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77 页/共 603 页
走马牙疳,侵蚀口鼻:干蚵 (黄泥裹固, 过)、黄连各二钱半,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和研,敷之。(《郑氏小儿方》)疳蚀腮穿:金鞭散:治疳疮,腮穿牙落。以抱退鸡子软白皮,包活土狗一个,放入大蛤蟆口内,草缚泥固 过,取出研末,贴之,以愈为度。(《普济方》)小儿口疮:五月五日蛤蟆炙研末,敷之即瘥。(《秘录》)一切疳 :无问去处,皆能治之。蛤蟆,烧灰,醋和敷,一日三五度。(《梅师方》)阴蚀欲尽:蛤蟆灰、兔屎等分为末,敷之。(《肘后》)月蚀耳疮:五月五日蛤蟆,烧末,猪膏和敷。(《外台方》)小儿蓐疮:五月五日取蟾蜍炙研末,敷之即瘥。(《秘录》)小儿脐疮出汁,久不瘥:蛤蟆,烧末,敷之,日三,甚验。一加牡蛎等分。(《外台》)一切湿疮:蟾蜍烧灰,猪脂和敷。(《千金方》)小儿癣疮:蟾蜍烧灰,猪脂和敷。(《外台方》)癞风虫疮:干蛤蟆一两(炙),长肥皂一条(炙,去皮、子,蘸酒再炙)为末,以竹管引入羊肠内,系定,以麸铺甑内,置药麸上蒸熟,入麝酒服二十一丸。(《直指》)乱头发一鸡子大,猪油四骨末糁四边,以前膏贴之发背肿毒未成者:用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愦,置水如前法,其蟾必踉跄。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累验极效。若势重者,以活蟾一个(或二三个)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也。(《医林集要》)肿毒初起:大蛤蟆一个剁碎,同炒锻石研如泥,敷之。频易。(余居士方)破伤风病:用蟾二两半,切少顷通身汗出,神效。
犬咬伤:《肘后》:治本人知之。自后再不发也。《袖珍》:治疯犬伤。即用蛤蟆后足捣烂,水调服之。先于顶心拔去血发三肠头挺出:蟾蜍皮一片,瓶内烧烟熏之,并敷之。
佩禳疟疾:五月五日收大蛤蟆,晒干。纸封,绛囊贮之,男(《杨氏家藏方》)折伤接骨:大蛤蟆生研如泥,劈竹裹缚其骨,自痊。(《奚囊备急方》)大肠痔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方,安于内,泥住,火 存性为末。以猪广肠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
头
【主治】功同蟾蜍。
蟾酥(采治)宗 曰:眉间白汁,谓之蟾酥。以油单纸裹眉裂之,酥出纸上,阴干用。
时珍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气味】甘、辛,温,有毒。
【主治】小儿疳疾、脑疳(甄权曰:端午日取眉脂,以朱砂、麝香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甚妙)。酥同牛酥,或吴茱萸苗汁调,摩腰眼、阴少许按之,立止(宗 )。发【附方】新十一。
拔取疔黄:蟾蜍,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黄出也。(《青囊杂纂》)拔取疔毒:蟾酥,以白面、黄丹搜作剂,每丸麦粒大。以指爬动疮上插入。重之。仍以水澄膏贴之。(危氏方)疔疮恶肿:蟾酥一钱,巴豆四以蓄根、黄荆子研酒半碗服诸疮肿硬:针头散:用蟾酥、麝香各一钱研匀,乳汁调和,入罐中待干。每用少许,津调敷之。外以膏药护住,毒瓦斯自出,不能一切疮毒:蟾酥一钱,白面二钱,朱砂少许,井华水调成小锭子如麦大。每用一锭,井华水服。如疮势紧急,五七锭。葱汤亦可,汗出即愈。
喉痹乳蛾:等证:用癞蛤蟆眉酥,和草乌尖末、猪牙皂角末等分。丸小丸,点患处,神效。(《活人心统》)一切齿痛疳蚀、龋齿、瘀肿:用蚵 一枚,鞭其头背,以竹篦刮眉间,即有许点之,即止也。(《类编》)风虫牙痛不可忍:《圣惠》裹咬定,吐涎愈。一方:用胡。忌热物,半日效。干者,以热汤化开。
破伤风病:蟾酥二钱,汤化为糊;干蝎(酒炒)、天麻各半两,为末,合捣,丸绿豆大。
每服一丸至二丸,豆淋酒下。(《普济方》)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蛤蟆
(《本经》下品)【释名】 蟆( 音惊,又音加)。
时珍曰:按王荆公《字说》云:俗言:虾蟆怀土,取置远处,一夕复还其所。虽或遐之,常慕而返,故名虾蟆。或作蛤 ,蛤言其声,【集解】藏器曰:《别录》,蛤蟆一名蟾蜍,误矣。蛤蟆、蟾蜍,二物各别。陶氏以蟾蜍注蛤蟆,遂作呷呷声,举动极急。蟾蜍在人家湿处,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又有蛙蛤、蝼蝈、长肱、石榜、蠼子之类,或在水田中,或在沟渠侧,未见别功。
