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78 页/共 603 页
吴瑞曰:正月出者名黄蛤,不可食。
【主治】小儿赤气,肌疮脐伤,止痛,气不足(《别录》)。
小儿热疮,杀尸疰病虫,去劳劣,解热毒(《日华》)。食之解劳烧灰,涂月蚀疮(时珍)。
【发明】颂曰:南人食蛙蛤,云补虚损,尤宜产妇。
时珍曰:蛙产于水,与螺、蚌同性,故能解热毒,利水气。但系湿化之物,其骨性复热,而今人食者,每同辛辣及脂油煎炸,是抱薪救火矣,安能求其益哉?按:戴原礼《证治要诀》嘉谟曰:时行面赤项肿,名蛤蟆瘟。以金线蛙捣汁,水调,空腹顿饮,极效,曾活数人【附方】新六。
蛤馔:治水肿。用活蛙三个,每个口内安铜钱一个,上着胡黄连末少许。以雄猪肚一个,茶油洗净,包蛙扎定,煮一宿,取出,去皮、肠,食肉并猪肚,以酒送下。忌酸、咸、鱼、面、鸡、鹅、羊肉,宜食猪、鸭。(《寿域神方》)水蛊腹大:动摇有水声,皮肤黑色。用干青蛙二枚(以酥炒),干蝼蛄七枚(炒),苦壶芦半两(炒)。上为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不过三服。(《圣惠毒痢噤口:水蛙一个,并肠肚捣碎,瓦烘热,入麝香五分,作饼,贴脐上,气通即能进食也。
诸痔疼痛:青蛙丸:用青色蛙长脚者一个,烧存性,为末,雪糕和,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先吃饭二匙,次以枳壳汤下十五丸。(《直指方》)。
虫蚀肛门,虫蚀肾腑,肛尽肠穿:用青蛙一枚,鸡骨一分,烧灰吹入,数用大效。(《外台》)癌疮如眼:上高下深,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头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用生井蛙皮,烧存性为末掺,或蜜水调敷之。(《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蝌斗
(《拾遗》)【释名】活师(《山海经》)、活东(《尔雅》)子时珍曰:蝌斗,一作蛞斗(音阔)。按:罗愿《尔雅翼》云:其状如鱼,其尾如针,又并【集解】藏器曰:活师即蛤蟆儿,生水中,有尾如时珍曰:蝌斗生水中,蛤蟆、青蛙之子也。二、三月蛙、蟆曳肠于水际草上,缠缴如索,日见黑点渐深,至春水时,鸣以聒之,则蝌斗皆出,谓之聒子,所谓“蛤蟆声抱”是矣。
蝌未必然。陆农师云:月大尽则先生前两足,小尽则先生后两足。
【主治】火飙热疮及疥疮,并捣碎敷之。又染髭发,取青胡桃子上皮,和捣为泥染之,一染【发明】时珍曰:俚俗三月三日,皆取小蝌斗以水吞之,云不生疮,亦解毒治疮之意也。
按:危氏《得效》方:染髭发,用蝌斗、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悬屋发,永黑如漆也。又《岣嵝神书》云:三月三日,取蝌斗一合阴干,候椹熟时取汁一升浸,埋东壁下,
卵
【主治】明目(藏器)。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溪狗
(《拾遗》)【集解】藏器曰:溪狗生南方溪涧中。状似蛤蟆,尾长三、四寸。
【气味】有小毒。
【主治】溪毒及游蛊,烧末,水服一、二钱匕(藏器)。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山蛤
(宋《图经》)【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集解】颂曰:山蛤在山石中藏蛰,似蛤蟆而大,黄色。能吞气,饮风露,不食杂虫。山人亦食之。
【主治】小儿劳瘦,及疳疾,最良(苏颂)。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田父
(宋《图经》)【校正】原附蛤蟆下,今分出。
【释名】 (音论)。
【集解】颂曰:按:《洽闻记》云:蛤蟆大者名田父,能食蛇。蛇行被逐,殆不能去。因衔其尾,久也。
时珍曰:按《文本集略》云: ,蛤蟆也而有食蛇之鼠;蛇制豹,而有啖蛇之貘。则田父伏蛇,亦此类耳,非怪也。
【主治】蚕咬,取脊背上白汁,和蚁子灰,涂之(苏颂。出韦宙《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蜈蚣
(《本经》下品)【释名】蒺藜(《尔雅》)、 蛆弘景曰:《庄子》: 蛆甘带。《淮南子》云: 蛇游雾而殆于能制蛇。见大蛇,便缘上啖其脑。
恭曰:山东人呼蜘蛛一名 蛆,亦能制蛇,而蜘蛛条无制蛇谓蜈蚣也。
