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19 页/共 115 页
附方
〔通治〕定喘汤 麻 杏 芩 夏 草 白果 款冬 苏子桑皮〔补摄〕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发散〕三拗汤 见本卷哮。
〔解利〕华盖散 见本卷咳嗽。
〔痰火〕麻杏石甘汤 麻 杏 石 草〔饮邪〕桂枝加朴杏汤 桂 芍 草 姜 枣 朴 杏〔暑 〕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暑 〕白虎汤 见一卷中风。
〔利湿〕四苓散 见一卷温。
〔散邪〕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肺胀〕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见本卷咳嗽,此加石膏。
〔水停〕越婢加半夏汤 见本卷咳嗽。
〔水逆〕真武汤 术 附 苓 芍 姜〔气痰〕温胆汤 见一卷温。
〔火痰〕清膈煎 广皮(钱半) 贝母 浮石(各二钱) 胆星(一钱) 木通(钱半) 白芥子(七分)
〔怒喘〕三因四七汤 苓 夏 苏 朴 姜 枣〔肺虚〕生脉散 参 五味 麦冬〔胃虚〕人参五味汤 参 术 广皮(各一钱) 五味(九粒) 麦冬 杏仁(各八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引火〕七味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八味丸加牛膝、车前,名肾气丸。
〔纳气〕都气丸 六味丸加五味子。
〔产喘〕参苏饮 人参(一两) 苏木(二两)
〔败血〕血竭散 血竭 没药(各一钱) 以陈酒、童便各半煎沸调服。
〔老人〕杏仁丸 杏仁 核桃肉 蜜丸。
〔虚衰〕嵩崖脾肾丸 肾气丸加骨脂、益智、砂仁。
〔支饮〕苓桂术甘汤 苓 桂 术 草〔少气〕保元汤 见一卷火。
〔少气〕异功散 见一卷中风。
〔气逆〕四磨汤 见本卷哮。
〔气逆〕七气汤 参 桂 夏 草 姜〔气逆〕杏子汤 麻 桂 杏 芍 姜 天冬〔降气〕苏子降气汤 见本卷失音。
〔肾气〕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 附 辛〔气冲〕灵砂丹 水银 硫黄 二味炒成砂子,入水火鼎 炼为末,糯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丸,米饮下。
〔肺寒〕参苏温肺汤 参 苓 术 草 桂 夏 陈 苏 五味 木香 桑皮 姜〔寒包热〕麻黄定喘汤 即前定喘汤。
〔久嗽〕人参定喘汤 人参 麻黄 炙草 阿胶 半夏(各一钱) 五味 桑皮(各五分) 粟壳(二分)
姜(三片)
〔痰喘〕千缗汤 半夏(七粒) 皂角(去皮弦) 炙草(各一寸) 姜(二片)
〔胶痰〕导痰汤 见一卷中风。
〔喘嗽〕九宝汤 麻 杏 苏 桂 陈 荷 姜 草 桑皮 腹皮 乌梅〔喘嗽〕安嗽化痰膏 见本卷咳嗽。
卷之二 喘症论治
喘脉案
赵 衰年喘嗽痰红,舌焦咽燥,背寒,耳鸣颊赤,脉左弦疾,右浮洪而尺搏指。按脉症系冬阳不潜,金为火烁,背觉寒者,非真寒也。以父子悬壶,忽而桂、附,忽而知、柏,忽而葶苈逐水,忽而款冬泄肺,致嗽血益加,身动即喘,坐则张口抬肩,卧则体侧喘剧,因侧卧则肺系缓而痰益壅也。思桂、附既辛热助火,知、柏亦苦寒化燥,非水焉用葶苈,泄热何借款冬,细察吸气颇促,治宜摄纳。但热蒸腻痰,气冲咽痛,急则治标,理先清降。用川百合、贝母、杏仁、麦冬、沙参、牡蛎、阿胶(水化),燕窝汤煎。一啜嗽定而痰红止。