《周礼曰:蛤蟆有多般,勿误用。有黑虎,身小黑,嘴脚小斑。有 黄,前脚大,后腿小,斑色,有尾子一条。有黄KT ,遍身黄色,腹下有脐带汁出。有蝼蝈,即夜鸣,腰细口大,皮苍黑色者。有蟾,即黄斑,头上有肉角。其蛤蟆,皮上腹下有斑点,脚短,即不鸣叫者是也。
时珍曰:蛤蟆亦能化鹑,出《淮南子》。蛤蟆、青蛙畏蛇,而制蜈蚣。三物相值,彼此皆不能动。故关尹子云: 蛆食蛇,蛇食蛙,蛙食 蛆。或云:《月令》“蝼蝈鸣,反舌无声”,皆谓蛤蟆也。
吴瑞曰:长肱,石鸡也,一名锦袄子,六、七月山谷间有之,性味同水鸡。
【修治】曰:凡使蛤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每个用真牛酥一分涂,炙干。若使黑虎,即连头、尾、皮、爪并阴干,酒浸三日,漉出焙用。
【气味】辛,寒,有毒。
大明曰:冷,无毒。
【主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本经》)。主辟百邪鬼魅,涂痈肿及【发明】颂曰:蛤蟆、蟾蜍,二物虽同一类,而功用小别,亦当分而用之。
时珍曰: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盖古人通称蟾为蛤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远,则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蛤蟆不复入药矣。按张杲《医说》载《摭草上,惹蛇交遗沥,疮中有蛇儿,冬伏夏出故也。以生蛤蟆捣敷之,日三四换。凡三日,一小蛇自疮中出,以铁钳取之。其病遂愈。
朱震亨曰:蛤蟆属土与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热病,由是病患亦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干、或烧,入药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盐而啜其汤也。此物本湿化,大能发湿,久则湿化热。此乃土气浓,自然生火也。
【附方】旧三,新三。
风邪为病:蛤蟆(烧灰)、朱砂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调下,日三四服,甚有神验。
(《圣惠方》)。
狂言鬼语猝死:用蛤蟆烧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外台秘要》)。
噎膈吐食:用蛇含蛤蟆,泥包, 存性,研末。每服一钱,酒下。(《寿域方》)瘰 溃烂:用黑色蛤蟆一枚,去肠焙研,油调敷之。忌铁器。
头上软疖:蛤蟆,剥皮,贴之,收毒即愈。(《活幼全书》)蝮蛇螫伤:生蛤蟆一枚,捣烂敷之。(《圣惠方》)
肝
【主治】蛇螫人,牙入肉中,痛不可堪。捣敷之,立出(时珍。出《肘后》)。
胆
【主治】小儿失音不语,取汁点舌上,立愈
脑
【主治】青盲,明目(《别录》)。
虫部第四十二卷 虫之四
蛙
(《别录》下品)【释名】长股(《别录》)、田鸡(《纲目》)、宗 曰:蛙后脚长,故善跃。大其声则曰蛙,小其声则曰蛤。
时珍曰:蛙好鸣,其声自呼。南人食之,呼为田鸡,云肉味如鸡也。又曰坐鱼,其性好坐也。按《尔雅》蟾、蛙俱列鱼类,而《东方朔传》云:长安水多蛙鱼,得以家给人足。则古昔关中已常食之如鱼,不独南人也。蛙亦作 字。
【集解】《别录》曰:蛙生水中,取无时。
弘景曰:凡蜂、蚁、蛙、蝉,其类最多。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一种黑色者,南人名蛤子,食之至美。一种小形善鸣者,名蛙子,即此也。
保升曰:蛙,蛤蟆之属,居陆地,青脊善鸣,声作蛙者,是也。
颂曰:今处处有之。似蛤蟆而背青绿色,尖嘴细腹,俗谓之青蛙。亦有背作黄路者,谓之金线蛙。陶氏所谓土鸭,即《尔雅》所谓“在水曰黾”者,是也,俗名石鸭。所谓蛤子,即今水鸡是也,闽、蜀、浙东人以为佳馔。
时珍曰:田鸡、水鸡、土鸭,形称虽异,功用则一也。四月食之最美,五月渐老,可采入药。《考工记》云:以 鸣者,蛙黾之属。农人占其声之早晚大小,以卜丰孝标诗云:田家无五行,水旱卜蛙声。蛙亦能化为 ,见《列子》。
【气味】甘,寒,无毒。
宗 曰:平。
时珍曰:按:《延寿书》云:蛙骨热,食之小便苦淋。妊娠食蛙,令子寿夭。小蛙食多,令人尿闭。脐下酸痛,有至死者。擂车前水饮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