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506 页/共 603 页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海马
(《拾遗》)【释名】水马。
弘景曰:是鱼虾类也。状如马形,故名。
【集解】藏器曰:海马出南海。形如马,长五六寸,虾类也。《南如守宫,其色黄褐。妇人难产割裂而出者,手持此虫,即如羊之易产也。
宗 曰:其首如马,其身如虾,其背伛偻,有竹节纹,长二、三寸。
颂曰:《异鱼图》云:渔人布网罟,此鱼多挂网上,收取曝干,以雌雄为对。
时珍曰:按:《圣济总录》云:海马,雌者黄色,雄者青色。又徐表《南方异物志》云:海中有鱼,状如马头,其喙垂下,或黄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曝干即此也。又《抱朴子》云;水马合赤斑蜘蛛,同冯夷水考矣。
【气味】甘,温、平,无毒。
【主治】妇人难产,带之于身,甚验。临时烧末饮服,并手握之,即易产难产及血气痛(苏颂)。暖水脏,壮阳【发明】时珍曰:海马雌雄成对,其性温暖,有交感之义,故难产及之,如蛤蚧、郎君子之功也。虾亦壮阳,性应同之。
【附方】新二。
海马汤:治远年虚实积聚症块。用海马雌雄各一枚,木香一两,大黄(炒)、白牵牛(炒)各二两,巴豆四十九粒,青皮二两(童子小便浸软,包巴豆扎定,入小便内再浸七日,取出麸炒黄色,去豆不用),取皮同众药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三五沸,临卧温服。(《圣济录》)海马拔毒散:治疔疮发背恶疮有奇效。用海马(炙黄)一对,穿山甲(黄土炒)、朱砂、水银各一钱,雄黄三钱,龙脑、麝香各少许为末,入水银研不见星。每以少许点之,一日一点,毒自出也。(《秘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鲍鱼
(《别录》上品)【释名】 鱼(《礼记》。音考)、萧时珍曰;鲍,即今之干鱼之萧折,皆以萧蒿承曰法鱼,曰今俗通呼曰干鱼。旧注混淆不明,令并削正于下。
【集解】《别录》曰:鲍鱼辛臭,勿令中咸。
弘景曰:俗人以盐 成,名 鱼,药者,正何种鱼也?方家亦少用之。
恭曰:李当之言:以绳穿贯而胸中湿者良。盖以鱼去肠绳穿,淡曝鱼肥则中湿而弥臭似尸气,无盐故也。若,臭亦与鲍不同,湿亦非独胸中,以有盐故也。二者,杂鱼皆可为之。
颂曰:今汉、沔所最臭,秦始皇车中乱臭者是此。然无的据。
时珍曰:《别录》既云勿令中咸,即是淡鱼无疑矣。诸注反自多事。
按:《周礼注》云:鲍鱼,以鱼置 室中用糗干之而成。 室,土室也。张云:汉阳、武昌多鱼,土人剖之,不用盐,曝干作淡鱼,载至江西卖之。饶、信人饮食祭享,无此则非盛礼。虽臭腐可恶,而更以为奇。据此则鲍即淡鱼,益可证矣。但古今治法不同耳。
又苏氏所谓海中一种鲍鱼,岂顾野王所载海中 鱼似鲍者耶?不然,即今之白鲞也。鲞亦干鱼之总称也。又今淮人以鲫作淡法鱼颇佳。入药亦当以石首鲫鱼者为胜。若汉、沔所造者,鱼性不一,恐非所宜。其咸鱼近时亦有用者,因附之。
【正误】保升曰: 鱼口小背黄者,名鲍鱼。
时珍曰:按 鱼注所引,是 鱼,非鲍鱼也,盖 、鲍字误耳。
肉
【气味】辛,臭,温,无毒。
时珍曰:李九华云:妊妇食之,令子多疾。
【主治】坠堕 (与腿同)。
蹶(厥) 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别录》)。煮汁,治女子血枯病伤【附方】旧一。
妊娠感寒腹痛:干鱼一枚烧灰,酒服方寸匕,取汗瘥。(《子母秘录》)
头
【主治】煮汁,治眯目。烧灰,疗疔肿瘟气(时珍)。
【附方】新三。
杂物眯目:鲍鱼头二枚,地肤子半合,水煮烂。取汁注目中,即出。(《圣惠》)鱼脐疔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可针刺之,若不大痛,即杀人也。用腊月鱼头灰、发灰等分,以鸡溏屎和,涂之。(预辟瘟疫:鲍鱼头烧灰方寸匕,合小豆七枚末,米饮服之,令瘟疫气不相染也。(《肘后方》)
鱼
【气味】咸,温,无毒。
【主治】小儿头疮出脓水。以麻油煎熟,取油频涂(时珍)。
穿鲍绳
【主治】眯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苏恭)。
鳞部第四十四卷
鳞之四
(《拾遗》)【释名】鳔(匹少切)。作胶名鳔胶。
藏器曰: (音逐题),乃鱼白也。
时珍曰: 音逐夷。其音题者, 鱼也。按:贾上,见渔人造鱼肠于坑中,取而食之。遂命此名,言因逐夷而得是矣。沈括《笔谈》云:一食者是也。故宋齐丘《化书》云:。可治为胶,亦名 胶。诸鳔皆可为胶,而海渔多粘物甚固。此乃工匠日用之物,而记籍多略之。
鳔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竹木入肉,经久不出者。取白敷疮上四边,肉烂即出(藏器)。止折伤血出不止(时珍)。
【附方】新一。
折伤出血但不透膜者:以海味中咸白鳔,大片色白有红丝者,成片铺在伤处,以帛缚之,即止。(《普济方》)
鳔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