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109 页/共 115 页

卷之八 前阴诸疾论治   前阴症脉候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生疮。少阴脉弦者,白肠必挺核。(《脉经》)   卷之八 前阴诸疾论治   附方   〔泄热〕龙胆泻肝汤 见三卷诸气。   〔除蒸〕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泄湿〕大厘清饮 见四卷泄泻。   〔升补〕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凉血〕加味四物汤 见本卷调经。   〔补虚〕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调补〕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和血〕芎归汤 芎 归 芷 草 龙胆草 煎汤熏洗。   〔敷药〕海螵蛸散 海螵蛸 人中白 等分为末,先以百草汤煎洗,再以此药掺之,如干以麻油调,或加冰片敷之,治阴肿痒及下疳皆效。   〔和解〕加味小柴胡汤 见本卷产后。   〔滋阴〕加味归脾汤 见本卷胎前。   〔滋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降火〕滋肾丸 见一卷火。   〔散寒〕五加皮酒 五加皮 干姜 丹参 蛇床子 熟地 杜仲(各三两) 杞子(一两) 钟乳粉(四两)   以酒十五斤浸,温服。   〔燥痰〕二术二陈汤 见二卷痰饮。   〔补脾〕加味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扁豆(各一钱) 加姜、枣、煎。   〔温补〕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止脱〕固阴煎 见二卷脱。   〔摄阴〕秘元煎 见四卷三消。   〔暖肝〕一捏金 见七卷疝气。   〔补元〕大补元煎 见一卷中风。   〔清火〕保阴煎 见五卷痉。   〔通利〕来复丹 一名养正丹,见三卷呕吐。   卷之八 前阴诸疾论治   前阴脉案   夏氏 暑月孕后,小水赤涩,子户痒甚,日晡寒热。此由胞宫虚,感受湿热也。内用龙胆泻肝汤,加赤苓、灯心煎服。外用蛇床子、川椒、白矾、煎汤熏洗。再用杏仁、雄黄、朝脑研末,掺入户内愈。   姜氏 孕六月,湿袭子户,小水淋沥作痒,用茅术(生)、五加皮、苦参、当归、蛇床子、川椒,煎汤熏洗,内服导赤散加滑石,愈。   王氏 产后气虚阴脱,两尺空。用补中汤去柴胡,加菟丝子、杜仲、芡实,外用龙骨、牡蛎(俱研细)   托之。   孔氏 阴挺时流脓水,脉虚涩。内服补阴益气煎加白芍,外用川芎、当归、白芷、熟矾、银花、甘草,煎汤熏洗,拭干,用五倍子研末掺之。   唐氏 数年经闭,阴疮内溃,晡热食减,头眩口干,肢痛便燥,身面俱发丹毒红晕。据述为根据夫疳毒所染,内服加味四物汤,添金银花、甘草、嫩桑枝。外用忍冬藤、鱼腥草、甘草、苦参,煎汤熏洗,拭干,用海螵蛸、人中白、冰片,名螵蛸散掺之。数次热痛减,红晕消,改加味逍遥散去术,加生熟地黄、麦冬等服,又用青黛、黄柏(研面)、山栀、薄荷(俱研)、麻油调搽。   卷之八   诸疮论治   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疮者痈疽之总名,凡红肿 热称痈,痈发六腑,为阳;白陷硬痛称疽,疽生五脏,为阴。痈发速而疽起迟,疽根深而痈毒浅。总因气血凝结,经络阻滞而成。疖则痈毒之小焉者也。   古云:阴滞于阳则发痈,阳滞于阴则发疽。脉浮洪滑数为阳,沉小涩迟为阴。亦有似阳不甚 赤,似阴不甚木硬,漫肿微痛,此为半阴半阳症。凡寒热肿痛,如风邪内作,无头无根;时毒漫肿,无头有根;气血交搏,有头有根。