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71 页/共 100 页
见前肝火胀。
六味丸合大补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黄柏四两。
[卷三:痿症论] 内伤痿症
【肝热痿软之症】汁溢口苦,两胁攻刺作痛,筋膜干急,筋缩而挛,此《内经》肝热痿【肝热痿软之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木燥火生,则筋膜干急,而肝热痿弱之症作矣。
【肝热痿软之脉】左关沉涩,肝胆郁结。或见沉数,肝胆里热。左寸洪数,木火通明。
【肝热痿软之治】两胁刺痛,清肝顺气饮。筋膜干急,补阴丸。筋急挛蜷,舒筋活络丹。肝肾水虚火旺,家秘肝肾丸。
清肝顺气饮
柴胡黄芩山栀苏梗青皮木通枳壳甘草
补阴丸
黄柏知母熟地败龟板白芍药陈皮牛膝虎骨当归上为末,羊肉为丸。
舒筋活络丹
熟地黄白芍药当归川芎秦艽木瓜米仁黄柏等分为丸。
家秘肝肾丸
天门冬(六两)生地黄(六两)当归身(二两)白芍药(二两)知母(二两)黄柏(二上以天冬、生地二味,煎三四次,收为膏,以归、芍、知、柏四味为细末,打为丸。
[卷三:痿症论] 内伤痿症
【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
【脾热痿软之因】或因水饮不谨,水积热生,或因膏粱积热,湿热伤脾,脾主肌肉,故常不仁,脾主四肢,故常痿软。
【脾热痿软之脉】六脉濡滞,湿气所伤,若见洪数,乃是湿热。右关主脾,脉弦乃病。
【脾热痿软之治】水湿生热者,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膏粱积热者,川连枳壳汤,
栀连平胃散
栀连二陈汤
上二方见脾热肿门。
川连枳壳汤
泻黄散
上二方见脾实腹胀。
[卷三:痿症论] 内伤痿症
【肾热痿软之症】腰骨不举,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任地,骨痿不能起于床,此《内经》肾热痿弱之症也。
【肾热痿软之因】思想无穷,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又有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阳气内伐,水不胜火,水亏于下,则肾热而骨痿。
【肾热痿软之脉】尺脉大而虚,肾气不足。尺脉搏而急,肾经火发。尺脉细而疾,肾水【肾热痿软之治】尺脉大而虚,人参固本丸。尺脉搏而急,知柏天地煎。尺脉细而疾,
人参固本丸
见前精虚三消门。
知柏天地煎
见前肺热痿软。
坎离既济丸
熟地(四两)当归(三两)白芍药(三两)牡丹皮(三两)知母(二两)天门冬(四两)黄柏(二两)麦门冬(四两)上为细末,玄武胶、鹿角胶等分为丸。
[卷三:痿症论] 附筋挛
秦子曰:痿与挛,症形各别,症因相同,症形各别,故不得不另立一门。症因相同,故法大同而略异。然二症宜合而互发者也,今立外感二条,内伤二条。
[卷三:痿症论] 外感筋挛
【外感筋挛之症】素无筋骨挛缩之候,一旦恶寒身痛,手足拘挛,不能转侧,此外感寒湿筋挛之症也。若发热自汗,口燥唇干,二便赤涩,此外感湿热筋挛之症也。
【外感筋挛之因】《内经》云:因寒则筋急。又云:寒则筋挛,此外感寒湿之邪,而令人筋脉挛倦者也。又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则热伤阳明之血,而大筋软短,此外感湿热而筋脉挛拳者也。
【外感筋挛之脉】左脉浮紧,寒湿伤血。右脉浮紧,寒湿伤气。左脉洪数,湿热伤血。
【外感筋挛之治】左脉浮紧,寒湿伤于太阳者,羌活胜湿汤。伤于少阳者,柴胡防风汤右脉浮紧,寒湿伤于阳明者,干葛防风汤、苍术防风汤。若左脉洪数,湿热伤于太阳者,羌活冲和汤、四味舒筋汤,合独活二妙丸。湿热伤于少阳者,小柴胡汤、圣惠方、秦艽汤。右脉洪数,湿热伤于阳明者,二妙丸、神术汤。
羌活胜湿汤
羌活苍术防风白术泽泻白茯苓广皮甘草
柴胡防风汤
柴胡防风羌活甘草荆芥川芎干葛广皮
干葛防风汤
干葛防风荆芥羌活川芎枳壳甘草
苍术防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