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因证治 - 第 33 页/共 37 页
又方 乳香 硫黄(以萝卜内煨) 轻粉 乌头尖酥调敷。
又方 鸭嘴、胆矾,敷。
鼻息肉 枯矾研为面脂,绵裹塞鼻,数目自消。
又方 瓜蒂末,绵囊裹塞亦可。木通、细辛、炮附子,蜜和,绵裹内鼻中,亦可。
防风通圣散 加好三棱、山萸肉、海藻,并用酒浸,炒末,每一钱五分。
鼻渊 薄荷 黄连(二钱半) 通圣散(一两)
孩儿茶服。
卷四
五十六、齿
【因证】 夫齿乃肾之标,骨之余。
上龈隶于坤土,足阳明之贯络也;下龈隶于庚金,手阳明之贯络也。
手阳明恶寒饮而喜热;足阳明喜寒饮而恶热。肾衰则豁,肾固则坚。大肠壅,齿乃为之浮;大肠虚,齿为之宣露。热甚则齿动龈脱,作痛不已;寒邪、风邪客于脑,则脑痛、项筋急粗露;疼痛 饵则缺,少而色变痒痛。
【治】 羌活散 麻黄(去根、节) 羌活(一钱半) 防风(三钱半) 细辛(五分)
升麻 柴胡(五分) 当归 苍术(五分) 白芷(三钱) 桂枝 黄连 骨灰(三钱)
上先以汤漱口净擦之。
牙疼方 土蒺藜(半两) 青盐(三钱)
浆水二碗,煎热服。
又方 乌头 熟艾 葱(三株) 川椒(十数粒)
上浓煎漱,有脓痰出而安。
治虫散气 草荜拨末 木鳖肉上同研,搐鼻。
治风气走疰痛 本 剪草 细辛热漱愈。
治骨槽风 皂角(不 ,去子) 杏仁(烧,存性)
上每味一两,入青盐一钱,揩用。
治风 牙 以北枣一枚,去核,入巴豆一粒,合成。文武火炙如炭,放地上良久,研细,以纸捻入 孔十次。
卷四
五十七、结燥
【因】 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夫肾主大便。肾主津液,液润则大便如常 【证】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为沉。 瘕,是便涩闭也。
【脉治】 燥热 有云:脾脉沉数,下连于尺,脏中有热。亦有吐泻后肠胃虚,服燥热药多者,宜承气汤下之。
风燥 有云,右尺浮也,内肺受风,传入肠中,宜麻仁丸。
阳结 脉数大而实,宜苦寒类治。
阴结 阴燥欲坐井中,二肾脉搐之必虚,或沉细而迟者是也。
如有阴证烦躁,脉坚实,阳药中少加苦寒,以去热燥。
有年老气弱津液不足而结;有产妇内亡津液而结。二证并宜地黄丸。
大便闭,小便涩数,谓之脾约。约者,脾血耗燥,肺金受火无所摄,脾津液故竭。理宜养血润燥。
有产妇便秘,脉沉细,服柏、知母、附子而愈。
外有香港脚、虚寒、气实,皆相似,亦大便不通。
肾恶燥,急食辛以调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泻之。如食伤腹满,腹响是也。阳结者散之,阴结者热之。
润肠丸 麻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羌活 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除二仁别研,余味共捣,火枯,蜜丸,梧子大,汤下。如不大便,邪气盛急,加大黄酒制;如血燥而大便干燥,加桃仁、大黄酒制;如风结燥,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黄;如风涩,加皂角仁、秦艽、大黄;如脉涩,身觉有短气,加郁李仁、大黄;如阴结寒证,加干姜、附子。
有云,大便不通有五证,热、冷、气、风、湿,尺脉伏也,宜温补之。
风,老人、产妇,秘有虚实。能饮食,小便赤为实。实者,秘物也。麻仁、七宣等主之。(见前。)不能饮食,小便清为虚。虚者,秘气也。浓朴汤主之。
浓朴 半夏 神曲 甘草(三两) 白术(五两) 枳实 陈皮(一两)
卷四
五十八、痔漏
【因证】 因虫就燥也。乃木乘火势而侮燥金,归于大肠为病,皆风、热、燥、湿为之也。
盖肠风、痔漏总辞也,分之则异。若破者则谓之漏。大便秘涩,必作大痛。此由风热乘食饱不通,气逼大肠而作也。受病者,燥气也;为病者,胃湿也。胃刑大肠则化燥,化以乘燥热之实,胜风附热而来,是风、燥、湿、热四气而合。故大肠头成块,湿也;大痛者,风也;结燥者,主病兼受火邪也;不通者,热也。
【治】 以苦寒泻火,辛温和血润燥、疏风止痛。
秘方 凉血为主。
四君子 四物 黄芩(凉大肠) 枳壳(宽大肠) 槐角(凉血生血) 升麻 秦艽白术丸 秦艽(去芦) 皂角(各一两,去皮,烧存性) 白术(五钱) 当归(半两,酒洗) 桃仁(一两,去皮尖) 地榆(三钱,破血) 枳壳(麸炒,泄胃) 泽泻(各半两,渗湿) 大黄(四钱)
面糊丸,米汤下百丸。空心服,以膳压之。气滞,加槟榔、木香;湿热胜,加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