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95 页/共 115 页

立斋论崩之患,或因脾虚不能摄血,或因肝火迫血妄行;或暴怒伤肝,血热沸腾;或脾经郁火,血不归经;或悲伤心包,血乃下脱。治法,脾经亏损者,六君子汤加芎、归、柴胡。脾气虚陷者,补中益气汤加酒炒白芍。肝经有火者,四物汤加柴胡、山栀、丹皮,怒火伤肝者,小柴胡汤加山栀、丹、芍。肝经风热者,加味逍遥散。思郁伤脾者,归脾汤加山栀。悲伤心包者,四君子汤加柴、栀、升麻。故先哲论下血,须用四君子汤收功,所谓血脱益气也。凡大脱血后,急用独参汤。其发热咳嗽脉数,乃元气虚弱假热之象,尤当加用人参之类调补脾元。以无形之气,生有形之血,所谓阴从阳长也。若脉虚大,察其有胃气,受补则可救,不可误投寒凉,复伤生气。其治因怒血崩,面青黄或赤,为肝木制脾土。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   治肝脾郁火,血崩乳肿胁痛,逍遥散加酒炒龙胆、山栀。再用归脾汤加山栀、贝母。治崩症,身热头晕,食少吐痰,用八味丸而愈。后因劳役复发,脉洪大,按之微弱,此无根之火,内虚寒,外假热,用十全大补汤一剂渐减。又服八味丸愈。其崩久脾胃虚寒,肢冷腹痛,先用附子理中汤,再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愈。过服寒凉,腹闷烦躁,脉洪而虚,急用八珍汤加炮姜。以温补之,缓则不救。   元礼论崩中,或清或浊,或纯下瘀血,甚则头目昏晕,四肢厥冷,并宜胶艾汤、咽震灵丹。佐以三灰散,或以童便煎理中汤。血崩腹痛,人疑恶血未净,及见血色瘀晦,愈信恶血,不敢止截。岂知经血出络,一停即成黯色,未必尽为瘀热,又焉知瘀之不为虚冷乎!且瘀而腹痛,血行则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则痛止。宜芎归汤加熟附、干姜各五分。止其血而痛自止。武叔卿以此非崩久气脱者不可用。   《千金》治崩淋带下,用小牛角 散。若积冷崩中,去血不止,腰背痛,四肢重,虚极者,大牛角 散。   《本经》云:牛角 下瘀血闭血。女人带下血崩,燔之酒服。寇宗 疏云:烧灰,主妇人血崩便血血利。虚人以独参汤,保元汤送下。崩中去血不断,用角腮鹿茸散。崩中赤白,或如豆汁,伏龙肝汤。   《医通》治崩漏过多,补泻不应者,用牛角腮 存性,酒服二三钱。虚寒血色稀淡者,牛角腮同鹿茸服,尤妙。崩漏经年不止者,用莲房五枚烧存性,香附二两炒黑,为细末。空心陈酒下二钱。风入胞门,忽下鲜血者,一味防风丸、旋复花汤下。崩漏初起,不问虚实,荆芥四物汤。肝经虚热,奇效四物汤。因怒动血,养血平肝散。劳心过度,柏子仁汤。漏下伤胎,胶艾四物汤。脾虚恶食,当归芍药汤。血脱气陷,益胃升阳汤。赤白崩带,艾附汤。虚寒崩漏不止,丁香胶艾汤。崩漏渐成虚羸,鹿茸散。崩中诸药不愈,牡蛎丸。年高而崩者,法在不治。凡崩症,多用醋炒荆芥、升麻,醋能收敛故也。五灰、十灰诸散,药用 炒者,红见黑则止也。红为火象,黑为水色。血症多兼黑药,水能遏火之义。或用鹿茸丸。   景岳治血热妄行,保阴煎,或加减一阴煎。火盛迫血,徙薪饮加续断、丹参。脾肾虚寒,兼呕兼溏泻而畏寒,理阴煎,或理中汤。脾肾阴气不固,固阴煎,或秘元煎。阳虚脱陷,四维散。血脱气竭,独参汤,或当归补血汤。血滑不禁,龙骨散加人参。血臭脉滑者多火,宜从清凉。血腥清寒,脉细者多虚,必须温补。   景岳又云: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然又不可用寒治。盖寒则血凝,而热郁于内,治宜清补,兼为升提,血自循经,经自摄血,而又不可骤止也。宜地黄、阿胶、白芍、麦冬、桑耳灰、木耳灰之属。久则多虚寒,又宜温补脾胃。   《女科纂要》云,崩宜理气、降火、升提。漏宜养气补火,或兼制火。凡崩漏不可多用寒凉,致伤脾胃,不能摄血归源,是速其危也。   卷之八 崩漏论治   崩漏脉候   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数盛者死。漏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许,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尺脉急而弦大,风邪入少阴经。