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54 页/共 115 页

姜(三片) 枣(二枚)   〔脾湿〕苍术地榆汤 苍术 地榆〔气痢〕气痢丸 诃子肉 陈皮 浓朴(各五钱) 蜜丸,米饮下。   〔疫痢〕人参败毒散 见一卷伤风。   〔蛊疰〕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杀虫〕雄黄锐散 雄黄 苦参 青葙子 黄连 桃仁 研细,捣生艾汁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下部。   〔虫痢〕芜荑丸 芜荑(炒) 黄连(各二两) 蚺蛇胆(五钱) 蜜丸。每服二钱,杏仁汤下。   〔疟痢〕东坡姜茶饮 生姜 陈细茶(各三钱)   〔产痢〕伏龙肝汤 伏龙肝 赤石脂(各一两) 生姜 生地(各两半)   甘草 艾叶 当归 肉桂(各六钱)   〔痢风〕大防风汤 参 术 草 地 芍 羌 防 桂 附 川芎 牛膝 杜仲〔通治〕治痢散 葛根 苦参 松萝茶叶 麦芽 山楂 赤芍 陈皮 研服四钱,加黄连尤效。   〔滋燥〕黑地黄丸 苍术 五味 熟地 干姜〔润燥〕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益火〕四神丸 见三卷饮食。   卷之四 痢症论治   痢脉案   某 感暑致痢,热渴烦冤,里迫后重,红白稠粘,此湿热蕴结也。用六一散加花粉、薏仁、薄荷梗、枳壳、赤苓、赤芍、丹皮。热退,后重亦减,去花粉、薄荷、丹皮,加黄芩、白芍(俱酒炒)、煨木香、陈皮。   数服愈。   幼子 噤口秋痢,身热小腹坠痛,初痢稠红,次下血水,日夜无度,此热邪阻脘,气滞下焦,迫伤营分。   初用枳壳、栝蒌仁(俱炒)、黑山栀、赤苓、苏梗、木香以导热而通逆。继用白芍、甘草(炙黑)、茴香、炮姜、黑楂肉以缓中而温下。后用石莲、潞参、茯神、砂仁、薏仁、熟地炭、山药、红枣、粳米以扶阳而和阴,渐次调理获痊。   包氏 春雨连旬,感湿成痢,脘闷食减,其治在脾。用平陈汤去甘草,加神曲、谷芽(俱炒)、薏米煎汤,一服便减。再加炮姜、砂仁,服愈。   堂弟 初秋患痢,因热渴多服梨、藕、莱菔,上吐下痢,口噤不食,奄卧昏沉,脉细欲绝,肢厥目瞑齿噤,汤药难下,急用附子理中汤去参、草。制川附(二钱)、炮姜(二钱)、制半夏(三钱)、白蔻仁(八分),煎汤,用箸启齿,以匙挑与之。尽剂手足渐温,与粥汤不吐矣。前方加陈皮、茯苓、炙草、谷芽,再剂痢渐止。   嗣用香砂六君子汤而安。   孙 数年久痢,必伤肾阴,但知健脾,不节腥腻,恐脾阳不复,肾阴益亏。用缪仲淳脾肾双补丸,人参、茯苓、山药、山萸、菟丝饼、砂仁、肉蔻、补骨脂、炮姜、南烛子、莲实,糊丸,一服而效。   王 痢久鲜红,里急肛坠,兼患三阴疟发,皆暑湿热之邪留恋经腑。但久痢伤肾,久疟伤脾,痢疟合邪,足三阴交损,势必支离困顿。根据经旨热淫于内,以酸收,以苦发。用制浓朴、酒黄连(各五分)、乌梅(二枚)、甘草(炙黑,一钱)、白芍、赤苓、陈皮、黑荆芥(各钱半)、鲜夜交藤(五钱)、二服痢俱止。   李氏 滞下自秋入冬,脉缓能食,前用升提止涩两不效者,以症非气滑脱陷也。今小腹痛辄下稠垢,非温通不愈,勿以休息痢混,行补摄治。小茴香(炒,八分)、干姜(八分)、煨木香(五分)、广皮、炙草(各六分)、砂仁(一钱)、地榆(酒炒,八分)、数服止。   张氏女 冬初胸脘热痛,食后胀痢血,脉小数,左关尺为甚,阴阳两伤,天癸将至之年得此,惧延损怯。   栝蒌仁(炒,钱二分)、枳壳、黄芩、白芍(俱炒,钱半)、浓朴(制,五分)、地榆(酒炒,八分)、生地炭(钱半)、诸症渐减,去栝蒌、黄芩、浓朴,加当归(醋炒)、香附(便制。各钱半)、红曲(一钱)、血痢亦稀,后服六味丸而安。   朱 少年血痢,由初春迄冬未瘳,阴络久损,中间秋凉感疟,经邪或夹食滞。治者不分经络,妄投大黄、枳实、延胡等,通降理瘀,元气益削,脉沉弱少神。今冬怯寒食少,日夜利血十数行,腹不痛而滑泄,治取温涩以摄真元。潞参、茯苓、黑甘草、炮姜、肉蔻、牡蛎(醋 )、山药(炒)、诃子肉,一服已减,十数服全止。   族某 初春痛痢,痢后鲜血点滴,腹痛后重,脉大,口燥怯冷,动则气急。六旬以上,痢久阴伤及阳,大忌发热。仿驻车丸,去黄连,用乌梅、阿胶(煨冲)、当归、白芍、熟地(俱炒)、五味、木香(煨)、炙草,粳米汤煎。