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47 页/共 50 页

头痛有因于风者,肌表不固,太阳受风,巅顶作痛,鼻窍微塞,时流清涕,香芷汤主之。   香芷汤   (自制)   香附(二钱) 白芷(六分)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八分) 防风(一钱)   桑叶(一钱) 菊花(二钱) 蝉衣(一钱) 蔓荆子(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黑芝麻(三钱)   本方以白芷、防风、桔梗升清阳而去风邪,因桔梗力小而加香附。以蝉衣、蔓荆、桑、菊清利头目,而以芎、归、黑芝麻养血。芎本血分中风药,治风寒头痛,是其特长。而桑、麻合作,本是养脑之古方,乃用风药而不忘养血之原则。祖怡注。   有因于火者,肝阳上升,头痛如劈,筋脉掣起,痛连目珠。当壮水柔肝,以熄风火,不可过用风药。盖风能助火,风药多则火势更烈也。羚羊角汤主之。   羚养角汤   (自制)   羚羊角(二两) 龟版(八钱) 生地(六钱) 白芍(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薄荷(一钱) 菊花(二钱) 夏枯草(一钱五分) 蝉衣(一钱)   红枣(十枚) 生石决(八钱打碎)   本方以羚羊、龟版、石决清肝火而潜风阳;以地、芍、丹皮、夏枯草养血凉血;加柴胡、薄荷蝉衣、菊花,发抑遏之火;红枣则恐其血寒而凝,以反佐地、芍、丹皮也。大队清凉之中,加一味红枣温药,制方巧不可言。祖怡注。   有血虚头痛者,自觉头脑俱空,目 而眩,养血胜风汤主之。   养血胜风汤   (自制)   生地(六钱)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枸杞(三钱)   五味(五分) 枣仁(一钱五分) 柏仁(二钱) 杭菊(二钱) 桑叶(一钱)   红枣(十枚) 黑芝麻(三钱)   本方以芎、归、地、芍四物为君,辅以枸、菊、桑、麻、枣仁、柏仁大队养血。再用五味、红枣者,所以佐芎、归而收耗散之气血也。理法双清,是名大家之特色。 以上三方,第一方风药多,第二方清药多,第三方养血药多,而桑、菊二味,兼有去风熄风之长。三方鼎立,确不可移。祖怡注。   卷四 诸痛   眼痛   眼目之疾,本有专科,致病多端,非可枚举。兹因痛病,姑拈虚实两条,以发其凡。   目睛红肿,眵泪多而目中如有沙子者,风火盛也。黄连清火汤主之。   黄连清火汤   (自制)   黄连(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归尾(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 丹皮(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荆芥(一钱) 防风(一钱) 桑叶(一钱) 蝉衣(一钱)   前胡(一钱) 菊花(二钱) 竹叶(十张) 灯芯(三尺) 芝麻(三钱)   本方以黄连、元参对荆、防,以芝麻、归尾、赤芍、丹皮对蝉衣、前胡、桑、菊,以贝母、竹叶、灯芯清心火。头痛之火专属肝,眼痛之火,心肝俱有,黄连、归尾、赤芍、丹皮,俱是心肝同治之药。祖怡注。   目睛不肿,微红羞明,眼珠作痛,此为阴虚夹火,滋阴降火汤主之。   滋阴降火汤   (自制)   生地(六钱) 女贞(二钱) 山药(三钱) 丹皮(二钱) 茯苓(二钱)   料豆(三钱)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谷精珠(一钱五分) 蝉衣(一钱) 生石决(六钱打碎)   本方以生地、女贞、料豆、沙参、麦冬滋阴。以茯苓、山药合生地、丹皮,得六味三分之二,滋肾即所以降火。   以石决、丹皮、谷精、蝉衣清肝明目,作眼痛之引经。杏、贝所以宣肺。眼与五脏皆有关系,而肝肾是其重心。祖怡注。   卷四 诸痛   齿痛   齿痛实症,阳明风火上升也,葛根白虎汤主之。   葛根白虎汤   (自制)   葛根(二钱) 石膏(五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 防风(一钱) 桔梗(一钱) 淡竹叶(二十张) 白茅根(五钱)   本方兼采白虎、竹叶石膏意,而加葛根、防风,使在腑之火由经而外达。石斛、花粉所以生津清热,薄荷、连翘、桔梗所以散郁火,茅根、竹叶清心即所以清胃也。祖怡注。   齿痛虚症,肾亏而夹有胃火也。齿为后天所生之骨,亦属于肾。况肾为胃关,水不制火,故浮阳作痛也。清热胃关煎主之。   清热胃关煎   (自制)   生地(六钱) 龟版(八钱) 花粉(三钱) 石斛(三钱) 薄荷(一钱)   葛根(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蔗(三两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