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76 页/共 603 页
蜚虻
(《本经》中品)【释名】虻虫(蜚与飞同)。
【集解】《别录》曰:蜚虻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弘景曰:此即方家所用虻虫,啖牛马血者。伺其腹满,掩取干之。
恭曰:水虻、蜚虻、鹿虻,俱食牛马血,非独此也。但得即堪用之,何假血充,应如养鹰,饥即为用。若伺其饱,何能除疾?宗 曰:蜚虻今人多用之。大如蜜蜂,腹凹褊,微黄绿色。雄、霸州、顺安军、沿塘泺界河甚多。以其惟食牛马等血,故治瘀血血闭也。
时珍曰:采用须从陶说。苏恭以饥鹰为喻,比拟殊乖。
【修治】大明曰:入丸、散,去翅、足,炒熟用。
【气味】苦,微寒,有毒。
之才曰:恶麻黄。
【主治】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别录》)堕胎(《日华》)。
【发明】颂曰:《淮南子》云:虻散积血,斫木愈龋。此以类推也。时珍曰:按:刘河间云:虻食血而治血,因其性而为用也。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附方】旧二,新一。
蛇螫血出,九窍皆有者病笃去胎:虻虫十枚,炙,捣为末。酒服,胎即下。(《产乳》)扑坠瘀血:虻虫二十枚,牡丹皮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血化为水也。若久宿血在骨节中者,二味等分。(《备急方》)【附录】扁前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有毒。主鼠 、癃闭,利水道。生山陵中。状如牛虻,赤翼
蚊子
时珍曰:蚊处处有之。冬蛰夏出,昼伏夜飞,细身利喙,咂人肤血,大为人害。一名白鸟也。龟、鳖畏之,荧火、蝙蝠食之。故煮鳖入数枚,即易烂也。
藏器曰:岭南有蚊子木,叶如冬青,实如枇杷,熟则蚊出。塞北有蚊母草,叶中有血虫,化而为蚊。江东有蚊母鸟,一名 ,每吐蚊一、二升也。
蚋子
时珍曰:按:元稹《长庆集》云:蜀中小蚊名蚋子,又小而黑者为蟆子。微不可见与尘相浮敷之则瘥。又祝穆《方舆胜览》云:云南乌蒙峡中多毒蛇,鳞中有虫名黄蝇,有毒,啮人成疮。但勿搔
虫部第四十一卷 虫之三
竹虱
(《纲目》)【释名】竹佛子(《纲目》)、天厌子。
【集解】时珍曰:竹虱生诸竹,及草木上皆有之。初生如粉点,久便能动,百十成簇。形大如虱,苍灰色。或云湿热气化,或云虫卵所化。古方未有用者。惟南宫从《岣嵝神巴邛、吴越、荆楚之间,春秋竹内有虫似虱而苍,取之阴干,可治中风。即此也。
【气味】有毒。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能透经络,追涎(时珍)。
【附方】新一。
中风偏痹,半身不遂者:用麻孔,其病处不糊。以竹虱(焙为末)臾药行如风声,口吐出恶水,身出臭汗日,手足如故也。(《岣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湿生类二十三种,附录七种)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蟾蜍
(《别录》下品)【释名】 (音蹙秋)、 (癞蛤蟆。
时珍曰:蟾蜍,《说文》作詹诸。云:其声詹诸,其皮 KT ,其行 。《诗》云:得此 戚 。《韩诗》注云:戚施,蟾蜍也。戚音蹴。后世名苦 ,其声也。蚵 ,其皮也。
【集解】《别录》曰:蟾蜍生江湖池泽。五月五日取东行者,阴干用。
弘景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五月五日取东行者五枚,反缚着密室中闭之。明旦视自解者,取为术用,能使人缚亦自解。
萧炳曰:腹下有丹书八字,以足画地者,真蟾蜍也。
颂曰:今处处有之。《别录》谓蛤蟆一名蟾蜍,以为一物,非也。按:《尔雅》: ,蟾也。郭璞云:似蛤蟆居陆行极迟缓,不能跳跃,亦不解鸣。蛤蟆多在陂泽间。形小,皮上多黑斑点。能跳接百虫,举动极急。二物虽一类,而功用少别,亦当分而用之。蟾蜍屎,谓之土槟榔,下湿处往往有之,亦能主疾。
宗 曰:世传三足者为蟾,人遂为三足枯蟾以罔众。但以水沃半日,其伪自见,盖无三足者也。
时珍曰:蟾蜍锐头皤腹,促眉浊声,土形,有大如盘者。《自然论》云:蟾蜍吐生,掷粪自其口出也。《抱朴子》云:蟾蜍千岁,头上有角,腹下丹书,名曰肉芝,能食山精。人得食之可于此可推。许氏《说文》谓三足者为蟾,而寇氏非之,固是。但龟、鳖皆有三足,则蟾之三足非怪也。若谓入药必用三足,则谬矣。《岣嵝神书》载蟾宝之法:用大蟾一枚,以长尺铁钉四个,钉脚,人吞之,可越江湖也。愚谓纵有此术,谁敢吞之?方技诳说,未足深信。漫记于此,以备祛疑。
【修治】《蜀图经》曰:五月五日取得,日干或烘干用。一法:去皮、爪,酒浸一宿,又用黄精自然时珍曰:今人皆于端午日捕取,风干,黄泥固济, 存性用之。《永类钤方》云:蟾目赤,腹无八字者不可用。崔实《四民月令》云: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恶疮。即此也。
亦有酒浸取肉者。钱仲阳治小儿冷热疳泻,如圣丸,用干者,酒煮成膏丸药,亦一法也。
【气味】辛,凉,微毒。
【主治】阴蚀,疽疠恶疮, 犬伤疮,能合玉石(《别录》)。烧灰敷疮,立验。又治温病发斑困笃者。去肠藏器曰:捣烂绞汁饮,或烧末服)。杀疳虫,治鼠漏恶疮。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药性》)。治疳气,小儿面黄癖气,破症结。烧瘦疳疾,最良(苏颂)。
【发明】时珍曰:蟾蜍,土之精也。上应月魄而性灵异,穴土食虫,又伏山精,制蜈蚣;故能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 ,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 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牧为 犬所伤,人云宜啖蛤蟆脍,食之遂愈。
此亦治痈疽疔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诸方所用蛤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
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附方】旧八,新十七。
腹中冷癖:水谷 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肠,支解之。芒硝强人一升,中人七合,弱人五合,水七升,煮四升,顿服,得下为度。(《肘后方》)小儿疳积:治小儿疳积腹大,黄瘦骨立,头生疮结如麦穗。用立秋后大蛤蟆去首、足、肠,以清油涂之,阴阳瓦炙熟食之,积秽自下。连服五六枚,一月之后,形容改变,妙不可言。
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用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一钱(烧存性),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末,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名五疳保童丸。(《全婴方》)。
小儿疳泄下痢:用蛤蟆烧存性研,饮服方寸匕。(《子母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