去杏仁、牡蛎、阿胶,加生地、竹茹、丹皮、元参、羚羊角午服,以清上中浮游之火,用熟地、五味、茯神、秋石、龟板、牛膝、青铅晚服,以镇纳下焦散越之气,脉症渐平。
族某 七旬以来,冒寒奔驰,咳呕喘急,脉弦滑,时 冷气。
夫寒痰停脘必呕,宿痰阻气必咳。老人元海根微,不任劳动,劳则嗽,嗽则气升而喘,必静摄为宜,仿温肺汤,用辛温止嗽以定喘。淡干姜、五味、(干姜、五味摄太阳而定喘,古人治嗽喘,必二味同用。)
桑皮(炙)、茯苓、潞参、甜杏仁、橘红、制半夏、款冬花、紫衣胡桃,数服喘呕俱定,十服全瘳。
李 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以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也。出气阻而喘,为肺病,吸气促而喘,为肾病。今上气喘急,遇烦劳则发,不得卧息,必起坐伏案乃定,近则行步亦喘,是元海不司收纳之权,致胶痰易阻升降之隧,急急摄固真丸。熟地炭、牛膝炭、茯神、五味、萸肉、补骨脂、莲子(俱炒)。数服颇安。
贡 积年痰嗽,脉细形衰,动则疝气偏坠,病因肝肾久损,客冬心事操劳,身动即喘,痰嗽益剧,肉消骨立,是五液悉化为痰,偏卧不舒,是阴阳亦乖于用,所谓因虚致病,积损成劳候也。右脉沉数无力,左脉浮数无根,良由下元真气失纳,以致下引上急,吸入颇促而为短气,若不纳使归源,将下元根蒂都浮,喘嗽何由镇静,况症本肾虚水泛为痰,必非理嗽涤饮可效。奈何胆星、竺黄、芥子、芩、柏等无理乱投,不知顾忌。
昨议服固摄之品,痰气较平,而脉象未改,是损极难复,维系不固,有暴脱之忧。今酌定晨服都气丸加参、术、远志、故纸,晚服肾气汤去萸、泻、丹皮、桂、附,加茯神、五味、杞子、沙苑子、莲子、枣仁。冀其气平而痰嗽自定。
岳 少年体质阴亏,兼伤烦劳,脉虚促,热渴颊红,痰血喘急,速进糜粥以扶胃,食顷喘定,症宜清调肺卫,润补心营。甜杏仁、阿胶(水化)、沙参、川贝、茯神、枣仁、麦冬、石斛、蒌仁、黄 (蜜炒)。三服脉匀症退。继进燕窝汤,嗽喘悉止。治以培土生金,潞参、山药、炙草、玉竹、五味、茯神、杏仁、莲子、红枣,食进。丸用加减都气而安。
服侄 初春脉左弦长,直上直下,喘嗽吐红,梦泄。冬阳不潜,足少阴经与冲脉同络,阴虚火炎,气冲为喘,络伤为血,乃元海根蒂失固。医者不知纳气归原,泛用归、 、术、草,症势加剧,寒热咳逆,血升气促,冲脉动诸脉皆动,总由肺肾失交,急急收纳,务令阳潜阴摄。阿胶(水化)、牡蛎(醋 )、龟板(酥炙)、龙骨( )、五味、山药、高丽参、茯神、枣仁、坎 (焙研)。数服嗽平血止,去坎 ,加青铅,冲气亦定。
倪 年近七旬,木火体质,秋嗽上气喘急,痰深而黄,甚则不得卧息,须防晕厥。治先平气定喘。蜜桑皮、苏子、杏仁、川贝母、茯神、栝蒌、百合。二服后,加白芍、麦冬。述旧服两仪膏痰多食减,今订胶方,减用熟地(砂仁末拌熬晒干,四两)、高丽参(一两)、茯苓(三两)、甜杏仁(炒研,五两)、莲子(八两)、枣仁(一两)、枇杷膏(四两)、燕窝(两半)、橘红(八钱)、贝母(一两)、山药(三两)、阿胶(一两),各味熬汁,阿胶收,开水化服。
某 肾不纳气则喘息上奔,脾不输精则痰气凝滞。今痰哮不利,呼吸颇促,病本在脾肾,而肺胃其标也。
