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79 页/共 603 页

射工毒疮:大蜈蚣一枚,炙研,和酢敷之。(《千金方》)。   天蛇头疮:生手指头上。用蜈蚣一条,烧烟熏一、二次即愈。或为末,猪(《奇效》)丹毒瘤肿:用蜈蚣一条干者,白矾一皂子大,雷丸一个,百部二钱,研末,醋调敷之。   (《本草衍义》)瘰 溃疮:荼、蜈蚣二味,炙至香熟,等分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枕中方》)耳出脓:蜈蚣末,吹之。(鲍氏)小儿秃疮:大蜈蚣一条,盐一分,入油内浸七日。取油搽之,极效。(《海上方》)便毒初起:黄脚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痔疮疼痛:《直指》:用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唾调敷之。孙氏《集效》:用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点上油,即时痛止,大效。   腹大如箕:用蜈蚣三、五条,酒炙研末。每服一钱,以鸡子二个,打开入末在内,纸糊,沸汤煮熟食之。日一服,连进三服,瘳。(《活人心统》)脚肚转筋:蜈蚣,烧,猪脂和敷。(《肘后》)女人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马陆   (《本经》下品)【释名】百足(《本经》)、百节(《衍义》)、千足(《炮炙论》)、马 (音弦)、马 (音拳)蛩。   弘景曰:此虫足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庄子“【集解】《别录》曰:马陆生玄菟川谷。   弘景曰:李当之云:此虫长五、六寸,状如大蛩,夏月登树鸣,冬则入蛰,今人呼为飞虫。今有一种细黄虫,状如蜈蚣而甚长,俗名土市人亦无取者,未详何者的是?恭曰:此虫大如细笔管,长三、四寸,斑色,一如蚰蜒。襄阳人名为马亦名刀环虫,以其死侧卧,状如刀环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曰:千足虫头上有白肉,面并嘴尖。把着,腥臭气入人顶,能致死也。   宗 曰:百节,身如槎,节节有细蹙文起,紫黑色,光润,百足。死则侧卧如环,长二、三寸,大者如小指。古墙壁中甚多,入药至鲜。   时珍曰:马 处处有之。形大如蚯蚓,紫黑色,其足比比至百,而皮极硬,节节有横纹如金线,首尾一般大。触之即侧卧局缩如环,不必死也。能毒鸡犬。陶氏所谓土虫,乃蚰蜒也,死亦侧蜷如环,鸡喜食之。当以李当之之说为准。   【正误】藏器曰:按:土虫无足,如一条衣带,长四、五寸,身扁似韭叶,背上有黄黑裥,头如铲子苏云马陆如蚰蜒,亦误矣。按:蚰蜒色黄不斑,其足无数。   时珍曰: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度古俗呼土蛊,身形似衣带,色类蚯蚓,长一尺余,首如铲,背上有黄黑裥,稍触即断。常趁蚓掩之,则蚓化为水。有毒,鸡食之辄死。据此,则陈藏器所谓土虫者,盖土蛊也。陶氏误以蚰蜒为马陆,陈氏亦误以土蛊为土虫矣。   【修治】雷曰:凡收得马陆,以糠头炒,至糠焦黑,取出去糠。竹刀刮去头、足,研末用。   【气味】辛,温,有毒。   【主治】腹中大坚症,破积聚息肉,恶疮白秃(《本经》)。   疗寒热痞结,胁下满(《别录》)。辟邪疟(时珍)。   【发明】时珍曰:马陆系神农药,雷氏备载炮炙之法,而古方鲜见用者,惟《圣惠》逐邪丸用之。   其方:治久疟发歇无时。用百节虫四十九枚,湿生虫四十九枚,砒霜三钱,粽子角七枚。   五月五日日未出时,于东南上寻取两般虫,至午时向南研匀,丸小豆大。每发日早,男左女右,手把一丸,嗅之七遍,立效。修时忌孝子、妇人、师、尼、鸡、犬见之。亦合《别录》疗寒热之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山蛩虫   (《拾遗》)【集解】藏器曰:生山林间。