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42 页/共 115 页

〔杀虫〕妙功丸 丁香 木香 沉香(各两半) 乳香 麝香 熊胆(各二钱半) 雄雀屎(三百粒,直者即是)   鹤虱(即天名精) 雷丸 陈皮(去白。各一两) 轻粉(四钱) 大黄(两半) 赤小豆(即赤豆之细者,勿误半黑半赤之相思子。用三百粒) 巴豆(七粒,去皮研压去油) 朱砂(一两,飞一半为衣) 为细末,荞麦一两作糊,每两作十丸,朱砂为衣。   每用一丸,温水浸一宿,去水,再用温水化开,空心服之,症重不过三服。   〔调血〕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化痰〕加味寿星丸 半夏 南星 辰砂 琥珀 枯矾 母珍珠 糊丸。   〔痰火〕清心滚痰丸 见本卷癫狂。   〔除根〕断痫丹 见本卷癫狂。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卷之四 痫症论治   痫脉案   张 中年宿痫频发,先必触事生怒,情不自禁,发则猝倒无知,啮舌糜烂,惊恐发搐,痰响便遗。此肾阴素亏,肝阳易亢,痰随火升,阻蔽心包,故来骤苏迟,且数发也。急则治标,用前胡、青皮、川贝、连翘、钩藤、竹沥、菖蒲、山栀。矾水煎,二剂诸症退,神识清。随服补肾平肝丸料,发稀后用丸方常服,茯神(六钱)、羚羊角(三钱)、胆星(钱半)、天竺黄(五钱)、郁金(四钱)、川贝(四钱)、莲子心(六钱)、西牛黄(七分)、栀心(三钱)、矾水滴丸,朱砂为衣,服愈。   赵 髫年阴痫屡仆,初更后声喊涎涌,搐搦超时乃醒。此风火痰交煽,显然足少阳手厥阴受病。主熄风火,佐以豁痰。羚羊角、鲜石菖蒲、山栀、钩藤、胆星、橘红、防风、前胡、竹沥。数服发必稀,然数年久恙,须调补其本。用潞参、绵 、茯神、炙草、山药、贝母、熟地炭、当归、白芍。为末服,调粳米屑,俾脾元充旺,间服抱龙丸,可免痼疾之累。   卷之四   怔忡惊恐论治   怔忡者,心动不安,无所见闻惊恐,而胸间惕惕自动也。惊者,神气失守,由见闻夺气,而骇出临时也。   恐者,胆怯股栗,如人将捕之,乃历久而惧难自释也。怔忡伤心神,惊伤胆液,恐伤肾精,三者心胆肝肾病。   恐甚于惊,惊久则为怔忡。而心胆之虚,无不由肾精之虚也。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然怔忡惊恐,与悲思忧怒,皆情志之病。患者非节劳欲,摄心神,壮胆力,则病根难拔。治者务审其病情而调之。如心脾气血本虚,而致怔忡惊恐、或因大惊猝恐,神志昏乱者,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如肾水亏,真阴不足致怔忡者,左归饮。如命火衰,真阳不足致怔忡者,右归饮。如三阴精血亏损,阴中之阳不足,而致怔忡惊恐者,大营煎或理阴煎。如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为怔忡惊悸者,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如思虑郁损心营,而为怔忡惊悸者,逍遥散,或益营煎。如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当归、贝母。如寒痰停蓄心下而怔忡者,姜术汤。如痰迷心窍惊悸者,温胆汤,甚者朱砂消痰饮。   此景岳治法也。   卷之四 怔忡惊恐论治   分治(卑附)   〔怔忡症〕由心包血虚,心火下迫,震动君主神明,或思虑劳神,或郁怒动火,致头晕汗出,不寐便浊等因,宜养心血调心气,降火安神为主。如心火炽甚,安神丸。心血虚热,四物安神汤。心神浮越,酌用清镇汤。水衰火旺,心动不安,天王补心丹。由汗下后气虚,益营煎。营卫俱衰,脉来结代,心惕不安,养心汤。心动而卧不安,枣仁汤。思虑烦劳,心动不寐,养营汤。忧思郁结,怔忡不已,归脾汤。心虚怔忡自汗,养营汤去木香,加浮小麦煎汤。气郁不宣,怔忡不定,加味四七汤加姜汁、竹沥。痰火怔忡时作时止,参胡温胆汤、金箔镇心丸。水停心下,水气乘心为悸,茯苓甘草汤、半夏茯苓汤。心为火而畏水,水气乘之,故跳动不安为悸。脐下悸动,为肾气上凌。五苓散加辰砂。肾气凌心,尺脉必弦紧。因痰饮而悸,导痰汤加参、桂。通治怔忡恍惚健忘,降火安神,加味安神丸。   