三服痢稀血止,去乌梅、木香,加参、 、陈、苓、莲、姜,十数服而平。   谭氏 六旬外,下痢旬余,犹然腹痛后重,溺涩脉洪,目赤颧红,寤烦口干。忽而香连丸,忽而粟壳汤,忽而大黄,忽而肉桂,用药前后不伦,失于疏理。先以荸荠粉、山栀、石斛、丹皮、赤苓、麦冬、白芍、木香汁、枳壳、地榆、灯心,一啜诸症减,纳粥糜矣。转方,用煨木香、陈皮、白芍、当归、茯苓、地榆、车前子、甘草梢,痢大减,惟腹痛不定一处,则虚气滞也。用葱姜末炒麦麸,绢包热熨,痛已,服调理药而安。   卷之五   头风论治   (雷头风附)   风邪上干,新感为头痛,深久则为头风。其症头巅重晕,或头皮麻痹,或耳鸣目眩,眉棱紧掣。旧素有痰火,复因当风取凉,邪从风府入脑,郁而为热为痛,甚则目病昏眩。头风不治必害眼。当分偏正、左右、寒热、气血治之。痛在正顶,多太阳经风郁,宜川芎、羌活、蔓荆、苏叶等散之。太阳经从额至颠,络脑后也。痛在左右,多少阳经火郁,宜甘菊花、丹皮、山栀、桑叶、钩藤等发之。少阳经从头角下耳,及耳之前后也。痛偏左为风虚,宜川芎、当归、防风、薄荷。痛偏右为痰热,宜苍术、半夏、黄芩、石膏。气虚者为劳,补中益气汤加川芎、天麻。血虚者善惊,四物汤加薄荷、白芷。热痛者恶热,消风散。冷痹者畏寒,追风散。   寒热久郁,发时闷痛,欲绵裹者多痰,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薄荷、石膏、细辛。风兼热者,茶调散、菊花散。寒挟湿者,导痰汤加苍术、白芷。痛连齿龈者,钩藤散加荆芥、薄荷。痛掣眉棱者,选奇汤。鼻流臭涕者,芎犀散,或透顶散搐鼻出涎。脑后筋掣者,钩藤、荷叶边、连翘、苦丁茶、甘菊。气上攻痛者,全蝎散。年久不愈者,乌头、南星末,葱汁调涂太阳穴。妇女血分受风者,养血祛风汤。其有因胆火上逆、为晕痛,治宜泄热者,用羚羊角、生地、丹皮、甘菊、苦丁茶、嫩桑叶。因肝阳乘胃,为呕吐,治宜熄风者,用茯神、甘菊炭、钩藤、半夏曲,薄荷、山栀。因肝阴虚,内风动,治宜滋液者,用复脉汤去参、姜、桂,加鸡子黄、白芍。因暑热上蒙清窍、治宜清渗者,用石膏、荷梗、薄荷、羚羊角、通草、苡米。因阴伤阳浮,齿痛筋惕,治宜镇摄者,用阿胶、牡蛎、生地、人参、白芍、钩藤。因内风头痛,泪冷目昏,治宜润养者,用杞子、首乌、茯神、白芍、柏子仁、甘菊炭。头脑鸣响,状如虫蛀,名天白蚁者,茶子末吹鼻效。头多白屑作痒者,零陵香、白芷煎汁,入鸡子白搅匀敷。雷头风肿痛起块,憎寒壮热,脑震如雷鸣者,清震汤、解雷汤。雷头风病在三阳,不可过用寒凉重剂,诛伐无过,河间立清震汤。脑风项背怯寒,脑户穴冷者,神圣散。首风因于新沐,汗多恶风者,川芎丸、白芷丸。余参头痛门治。   卷之五 头风论治   头风脉候   浮为风,紧为寒。浮滑为风痰,洪数为风热。阳弦为头痛,细而坚为湿。弦而涩为气虚,芤为血虚。滑为痰厥,头痛脉急短涩者死。凡诊寸脉短者头痛,寸口紧急,或浮或短或弦,皆主头痛。   卷之五 头风论治   附方   〔气虚〕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血虚〕四物汤 见一卷中风。   〔热痛〕消风散 见二卷失音。   〔冷痛〕追风散 炮川乌 石膏 炒僵蚕 荆 防 芎 草(各五钱) 天麻 制南星 白附子 羌活地龙 全蝎 白芷(各二钱半)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二分) 为末,每服五分,茶调下。   〔痰痛〕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风热〕茶调散 见一卷伤风。   〔风热〕菊花散 甘菊花 旋复花 防风 枳壳 羌活 石膏 蔓荆子 甘草(各一钱五分) 姜(三片)   〔痰湿〕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齿龈〕钩藤散 钩藤 陈 夏 防 苓 参 草 麦冬 石膏 甘菊 或加生地、荆芥。   〔眉棱〕选奇汤 防风 羌活(各三钱) 黄芩(一钱) 甘草(八分)   〔臭涕〕芎犀散 川芎 朱砂 石膏 片脑 人参 茯苓 炙草 细辛 犀角 山栀 麦冬 阿胶〔搐鼻〕透顶散 细辛(二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一分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