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证治裁 - 第 112 页/共 115 页

〔怒伤〕柴胡清肝散 见二卷衄。   〔郁伤〕归脾汤 见二卷劳瘵。   〔脓清〕八珍汤 见一卷中风。   〔自汗〕保元汤 见一卷火。   〔妇 〕化气调经汤 广皮(二两) 香附 羌活 白芷(各一两) 牡蛎 花粉 角刺 甘草(各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酒和,日二服。   〔不敛〕益气养营汤 见本卷乳。   〔温补〕十全大补汤 见一卷中风。   〔去核〕必效散 硼砂(二钱半) 轻粉(一钱) 麝香(五分) 巴豆(去心膜,五粒) 斑蝥(去头足米炒黄四十个) 槟榔(一个) 研细,以鸡子清调药,仍入壳内,蒸熟晒干,研用五分,酒下。   〔热咳〕加味地黄丸 六味丸加柴胡、五味。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结核〕消核丸 橘红(盐水炒) 赤茯 熟大黄 连翘(各一两) 黄芩 山栀(各八钱) 半夏元参 牡蛎 花粉 桔梗 栝蒌(各七钱) 僵蚕(五钱) 蒸饼为丸。   〔外贴〕山药膏 生山药(一块) 蓖麻子(三个) 各去皮,研匀摊贴。   〔结核〕养营汤 见二卷劳瘵。   〔内消〕阳和犀角丸 桂心 麻黄 炭姜 犀角 乳 没 麝香 取黄米饭捣烂,入药末捣为丸,每服三钱。   〔软坚〕海带丸 海带 青皮 陈皮 贝母 等分,蜜丸,食后服,或加昆布。   〔搜风〕消风化痰丸 白附子 木通(各一钱) 南星 半夏 赤芍 翘 桔 天麻 僵蚕 天冬银花(各七分) 羌 防 芷 皂角(各五分) 全蝎 陈皮(各四分) 蜜丸。   〔通络〕旋复花汤 见二卷痰饮。   〔托里〕内托白蔹散 归 芍 翘(各一钱) 芩 芷 白蔹 栝蒌仁(各八分) 川芎 花粉乳香(各七分) 防风 桔梗 柴胡(各五分) 白蒺藜 甘草(各四分)   〔注痰〕竹沥达痰丸 大黄 黄芩(各八两) 沉香(五钱) 参 术 陈 苓 草 夏(各三两) 礞石(焰硝,一两) 以竹沥、姜汁和如稀糊,晒干研,仍以竹沥姜汁和丸服。   〔筋瘿〕玉壶散 海藻 海带 昆布(俱洗) 雷丸(各一两) 青盐 广皮(各五钱) 陈火酒为丸,含化。   〔筋瘿〕破结散 即海藻溃坚汤去松萝茶,加桑寄生三钱,蜜丸,葱白汤下三十丸,或酒下。   〔血瘿〕化瘿丹 海藻 海带 昆布 海蛤(俱洗焙) 泽泻 连翘(各五钱) 猪靥 羊靥(各十枚,即猪羊囊中之卵)   〔血瘿〕四物汤 地 芍 归 芎〔肉瘿〕人参化瘿丹 即化瘿丹加人参,蜜丸。   〔气瘿〕白头翁丸 白头翁(五钱) 昆布(一钱) 通草 海藻(各七分) 连翘 元参(各六分) 白蔹(五分)   桂心(三分) 蜜丸。酒下。   〔气瘿〕消瘿散 海马(酒炙) 海带 海藻 海红蛤( ) 海螵蛸 昆布 石燕(各一两) 为末,茶清下。   〔脓瘤〕海藻丸 海藻 川芎 当归 官桂 白芷 细辛 藿香 白蔹 昆布 枯矾(各一两)   海蛤 松萝茶(各七钱五分) 蜜丸。   〔石瘤〕神效开结散 沉香(二钱) 木香(三钱) 陈皮(四钱) 真珠( 四十九粒) 猪靥子(四十九粒)   共研末,每用二钱,酒调下。一说猪靥不是外肾,生于猪项下如枣大微扁色红。   〔石瘤〕一井散 雄黄 粉霜 砂(各三钱) 轻粉 乳 没(各一钱) 土黄(三钱) 麝香(少许)   研末,津调,涂瘤顶上,以湿纸盖。   〔止血〕桃花散 锻石十两炒红,入麻油半盏,以大黄一两煎汁半盏,和匀,慢火熬如桃花色,瓷器收贮。   〔定痛〕止血药 陈京墨( ) 百草霜 等分, 血处。   〔点瘤〕五灰膏 枣柴 桑柴 荆芥 荞麦桔 桐子壳(俱烧炭。各五两) 沸汤将灰淋汁,入斑蝥四十个,甲片五片煎,入碗盛,用时加锻石一两,乳香、冰片各少许,调成膏敷。   〔马刀〕立应散 归 芍 芎 翘 草 滑石(各五钱) 黄芩(三钱) 斑蝥(糯米炒) 川乌尖(各七个)   土蜂房 白丑(各二钱半) 每末一钱,木通煎汤下。   〔利水〕益元散 见一卷温症。   〔疏风〕薄荷丹 首乌 薄荷 皂角 连翘 三棱 荆芥 蔓荆(各一两) 研末,淡豆豉二两五钱热醋浸,和捣为丸。每开水下三十丸。   〔散毒〕消肿丹 连翘(二钱) 黄芩 柴胡(各钱二分) 花粉 黄 (各一钱) 归尾 甘草(各七分)   牛蒡 黄连(各五分) 红花(二分)   〔散补〕补中胜毒饼 生地 熟地(各二钱三分) 归 芍(各二钱) 翘(各一钱) 升 柴 防 草(各五分) 陈皮(三分) 研细,汤泡蒸饼,晒干研末。每服三钱,白汤下。   〔内消〕托里散 栝蒌子(一个) 忍冬藤 乳香(各一两) 苏木(五钱) 没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用酒三碗,煎二碗服。   〔内托〕神效托里散 忍冬藤叶 黄 (盐水炒) 当归(各五钱) 甘草(二钱) 酒煎服,渣敷患处。   卷之八   梅疮结毒论治   杨梅疮,由明正德间起于岭表,故名广疮时疮,一名棉花疮。先起红晕,后发斑点,名杨梅斑。色红作痒成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名杨梅圈。顶开天窗,下疳腐烂,窠粒破损,肉反外突,名翻花杨梅。形如赤豆嵌肉,坚硬如铁,名杨梅痘。其症多属厥阴阳明,而兼及他经,以相火寄于肝,肌肉属于胃也。毒有气化,有精化。气化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气化者,近生梅疮之人,闻其气,食其余,登厕感其毒,由脾肺受之,故先从上部见,皮肤痒,筋骨疼,其形小而干。精化者,由交媾不洁,火毒里袭,故先从下部见,筋骨疼,溺淋涩,疮形大而坚。气化者,毒在表,未经入里,一有萌动,急服透骨搜风散。元气实者,杨梅一剂散汗之。   精化者,毒入里,深伏骨髓,宜服九龙丹,通利小便。以泻髓中之毒,重者二服,利下毒物,以土深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