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45 页/共 115 页

〔胆热〕温胆汤 见一卷温。   〔滋阴〕六味汤 见一卷中风。   〔心火〕补心丹 见一卷火。   〔心虚〕养心汤 见二卷劳瘵。   〔心虚〕定志丸 见本卷癫狂。   〔脾虚〕归芍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 归 芍〔脾虚〕益气安神汤 参 苓 草 归 地 麦 连 枣仁 远志 胆星 竹叶〔心胆〕十味温胆汤 温胆汤加 人参 熟地 枣仁 远志 五味(各一钱)   〔虚烦〕竹叶石膏汤 见一卷伤风。   〔心烦〕茯苓补心汤 苓 夏 陈 草 归 地 麦冬 茯神 竹叶 灯心〔补肝〕金匮酸枣仁汤 见一卷中风。   〔虚烦〕枣半汤 枣仁 半夏 地黄〔血衰〕圣愈汤 见二卷劳瘵。   〔卧喘〕苏子竹茹汤 苏子 竹茹 橘皮 桔梗 甘草〔惊醒〕鳖甲羌活丸 羌 独 防 芎 参 味 草 鳖甲 枣仁 牛膝 蔓荆〔通宵〕安卧如神汤 茯苓 茯神 白术 山药 寒水石 枣仁(各一钱) 远志 炙草(各五分)   人参(四分) 辰砂(五分)   〔虚烦〕栀豉汤 栀子 豆豉〔心火〕朱砂安神丸 见二卷汗。   〔涤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卷之四   多寐论治   多寐者,阳虚阴盛之病。《灵枢》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阳跷阴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内 。阳气盛则 目,阴气盛则瞑目。心神昏浊,不能自主,脾气困顿,食已即倦,皆能致之。欲清心神,如麦冬、石菖蒲、芽茶、南烛之属。欲醒脾困,六君子汤加砂仁。身重脉缓,多寐,湿胜也。平胃散加防风、白术。神倦肢惰,嗜卧,气弱也。人参益气汤。   长夏倦午,四肢不收,脾肺气弱而伤暑也。清暑益气汤。病后身热好眠,余邪未清,正气未复也。沈氏葳蕤汤。   胆实口苦,嗜寐,少阳经热也。生枣仁一两,研末,茶清调服。狐惑症,病后肠胃空虚,三虫求食,食人喉为惑,上唇生疮,食人肛为狐,下唇生疮。四肢沉重,默默多眠。黄连犀角汤,治惑桃仁汤。风温症身热脉浮自汗,体重多眠,鼻鼾,语言难出,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葳蕤汤去麻、羌。热症得汗后,脉沉细,身冷喜卧,四逆汤。少阴症欲寐,从本病治。   卷之四 多寐论治   附方   〔脾虚〕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除湿〕平胃散 术 朴 陈 草〔气弱〕人参益气汤 黄 (钱半) 人参 防风 升麻(各七分) 生地 白芍(各五分) 炙草(三分)   肉桂(二分) 五味(二十粒)   〔暑倦〕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病后〕沈氏葳蕤汤 葳蕤 茯苓 枣仁 石膏(各一钱) 人参(七分)   〔狐惑〕黄连犀角汤 黄连 犀角 乌梅 木香 桃仁(各一钱)   〔狐惑〕治惑桃仁汤 桃仁 生槐子(研) 艾叶(各二钱)   〔热症〕四逆汤 见一卷暑。   〔风温〕葳蕤汤 见一卷温。   卷之四   三消论治   消分上中下三症,谓消渴、消谷、消肾也。皆水火不交,燥热伤阴所致。故经云二阳结谓之消。手阳明大肠主津,足阳明胃主液,二经燥结失润,故为消。上消主肺,肺热化燥,渴饮无度,是为消渴,经所谓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也。中消主胃,胃热善饥,能食而瘦,是为消谷,经所谓瘅,成为消中也。下消主肾,虚阳烁阴,引水自救溺浊如膏,精髓枯竭,是为肾消,经所谓肾热病苦渴数饮身热也。三消之症,上轻中重、下危。然上中不甚,则不传下矣。故肾消者乃上中消之传变,肺胃之热入肾,消烁肾脂、饮一溲二,溲如膏油。   盖肺主气,肺病则不能管束津液,上朝咽嗌,而尽输于下,其精微亦随溲下也,且消之由于火盛者,阳消症也。亦有气血消乏而为阴消症者,如经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景岳以为元阳大衰,金寒水冷,水不化气,而气悉化为水也。《脉经》曰:心脉微小为消瘅,可知症多阳虚,而火多假火。   故治三消者,必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源亏竭,及假火症,当速救根本以滋化源,勿专以清火为急。故《金匮》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八味丸主之。所以助气化,使津液得升也。赵养葵亦曰:治消症无分上中下,但滋肺肾。上消小剂,中消中剂,下消大剂。概用六味丸加麦冬、五味。或命门火不归源,游于肺为上消,游于胃为中消,惟引火归源,宜八味丸。使火归釜底,水火既济,气上熏蒸,肺受津润,消渴自止。若过用寒凉,恐内热未除,中寒又起。古法以人参白虎汤治上消,以调胃承气汤治中消者,非也。   必右寸滑数,热伤肺气,乃可人参白虎汤。必右关数实,湿热内蕴,乃可调胃承气汤。又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其传为风消。