由冬延春,脉候若断若续,忽神烦不寐,语谵舌灰,虚中夹温,治先清降。杏仁、栝蒌、象贝、茯神、潞参,菖蒲汁冲服。一剂嗽定得寐,舌苔稍退,进粳米粥,喘息乃粗,脉见虚促,急用纳气归原,冀根蒂渐固。高丽参、五味、牛膝炭。远志、茯神、杞子、莲子、牡蛎粉,六服。间用七味地黄丸而安。
卷之二
痰饮论治
痰饮皆津液所化,痰浊饮清,痰因于火,饮因于湿也。痰生于脾,湿胜则精微不运,从而凝结,或壅肺窍,或流经隧:饮聚于胃,寒留则水液不行,从而泛滥,或停心下,或渍肠间。此由脾胃水湿阴凝,必阳气健运,则浊阴下降,如烈日当空,则烟云消散,宜以理脾逐湿为治者也。若夫肾阳虚火不制水,水泛为痰,则饮逆上攻,故清而澈,治宜通阳泄湿,忌用腻品助阴;如四物六味等汤。肾阴虚,火必烁金,火结为痰,为痰火上升,故稠而浊,治宜滋阴清润,忌用温品助燥,如二陈六君子等汤。治法所必辨也。夫清澈为饮,稠浊为痰,饮惟停蓄肠胃,而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庞氏云:天下无逆流之水,因乎风也。人身无倒上之痰,因乎气也。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症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然又谓见痰休治痰者,以治必探本,恐专事消涤,重虚其胃气,反滋膨胀耳。丹溪云:胃气亦赖痰以养,攻涤则胃虚而痰愈剧。亦有但治其痰者,如风痰散之,防风丸加南星、生姜。风兼寒者,青州白丸子。寒痰温之,理中化痰丸。暑痰豁之,消暑丸。湿痰燥之,二术二陈汤、白术丸。燥痰润之,润肺饮加杏仁、白蜜。火痰清之,清气化痰丸。食痰消之,保和丸、栝蒌丸。
酒痰化之,瑞竹堂化痰丸。郁痰解之,三因七气汤加郁金、菖蒲、香附。气痰利之,咯不出,咽不下,如败絮,如梅核。七气汤、三仙丸。惊痰泄之,控涎丹加辰砂、蝎尾。老痰软之,如海石、海粉、芒硝、瓦楞子之类,或青礞石丸。顽痰吐之,三圣散、青绿丸,虚者参芦散加竹沥。在上者涌之,桔梗芦散,或稀涎散。在下者导之,导痰汤,甚者滚痰丸。在脾者黄,滑而易出,二陈汤加枳、术。在肺者白如米粒,涩而难出,利金汤去姜、枳,加玉竹,蜜水冲。在肝者青而多泡,川芎丸加星、枳,甚者千缗汤。在心者赤,结如胶粘,半黄丸。在肾者黑而多咸。桂苓丸加泽泻、车前。留胁下者,天阴隐痛。二陈汤加白芥子。滞经络者,筋骨牵痛。荆沥、竹沥、姜汁行之,或旋复花汤加桂枝。入四肢者,手足疲软。导痰汤加桂枝、姜黄、竹沥。隐皮里膜外者,肿而麻木。二陈汤加白芥子、姜汁、竹沥。或成块流走不定,导痰汤加姜汁、竹沥。或成核结聚项间。痰核丸、痰核酒。膈上停痰痞闷,小陷胸汤加茯苓、枳实、姜汁、竹沥。脘中伏痰臂痛,指、迷茯苓丸。
痰滞气逆嗽多,六安煎。寒涎沃胆不眠,温胆汤,多惊者,加蝎尾。痰挟死血攻注,控涎丹加韭汁、桃仁、木香、胡椒、鲮鲤甲。痰结窠囊呕吐,姜汁、竹沥、韭汁饮。中风痰迷心窍,属寒者,涤痰汤下牛黄丸;属热者,下二丹丸。癫痫痰闷抽掣,牛黄丸。此皆治其标也。如求其本,脾虚湿痰,宜健脾以运之。四君子汤、参术健脾丸。肺热火痰,宜清肺以润之。清肺饮、四阴煎。脾肺气虚不运生痰者,六君子汤加木香。肺胃气虚不化生痰者,六君子汤加桔梗。脾气滞者,异功散加砂仁。中气弱者,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