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医醇剩义 - 第 28 页/共 50 页
治肝胃火盛,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及阳毒发斑。
生地(一两五钱) 犀角(一钱) 赤芍(一两) 丹皮(二钱) 每服五钱。
桑皮等汁十味煎
治咳嗽经久,将成肺痿,乍寒乍热,唾涕稠粘,喘息气上,唇干吐血。
桑皮汁(一升) 地骨皮汁(三升) 麦冬汁(二升) 生地汁(五升) 生葛汁(三升)
淡竹沥(三升) 生姜汁(一升) 白蜜(一升) 枣膏(一升) 牛酥(三合)
共熬成膏,每服五钱。
二陈汤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
半夏(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水煎服。
清肺饮
治痰湿久留,咳嗽气逆。
杏仁(二钱) 贝母(二钱) 茯苓(二钱)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橘红(一钱) 五味子(五分) 姜(三片)
金沸草散
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痰多。
金沸草(一钱绢包) 前胡(一钱) 细辛(三分) 荆芥(一钱) 茯苓(二钱)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百花膏
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
川百合 款冬花(等分) 蜜丸如弹子大,噙化。
卷三
痰饮
痰饮者,先生痰而后停饮,积水为病也。人非水谷不能生活,然水气太盛,不能流行,则病亦丛生。论者谓人身所贵者水也。天一生水,乃至充周流灌,无处不到。一有瘀蓄,即如江河回曲之处,秽积聚,水道日隘,横流旁溢,必顺其性,因其势而利导之,庶得免乎泛滥,此说是矣。然谓为天一之水,充周流灌,以至于瘀蓄,则窃以为不然。夫天一之水,精也、血也、津液也,此人身之圣水,惟患其少,不患其多,安有变为痰饮之理。且停饮之人,往往呕吐,所吐之水,或清或黄,或酸或腐,动辄盈盆,天一之水,顾若此之贱且多乎!盖水谷入胃,除散精之外,其势下趋,由小肠而膀胱,乃气化而出,无所为饮也。惟脾有积湿,胃有蕴热,湿与热交蒸,脾胃中先有顽痰,胶粘不解,然后入胃之水遇痰而停,不能疾趋于下,日积月累,饮乃由是而成。又况嗜茶太过者,湿伤脾;嗜酒太过者,热伤胃;过嗜生冷者,寒伤脾胃;各各不同。而于是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留饮、伏饮,遂由浅入深,而酿成痼疾矣。其见症与治法,均列于后。
卷三 痰饮
痰饮
痰饮者,水从胃出,下走肠间,辘辘有声,胸中微痞,头目作眩,桂术二陈汤主之。
桂术二陈汤
(自制)
桂枝(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枳实(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牛膝(一钱五分) 车前(二钱) 姜(三片)
此方以苓桂术甘、二陈去甘草,以桂枝开太阳,以白术健脾土,治痰饮之本也。去甘草者,欲其速,不欲其缓,欲其通、不欲其满也。姜所以佐桂,枳所以佐橘。车前、泽泻、牛膝所以导水气下行,不嫌其凉者,有姜、桂在焉。祖怡注。
卷三 痰饮
悬饮
悬饮者,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胁乃肝胆之位,水气在胁,则肝气拂逆,而肺金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咳而引痛也。椒目栝蒌汤主之。
椒目栝蒌汤
(自制)
椒目(五十粒) 栝蒌头(五钱切) 桑皮(二钱) 葶苈子(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苏子(一钱五分) 蒺藜(三钱) 姜(三片)
此方仍是二陈去甘草,以椒目通水道,栝蒌通谷道,葶苈、苏子、桑皮以泻肺,疾藜以疏肝。
水饮下行,而肺肝和矣。祖怡注。
卷三 痰饮
溢饮
溢饮者,水气旁流于四肢也。脾受水邪,溢入四末,故肢节作肿,身重无力,桂苓神术汤主之。
桂苓神术汤
(自制)
桂枝(八分)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 茅术(一钱) 苡仁(八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砂仁(一钱) 姜(三片)
此方合苓桂术甘、二陈、平胃,去甘草加苡仁、砂仁,纯用温运胃脾,而水饮自化。祖怡注。
卷三 痰饮
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