女子漏下赤白,脉浮者死。凡五脏俱虚,五色杂下,谓之五崩:肺虚色白如涕,心虚色赤如绛,脾虚色黄如烂瓜,肝虚色青如蓝,肾虚色黑如肝血。   卷之八 崩漏论治   附方   〔脾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气虚〕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血虚〕四物汤 见一卷中风。   〔怒火〕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血热〕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思郁〕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益气〕四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补火〕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虚寒〕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虚寒〕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烦躁〕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崩中〕胶艾四物汤 见本卷调经。   〔肢厥〕震灵丹 禹余粮 赤石脂 紫石英 代赭石(各四两)入净锅中,盐泥封固, 研。入乳香没药 辰砂(各一两) 五灵脂(二两) 米糊丸。   〔止涩〕三灰散 棕灰 绢灰 血余炭〔厥冷〕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补血〕芎归散 川芎 当归〔寒崩〕小牛角 散 牛角 (一枚烧赤) 鹿茸 禹余粮 当归 干姜 续断(各二两)   阿胶(三两) 乌 骨 龙骨(各一两) 赤小豆(六合) 为末,温酒调服方寸匕。   〔积冷〕大牛角 散 牛角 干姜 当归 续断 龙骨 禹余粮 生地 桑耳 白术 赤石脂 矾石人参 附子 蒲黄 防风〔不止〕角 鹿茸散 牛角 鹿茸 当归 续断 阿胶 甘草 地榆 丹参 地黄 川芎 赤石脂龟甲 柏子仁〔呕痛〕伏龙肝汤 见四卷痢。   〔鲜血〕旋复花汤 见二卷痰饮。   〔初崩〕荆芥四物汤 即四物汤加荆芥、条芩、香附各一钱,水煎。一方加地榆,一方并加阿胶、艾叶。   〔虚热〕奇效四物汤 四物汤加阿胶,名妇宝丹。此再加艾叶、黄芩炒各一钱。   〔因怒〕养血平肝汤 归 芍 香附(各二钱) 青 柴 芎 地(各八分) 甘草(五分)   〔劳心〕柏子仁汤 柏子仁 香附 川芎 鹿茸(酒蒸焙) 茯神 当归(各钱半) 续断(二钱)   阿胶 远志(各一钱) 炙草(五分) 加姜煎。   〔脾虚〕当归芍药汤 黄 (钱半) 白术 苍术 当归 白芍(各一钱) 陈皮 熟地(各五分)   生地 炙草(各三分) 柴胡(二分) 水煎。   〔脱血〕升阳益胃汤 见七卷便血。   〔崩带〕艾附汤 艾叶 制香附〔漏水〕丁香胶艾汤 当归(钱二分) 芍 地(各三分) 川芎 丁香(各四分) 艾叶(一钱)   阿胶(六分) 水煎。   〔虚脱〕鹿茸散 鹿茸(酥炙,一两) 龙骨 鳖甲(酥炙) 熟地 白芍 白石脂 乌 骨(炙黄)   续断(各二两) 苁蓉(一两)   〔虚脱〕鹿茸丸 鹿茸(燎去毛,酥炙)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两) 当归 地黄 续断(各二两)   附子 艾叶 柏叶(各五钱) 为末酒糊丸。   〔固涩〕牡蛎丸 牡蛎火 ,研细,醋调丸。再 红研细,用醋调艾末熬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固涩〕五灰散 莲蓬壳 黄绢 血余 百草霜 棕皮(俱烧灰) 山栀 蒲黄(俱炒) 黑墨 血竭为细末调服,或炼蜜为丸。米饮下五十丸。   〔固涩〕十灰散 黄绢 马尾 藕节 艾叶 赤松皮 蒲黄 莲蓬壳 油发 棕榈 绵花(俱烧灰)   研细,醋煮,米汁为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