状如百足而大,乌斑色,长二、三寸。更有大如指者,名马陆,能登木时珍曰:按:《本经》,马陆一名百足,状如大蛩,而此云状如百足而大,更大者为马陆,则似又指百足为一物矣。盖此即马陆之在山而大者耳,故曰山蛩。鸡、犬皆不敢食之。   【气味】有大毒。   【主治】人嗜酒不已,取一节烧灰,水服,便不喜闻酒气。过一节则毒人至死。又烧黑敷恶疮,亦治蚕病白僵,烧灰粉之(藏器)。   【附录】蚰蜒(《拾遗》)藏器曰:状如蜈蚣而甚长,色正黄不斑,大者如钗股,其足无数,好脂油香,故入人耳及诸窍中。以驴乳灌之,即化为水。   时珍曰:处处有之,墙屋烂草中尤多。状如小蜈蚣,而身圆不扁,尾后秃而无歧,多足,大者长寸余,死亦蜷屈如环,故陶弘景误以为马陆也。其入人耳,用龙脑、地龙、 砂,单吹之皆效。或以香物引之。《淮南子》云“菖蒲去蚤虱而来蛉蛩”,即此虫也。扬雄《方言》云:一名入耳,一名蚨 ,一名 ,一名入人耳中。   人发疮,如热痱而大,法。   时珍曰:蠼 喜伏氍KT 之下,故得此名。或作 。按《周礼 赤茇氏》:凡隙屋,除其 虫 之属,乃求而搜之也。其虫隐居墙壁及器物下,长不及寸,状如小蜈蚣,青黑色。二须六足,足在腹前,尾有叉歧,能夹人物,俗名搜夹子。其溺射人影,令人生疮,身作寒热。古方用犀角汁、鸡肠草汁、马鞭草汁、梨叶汁、茶叶末、紫草末、羊髭灰、鹿角末、燕窠土,但得一品涂之皆效。孙真人《千金方》云:予曾六月中得此疮,经五、六日治不愈。   有人教画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蚯蚓   (《本经》下品)【释名】 (音顷引)、朐 (音蠢闰)、坚蚕(音遣忝)、 (音阮善)、曲 、土(时珍曰: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 如丘,故名蚯 。   《尔雅》谓之 ,巴人谓之朐 ,皆方音之转也。 、赋》云:乍逶迤而鳝曲,或宛转而蛇行。任性行止,物击便曲,是矣。术家言蚓可兴云,又知阴晴,故有土龙、龙子之名。其鸣长吟,故曰歌女。   大明曰:路上踏杀者,名千人踏,入药更良。   【集解】《别录》曰:白颈蚯蚓,生平土。三月取,曝干。   弘景曰:入药用白颈,是其老者。取得去土盐之,日曝须臾成水,道术多用。其屎呼为蚓(亦曰六一泥),以其食细泥。无沙石,入合丹泥釜用。   时珍曰:今处处平泽膏壤地中有之。孟夏始出,仲冬蛰结。雨则先出,晴则夜鸣。或云结时能化为百合也。与 螽同穴为雌雄。故郭璞赞云:蚯蚓土精,无心之虫。交不以分,淫于螽。是矣。今小儿阴肿,多以为此物所吹。《经验方》云:蚯蚓咬人,形如大风,眉须皆落,惟以锻石水浸之良。昔浙江将军张韶病此,每夕蚯蚓鸣于体中。有僧教以盐汤浸之,数遍遂瘥。   宗 曰:此物有毒。崇宁末年,陇州兵士暑月跣足,为蚯蚓所中,遂不救。后数日,又有人被其毒。或教以盐汤浸之,并饮一杯,乃愈也。   【修治】弘景曰:若服干蚓,须熬作屑。   曰:凡收得,用糯米泔浸一夜,漉出,以无灰酒浸一日,焙干切。每一两,以蜀椒、糯米各二钱半同熬,至米熟,拣出用。   时珍曰:入药有为末,或化水,或烧灰者,各随方法。   白颈蚯蚓   【气味】咸,寒,无毒。   权曰:有小毒。   之才曰:畏葱、盐。   【主治】蛇瘕,去三虫伏尸,鬼疰蛊毒,杀长虫(《本经》)。化为水,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胆(《别录》)。温病,大热狂(苏颂)。主伤寒疟疾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 耳,秃疮瘰 ,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发明】弘景曰:干蚓熬作屑,去蛔虫甚有效。   宗 曰:肾脏风下注病,不可阙也。   颂曰:脚风药必须此物为使,然亦有毒。有人因脚病药中用此,果得奇效,病愈服之不辍,至二十余日,觉躁愦,但欲饮水不已,遂致委顿。大抵攻病用毒药,中病即当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