〔卑 症〕与怔忡类,其症胸中痞塞,不能饮食,心常有歉,爱居暗室,见人则惊避无地,病至数年,不得以癫症治之。人参养营汤。   〔惊症〕《内经》以惊属肝胃,虽风木震动,胃土受克之理,良由心主先虚,乍有所触而心骇神乱也。   故曰:惊则心无所根据,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丹溪云:惊则神出于舍,舍空液聚,痰涎着于包络之间,神不得归。控涎丹加辰砂、远志。多致目晴不转,不能言,短气自汗,卧不安,或眠多异梦,随即惊觉。温胆汤加枣仁。卧多惊魇,口中有声,温胆汤下远志丸。若卧则魂梦飞扬,惊悸多魇,通夕不寐,乃肝虚风袭入之。   先用独活汤数服,后用珍珠母丸。至因大惊而病者,寸脉必动如豆粒,而无头尾,急宜镇定。黄连安神丸。   惊则气乱,郁而生火生痰,痰与气搏,变生诸症,温胆汤加枣仁、莲子,金银器煎。或镇心丹、琥珀养心丹、远志丸。胆虚善惊,人参、肉桂、熟地、枣仁、五味子、杞子、柏子仁。肝胆俱虚,百药不效,宜补肾,酒化鹿角胶五钱。心气虚,神不定而惊,妙香散。心血虚,神易扰而惊,朱砂安神丸。气血俱虚,恍惚烦躁而惊,养心汤。思虑过度,清心补血汤。痰扰心包,加味定志丸。被物所惊,心跳不安,蕊珠丸。惊悸多属血虚与痰,瘦人多是血虚,肥人多是痰饮。时时心跳,亦是血虚,或阴火上冲所致。惊症有二,有因病而惊者,当察客邪,而兼治其标。有因惊而病者,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专扶元气为主。   〔恐症〕《内经》兼心肾胃肝胆包络诸经。经曰:足少阴之脉病善恐。又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又曰:恐则气下。又曰:精气并于肾则恐,肝藏血,血不足则恐。又曰:胃为恐。注云:胃热则肾水微,故恐。又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胆病者惊惕,恐人将捕之。肝病如人将捕之。心包络动,心澹澹大动。   又曰:恐则精却。而恐为肾志,属水本脏,因旁及他经,故治法亦别焉。恐由于肾伤者,补精髓。人参散去桂心,加牛膝、远志。由于肝胆虚者,养阴血。酸枣仁汤去 、莲,加山萸、丹皮、白芍。由于心包络者,镇其神。定志丸去术,加龙齿、琥珀、犀角、金银箔。治在阳明胃者,壮其气。四君子汤倍茯苓。其思虑劳心而善恐者,一味鹿角胶酒化,多服效。因肾中阳虚而善恐者,八味丸。   卷之四 怔忡惊恐论治   怔忡惊恐脉候   手厥阴脉动甚,则心澹澹大动,胃络名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虚而有痰则动,更须臾发一阵热者是也。以上怔忡脉。   惊悸脉必结代,寸口脉动而弱。动为惊,弱为悸。病在心胆,其脉必大动,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以上惊脉。   恐则脉沉,恐伤肾,脉必沉。其人恐怖,其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色脱也。以上恐脉。   卷之四 怔忡惊恐论治   附方   〔心脾〕七福饮 见三卷郁。   〔气血〕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滋阴〕左归饮 见二卷虚损。   〔补阳〕右归饮 见二卷虚损。   〔三阴〕大营煎 见三卷关格。   〔三阴〕理阴煎 见二卷咳嗽。   〔心火〕二阴煎 见本卷癫狂。   〔心火〕加减一阴煎 生地 白芍 麦冬(各二钱) 熟地(三钱) 知母 地骨皮(各一钱) 甘草(七分)   〔思郁〕逍遥散 见一卷火。   〔思郁〕益营煎 见本卷痫。   〔痰火〕温胆汤 见一卷温。   〔寒痰〕姜术汤 姜 术 苓 夏 桂 草 枣〔消痰〕朱砂消痰饮 胆星(五钱) 朱砂(二钱半) 麝香(二分) 为末,姜汤下。   〔心火〕安神丸 见二卷汗。即朱砂安神丸。又名黄连安神丸。   〔血虚〕四物安神汤 二地 归 芍 参 术 茯神 枣仁 黄连 柏子仁 麦冬 竹茹 乌梅 辰砂〔劳神〕清镇汤 茯神 枣仁 远志 菖蒲 石莲 当归 生地贝母 麦冬〔心火〕天王补心丹 见一卷火。   〔安心〕养心汤 见二卷劳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