颂曰:按:《尔雅》:蒺藜, 蛆也。郭注云:似蝗时珍曰:按:张揖《广雅》及《淮南子注》,皆谓 蛆为为蟋蟀,能制蛇。又以【集解】《别录》曰: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
弘景曰:今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勿令伤,曝干《蜀图》曰:生山南川谷,及出安、襄、邓、随、唐等州土石间,人家屋壁中亦有。形似马陆,身扁而长。黑头赤足者良。七八月采之。
宗 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黄。有被毒者,以乌鸡屎,或大蒜涂之,效。性畏蛞蝓,不敢过所行之路,触其身即死,故蛞蝓能治蜈蚣毒。
时珍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歧尾。性畏蜘蛛,以溺射之,即断烂也。南方有极大者,而本草失载。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绥定县蜈蚣,大者能以气者长丈余南方蜈蚣大者长岐亭有拘罗山,出大谈》云:峤南蜈蚣大者而食之。故被蜈蚣伤者,捣虫涂之,痛立止也。珍按:托胎虫即蛞蝓也。蜈蚣能制龙、蛇、蜴蜥,而畏蛤蟆、蛞也”。
【修治】 曰:凡使勿用千足虫,真相似,只是头上有白肉,面并嘴着,腥臭气入顶,能致死也。凡治蜈蚣,先以蜈蚣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去木末,时珍曰:蜈蚣木不知是何木也。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气味】辛,温,有毒。
时珍曰:畏蛞蝓、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主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本经》)。疗心腹寒热积聚,堕胎,去恶血(《别录》)。
治症癖(《日华》)。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蛇伤(时珍)。
【发明】颂曰:《本经》云“疗鬼疰”,故《胡洽方》治尸疰、恶气、痰嗽诸方多用之。今医家治小儿口噤不开、不能乳者,以赤足蜈蚣,去足,炙研,用猪乳二合调半钱,分三、四服,温灌之,有时珍曰:盖行而疾者,惟风与蛇。蜈蚣能制蛇,故亦能截风,盖厥阴经药也。故所主诸证,多属厥阴。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名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又《圣济总录》云:岭南朴蛇瘴,一名锁喉瘴。项大肿痛连伤诸病,皆一法,则蜈蚣【附方】旧四,新十六。
小儿撮口:但看舌上及上下即愈。如无生者小儿急惊:万金散: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及角弓反张,声不出者,双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酥炙,用竹刀批开,记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钱,亦分左右各记明,研末包定。每用左边者吹左鼻,右边者吹右鼻,各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须,眼下乃止。(《直指》)破伤中风欲死:《圣惠》:用蜈蚣,研末,擦牙,追去涎沫,立瘥。
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等分为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灌口眼 斜,口内麻木者:用蜈蚣三条(一蜜炙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少许。每服一钱,热调下,日一服。(《通变要法腹内蛇症:误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内常饥,食物即吐。
以赤足蜈蚣一条炙,研末,酒服。(《卫生易简方》)蝮蛇螫伤:蜈蚣,研末,敷之。抱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