谓忧伤心,思伤脾,郁结不遂,则营液暗耗,胃大肠俱失通润,而肌肉风消也。宜归脾汤送固本丸,或生脉散。此亦阴消之类,今统论之。消症气分渴者,喜饮冷水,宜寒凉渗剂以清热。血分渴者,喜饮热茶,宜甘温峻剂以和阴。须细诊脉之上下左右滑数沉细,以定其有余不足而审治之。如上消气分燥渴者,黄芩汤。血分燥热者,易简地黄饮之。气血燥热者,竹叶黄 汤。肺火消渴,咽干便秘者,生津饮。心火消渴,小水赤涩者,清心莲子饮。心火上炎,肾水不济,气血日消者,降心汤。消渴夜甚者,加减地黄丸。消渴溺少身肿者,紫苏汤。消渴脉浮微热,小水不利者,五苓散。鬲消胃满心烦者,麦门冬饮子。   老人虚人消渴者,人参麦冬汤。通治上消,天花粉散。中消能食而瘦,渴饮便秘溺数者,兰香饮子。食已如饥,胃热脉盛,面黄肌瘦,胸满胁胀者,七味白术散。胃火易饥,热在肌肉者,泻黄散。胃热干渴,水亏火炎者,玉女煎。心肺热渴者,丹溪藕汁膏。脾肺津干,不思饮食者,本事黄 汤。通治中消,黄连猪肚丸。中消后,胃热传肾,消烁脂液,腿细足痿者,白茯苓丸。下消渴饮,溺如膏油者,治宜摄固,元菟丸、秘元煎。肾消虚涩者,通摄兼施,双补丸。肾消淋浊有火者,补而兼泻,六味丸加知、柏,或大补地黄丸。淋浊无火者,补而兼摄,下左饮,或大补元煎。   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益火之源,加减肾气丸,或八味丸、右归饮。无火而滑,小溲无度者,益阳固阴,鹿茸丸。肾消强中,茎长而坚,精自出者,此孤阳外张,阴不内守,难治。由好色纵淫,或饵丹石,阳起石、钟乳粉之类。《直指》曰:服五石者,真气既尽,石性独留,阳道兴举,不交精泄,名曰强中,不可治。其饮食如汤沃雪,久则阳强精脱,石子荠 汤。通治下消,加减八味丸。三消久,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七味白术散。若溺后,溺面浮脂者,此膏液下流,肾不约制。白术散、肾气丸。外有脾热口甜,为消瘅。经谓数食肥甘,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经用兰草汤效。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膏粱酿热涸津,即消中之渐,宜地黄饮子、玉泉丸。有食 , ,易也。饮食移易而过,不生肌肉也。经谓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胃移热于胆,皆名食 ,治同中消。有酒渴,由嗜酒积热烦渴,专嗜冷物,乌梅木瓜汤。有虫渴,脏腑生虫,耗津液而成消渴,苦楝子汤。其有渴饮一二口即厌,少顷复渴,但不若消渴者之无厌,此中气虚寒,寒水上泛,逼其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即厌也。如面赤烦躁,宜理中汤送八味丸。凡渴而不能食者,末传。中满,鼓胀,能食而渴者,必发脑疽、背痈、皆不治。此又消渴之传变,所必防者。《本事》曰:消渴全因坎水衰少,肾阳不升。肺为华盖,譬板覆釜,暖气上腾,则板能润。若肾气能蒸化,则饮食精液上升,自免干渴,宜八味丸。   徐忠可曰:消因肾虚,或因二阳结,或为厥阴病。其能食而渴者,宜重二阳论治。其饥不欲食,气撞心者,宜重厥阴论治。仲景《伤寒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皆由厥阴风郁火燔也。其饮一溲二者,宜重肾虚论治,此临症时所宜细辨也。   缪仲淳曰:三消渴疾,以 鱼涎,和黄连末为丸,每五七丸,乌梅汤下,日三服效。以白芍、甘草等分为末,每一钱水煎,日三服。有患消渴九年,服药止而复作,得是方服之,七日顿愈。不可以其平易而忽之。以栝蒌根即天花粉、黄连各三两为末,蜜丸,每三十丸,麦冬汤下,日二服。其饮水无度,小便数者,用田螺五升,水一斗,浸一夜,渴即饮之,每日一换水及螺,或煮食饮汁亦妙。饮水无度,小便赤涩者,用秋麻子仁一升,水三升,煮三四沸、饮不过五升瘥。肾消饮水,溺如膏油者,用茴香、苦楝子等分炒,研末,食前酒服二钱。消渴下元虚者,用牛膝末酒蒸五两,生地汁五升浸,日晒夜浸,汁尽为度,蜜丸,酒下三十丸。久服津液自生。   胃虚消渴者,羊肚煮烂,空腹食之。消渴烦乱者,干冬瓜瓤一两,水煎服。消渴羸瘦,小便不禁者,兔骨和大麦苗煮汁,服极效。消中易饥者,用苁蓉、山萸、五味、蜜丸,每盐、酒下三十丸。三消骨蒸者,以冬瓜自然汁、浸晒黄连末七次,又以冬瓜汁和丸,每三四十丸,大麦汤下,寻常口渴,一服效。   卷之四 三消论治   三消脉候   消渴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仲景)消渴脉当紧实而数,反沉涩而微者死。心脉滑为渴,滑者阳气胜也。心脉微小为消瘅,凡消症脉数大者生,沉小者死。(《脉经》)真阴耗竭,肾气不升,肺脏枯燥,寸口数盛,为上消。竭力房室,服食剽悍,火土太强,恣情肥美,气口动滑为中消。虚阳不守,封藏不固,右尺数大,为下消。《张氏医通》消瘅诊论,宜参玩。   卷之四 三消论治   附方   〔肾虚〕六味丸 八味丸 俱见一卷中风。   〔上消〕人参白虎汤 白虎汤见一卷中风,加人参。   〔中消〕调胃承气汤 见二卷汗。   〔补脾〕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肺虚〕人参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