血与气壅则成肿,血为毒胜则成脓;毒为寒凝则平陷,络为痰滞则结核。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陷下而坚者,发于筋骨;平漫色黯者,发于骨髓。宜分气血虚实,毒势浅深轻重为治。疮根大而牢者深,盘小而浮者浅;初起恶寒壮热,拘急烦躁者重。起居如常,饮食知味者轻;头如粟米,发如莲蓬者重;一头 赤,肿高知痛者轻。   凡肿疡主治,初起热甚 痛,宜清凉消散。真人活命饮,或金银花酒。若见表症,寒热往来,宜疏邪,荆防败毒散。无表里症, 肿有头,宜和解兼消,清热消风散去 、术。里实便秘,宜疏通,内疏黄连汤。   若表里不实,内热口渴,宜生津,竹叶石膏汤。患成未消,宜化毒从小便出,内消散。若毒瓦斯内攻,呕恶烦躁口干,宜护膜解毒,护心散、琥珀蜡矾丸。以指按患顶,陷而不高起,而不热者,脓未成也,作脓而痛,托里消毒散。按之半软半硬者,脓未熟也,透脓散。按之随指而起,顶已软而热甚者,脓已熟也,针以泄之。   无脓仍宜消散,醒消丸。有脓勿令久留,代刀散。敷肿疡热毒,用如意金黄散,贴用五龙膏。其散漫未作脓者,敷用真君妙贴散,或妙贴散,留顶以泄毒。溃疡主治,脓将成而根盘散漫者,气虚不能束血紧附也。内服托里养营汤,外敷铁桶膏。红活而润者,气血化毒外出也,外红里黑者,毒滞于内也,托里消毒散。紫黯不明者,气血未充不能化毒成脓也,托里散,或托里黄 汤。疮口久不敛者,气血两虚也,参 托里散,八珍汤。   口不敛,肌不生者,脾气虚也,四君子汤加白芍、木香。溃后反痛者,亦虚也,内补黄 汤,外敷乳香定痛散。   如气虚作痛,四君子汤加归 。血虚作痛,四物汤加参 。肾水虚作痛,六味地黄汤。已溃脉虚数 痛,营分热也,宜滋阴。四物汤,生熟地黄并用,加地骨皮、银花。已溃作渴便秘者,胃火炽也,宜滋液。竹叶石膏汤。溃后腐肉不化者,阳虚气陷也,宜温托。四君子汤加黄 、肉桂。凡毒发阴分,平漫木硬,不甚肿痛者,乃由痰气阴寒,非阳和通腠,不能解其冰凝;营血枯衰,非温畅滋阴,何由浓其脓汁。如阳和汤,以麻黄开腠,以白芥子理痰,以熟地、鹿胶和阴阳。以姜、桂解寒凝。盖毒以寒凝,温散则毒自化;脓由气血,温托而脓乃成。如人参养营汤、十全大补汤。若清凉之剂,止可施于红肿痈疖而已。   其有呕逆者,不可泥于毒瓦斯内攻,概用败毒等散。有寒凉药,伤胃致呕者,宜托里温中汤。倘误用攻毒,则内陷者不能外溃矣。其半阴半阳,似肿非肿,欲溃不溃,因元气失于补托,宜冲和汤,补而兼散可也。其脓熟不溃,以替针丸涂疮头,脓自出。若脓未流利,用针于纹中引之,以线药纫之。脓出仍肿痛,或为筋膜间隔,亦用针引,纫以线药。倘刀针割伤,疮口不合,用猪蹄汤洗敷,贴神异膏,服内托黄 丸,则疮口敛。溃后血自出,四物汤加山栀、丹皮。溃后真阴亏,虚火炎,发热作渴,急用加减八味丸,或五味子汤。溃后发热,烦躁不寐,血虚也,圣愈汤。自汗不止,气虚也,四君子汤加黄 、五味。发热烦扰,筋惕肉 ,气血虚也,八珍汤。大渴面赤,脉浮洪,阴虚发热也,当归补血汤。烦扰面赤,脉沉微,阴盛发躁也,四君姜附汤。其溃后便泻,有因胃伤寒凉不化者,六君子汤加神曲、干姜。有因脾气虚弱失运者,六君子汤送二神丸。有因脾胃两虚,食少无味,呕泻者,八仙糕。有因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送二神丸。有因脾肾虚寒者,参附汤送二神丸。凡一切溃烂诸疮,宜贴贝叶膏,掺腐尽生肌散。溃烂红肿热痛,掺生肌定痛散,或轻乳生肌散。盖腐去则新生,然必毒瓦斯已尽,方用生肌药。若太早,则患更腐溃。如果毒尽而脾气壮,则肌肉自生,以脾主肌肉也。   如欲腐脱肌生,宜贴绛珠膏。生肌通用,宜搽玉红膏,外以太乙膏盖之。梅疮、杖疮、 疮、下疳等症,去腐生新,宜贴莹珠膏。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宜月白珍珠散掺之。   卷之八 诸疮论治   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