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501 页/共 603 页

【气味】甘,平,无毒。   诜曰:有毒。味虽美而发诸药毒,动人忌之。勿与干笋同食,发瘫痪风。小儿食之,成咳嗽及症瘕。作 虽珍,亦不益人。   【主治】补虚益气,令人肥健(藏器)。煮汁饮,治血淋(孟诜)。   鼻肉   作脯名鹿头,亦名鹿肉,言美也。   【主治】补虚下气(藏器)。   子   (状如小豆)【主治】食之肥美,杀腹内小虫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牛鱼   (《拾遗》)【集解】藏器曰:生东海。其头似牛。   时珍曰:按:《一统志》云:牛鱼出女直混同江。大者长丈余,重三百斤。无鳞骨,其肉脂相间,食之味长。又《异物志》云:南海有牛鱼,一名引鱼,重三、四百斤,状如鳢,无鳞骨,背有斑纹,腹下青色。知海潮,肉味颇长。观二说,则此亦 属也。 、引声亦相近。   肉   无毒。   【主治】六畜疫疾。作干脯为末,以水和灌鼻,即出黄涕。亦可置病牛处,令气相熏(藏器)。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鱼   (音桅。《拾遗》)【释名】 鱼(音回)、 鱼(化、获二音)、时珍曰:北人呼 ,南人呼 ,并【集解】时珍曰:亦在颔下,骨不柔脆,【正误】藏器曰:曝干瓶盛。临食以布裹水浸用,与初 无异。   时珍曰:藏器所说,出《杜宝拾遗录》。其说云:隋大业六年,吴郡献海五、六月取大 四、五固。用时以布裹水浸,少顷去水,则皎白如新也。珍按:此乃海腥。若江河 鱼,则无鳞极腥矣。陈氏盖因 、 二字相类,不加考究,遂致谬误耳。今正之。   肉   【气味】甘,平,无毒。   颂曰:能动痼疾。不可合野猪、野鸡肉食,令人生癞。   【主治】开胃,下膀胱水(藏器)。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鱼   (音夷。《别录》上品)【释名】 鱼时珍曰:鱼额平夷低偃,其涎粘滑。 ,夷也。   北人曰 ,南人曰 。   【集解】弘景曰: ,即 也。又有 ,似 而大。   四足。   保升曰:口腹俱大者,名 ;背青口小者,名 ;口小背黄腹白者,名时珍曰:二说俱欠详核。 乃无鳞之鱼,大首偃额,大口大腹须。生流水者,色青白。生止水者,色青黄。大者亦至三四十斤,俱是大口大腹,并无口小者。 即今之先割翅下悬之,则涎自流尽,不粘滑也。   肉   【气味】甘,温,无毒。   诜曰:无鳞,有毒,勿多食。   颂曰:寒而有毒,非佳品也。赤目、赤须、无腮者,并杀人。不可合牛肝食,令人患风多噎。不可合野猪肉食,令人吐泻。   弘景曰:不可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缩。   时珍曰:反荆芥。   【主治】百病(《别录》)。作 ,补人(弘景)。疗水肿,利小便活切尾尖,朝吻贴之即正。又五痔下血肛痛,同葱煮食之(时珍)。   【附方】身面白驳: 鱼(半斤)一头,去肠,以粳饭、盐、椒如常作 ,以荷叶作三包系之。   更以荷叶重包,令臭烂。先以布拭赤,乃炙 包,乘热熨,令汗出。以绵衣包之,勿令见风,以瘥为度。(《总录   涎   【主治】三消渴疾,和黄连末为丸,乌梅汤每服五七丸,日三服,效   目   【主治】刺伤中水作痛,烧灰涂之(思邈)。   肝   【主治】骨鲠(时珍)。   【附方】新一。   骨鲠在喉:栗子肉上皮半两(研末),乳香、 鱼肝各一分,同捣,丸梧子大。以绵裹一丸,水润,外留绵线吞下,钓出。(《总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鱼   (音啼。《纲目》)【校正】时珍曰:旧注见 鱼,今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