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49 页/共 50 页
本方治肝虚法也。四物用归、芎、酒芍,加蛤粉炒阿胶;不用熟地,嫌其滞也。枸杞、枣仁、五味,虚肝在所必用。而以茯苓、广皮、木香、姜、枣,调营卫而和气血,补而不滞,润而不腻,通而不破,温和而不燥、不苦寒。虚肝为病,脾胃必更弱于实肝。近代趋势,虚肝患者之多,几欲超实肝而过之。祖怡治一妇人,心痛彻背,痛至那里,肌肉胀至那里,肤外亦痛,夜不成寐。曾用麻醉剂止痛安神,不见寸效。用先生此方,一服而病减大半,夜即能寐。方信先生所云,营血大亏,虚气无归,横逆胀痛,完全从临床经验得来,的是虚肝为病最合理之治法。嗣后凡遇类似此症者,悉以此方变通用之,莫不应手而愈。先生对于各种虚症,制方独出心裁,真醇乎其醇矣。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脾湿胀痛
脾本湿土,寒邪乘之,寒与湿凝,是为重阴。脘下至当脐胀满作痛,悦脾汤主之。
悦脾汤
(自制)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茯苓(二钱) 附子(八分) 砂仁(一钱)
木香(五分) 乌药(一钱) 青皮(一钱) 神曲(三钱炒) 苡仁(四钱)
姜(三片)
本方与胀门姜术二仁汤,同用白术、茯苓、木香、砂仁。姜为主药,不用炮而用生。去当归、半夏、浓朴、广皮、生熟谷芽,加附子、茅术、神曲、青皮、乌药,其温燥之力,当在姜术二仁汤之上。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肾气厥痛
肾为水脏,寒邪相犯,水寒成冰,少腹厥痛,开阳汤主之。
开阳汤
(自制)
附子(八分) 故纸(一钱五分) 益智(一钱) 当归(二钱) 杜仲(二钱)
乌药(二钱) 木香(五分) 广皮(一钱) 青皮(一钱) 茯苓(二钱) 姜(三片)
本方与胀门温泉汤,同用姜、附、故纸、当归、杜仲、乌药、木香、青皮、陈皮,而去小茴、核桃肉、牛膝,加益智、茯苓。彼治腰髀痛,此则以益智助附子、故纸补命火,以茯苓助姜、附去水气也。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胃虚作痛
胃为谷海,其实而痛者,当消当攻,于结胸症内已详言之。其胃气虚弱,脘中作痛者,养胃汤主之。
养胃汤
(自制)
白芍(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甘草(四分) 山药(三钱)
黄(二钱) 党参(四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广皮(一钱) 大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以香砂六君去半夏,加黄 、山药、白芍。黄 益脾肺之气,山药补脾阴,白芍补脾血,只得一味酸寒,全方化为中和。脾胃为夫妻,养胃必当顾脾,是历代治胃虚之典型。祖怡注。
卷四 诸痛
胃寒作痛
胃气虚寒,不能纳谷,呕吐作痛,桂朴汤主之。
桂朴汤
(自制)
肉桂(四分) 浓朴(一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丁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酒炒) 广皮(一钱) 郁金(二钱)
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取胀门温中平胃散以白术易茅术,以肉桂易炮姜,以丁香易生姜,同样用浓朴、广皮、砂仁,而去神曲、枳壳、青皮、香橼、谷芽,加当归、红枣、白芍、茯苓。彼是消药多,此则温药多,而兼顾血分。祖怡注。
桂丁定痛散
肉桂(五分) 丁香(一钱) 澄茄(一钱五分) 磁石(三钱)
研令极细,分作十二服。又食人乳加烧红枣乘热 之。乡村农民,夏秋两季,劳动口渴,多饮冷水,心腹作痛,诸药不效。此方温之以桂、丁、澄茄,恋之以磁石,使药力不至一过就了,不论男妇老幼可服。(曾孙子婿)徐相任添加并帮助。
卷四 诸痛
胃中虫痛
胃气反逆,长虫不安,其作痛也,陡然而来,截然而止,返蛰汤主之。
返蛰汤
(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广皮(一钱)
鹤虱(一钱五分) 雷丸(一钱) 乌药(一钱) 砂仁(一钱) 浓朴(一钱) 开口花椒(二十四粒)
本方以归、术补脾,苓、苡去湿以顾正,以花椒、雷丸、鹤虱杀虫,以浓朴、乌药、砂仁运中枢,乃攻补兼施之正法也。祖怡注。
卷四
三冲
新产之后,以去瘀为第一,无病则服生化汤,有病则于治病药中加生化汤。恶露上冲,见证有三:一曰冲胃,胸脘痞悬,时时作哕,去恶平胃散主之。一曰冲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去恶清肺汤主之。一曰冲心,头眩神昏,不能语言而毙矣;姑于万分危险之中,勉立一法,以尽人事,去恶清心汤主之。
去恶平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