七物汤方
(外台。引千金。名浓朴七味汤。主腹满气胀方。)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外台不用生姜。用干姜。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