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因脉治 - 第 38 页/共 100 页
大枣汤
见前悬饮。
大青龙汤
治溢饮身体疼重,肢节烦疼,当发汗者。
麻黄桂枝甘草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
麻黄甘草桂枝白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
[卷二:饮症论] 支饮
【支饮之症】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即《金匮》支饮症也。
【支饮之因】饮邪偏注,停留曲折之间,盖肺与大肠之脉,下膈络肠,今饮积于中,外不得达,喘促而不得卧矣。形如肿者,水饮之外现也。
【支饮之脉】脉多沉紧,脉弦为水,脉弱可治,数实者死。其脉虚者,必苦眩晕。
【支饮之治】《金匮》曰:膈间支饮,其人必喘,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十数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以前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主之。以胃有痰饮之积热,石膏止清无形气分之热,不能去有形痰饮之实热,故易芒硝。又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又云:支饮胸满者,浓朴大黄汤主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又云: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十枣汤主之。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外另有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此二条,非指定支饮而立说,大约统言水饮家之条目。
木防己汤
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上四味,煮取一升,温服,愈后复发,去石膏,加芒硝。
泽泻汤
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泽泻白术上二味,水二升,煮取一升,温服。
浓朴大黄汤
治支饮胸满者。
浓朴大黄枳实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
葶苈大枣汤
葶苈子大枣肉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子。
半夏汤
半夏生姜上二味,以水七升,煮一升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生姜白茯苓上三味,煮一升服。
十枣汤
见前悬饮门。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蜜丸如梧子大,日三服。
五苓散
泽泻猪苓白茯苓白术肉桂上五味为末,暖水调服。
[卷二:饮症论] 留饮
【留饮之症】《金匮》云:心下有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又云: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则辄已。又云,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必有留饮。
【留饮之因】始因水饮停积,结成痰饮,日久不化,即曰留饮。夫留者,聚而不散之谓也。饮留于背,妨督脉上升之阳,而为背寒,少阳肝胆之脉,由缺盆过季胁,饮留于胁,阻绝肝胆生升之气,故胁下痛引缺盆,留饮胸中,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留饮之脉】脉多沉者,胸有留饮;双弦者寒,偏弦者饮。
【留饮之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
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芍药炙甘草
[卷二:饮症论] 伏饮
【伏饮之症】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泪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名【伏饮之因】水饮不散,伏于胸中,阻其肺气,则痰满喘咳;阻其中气,则吐发;伏太阳表邪外束,则寒热背痛;伏于上焦,阻绝清升之气,则目泪自出;饮伏胃家,胃阳凝塞,不能四布,振振剧。夫曰吐发,则寒热背痛,可见不发即不吐,不吐即不发矣。以其有饮内伏,故外邪触之即发也。
【伏饮之脉】左脉浮紧,寒邪束饮;寸脉沉弦,上焦阻绝;关脉沉弦,中脘凝塞;沉脉主伏,弦脉主饮,沉弦之脉,伏饮之诊。
【伏饮之治】有寒热则病在表,腰背痛则病在太阳,此内有伏饮,外表有邪,当从表里并治,吐发等表症,故从表散也。
小青龙汤
见前溢饮门。
木防己汤
见前支饮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