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431 页/共 603 页
【主治】灼烂(《别录》)。洗灼疮及热焱疮,有效风牙痛(时珍)。
【附方】新一。
青盲内障:春初取黄荆嫩头(九蒸九曝)半斤,用乌鸡一只,以米饲五日,安净板上,饲以大麻子,二、三日,收粪曝干,入瓶内熬黄,和荆头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陈米饮下,日二。(《圣济总录》)
荆沥
【修治】时珍曰:取法:用新采荆茎,截尺五长,架于两砖上,中间烧火炙之,两头以器承取,热服,或入药中。又法:截三、四寸长,束入瓶中,仍以一瓶合住固,外以糠火煨烧,其汁沥入下瓶中,亦妙。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饮之,去心闷烦热,头风旋晕目眩,心头 欲吐,猝失音,小儿心热惊痫,止消渴,除痰唾,令人不睡(藏器)。除风热,开经络,导痰涎,行血气,解热【发明】时珍曰:荆沥气平味甘,化痰去风为妙药。故孙思邈《千金翼》云:凡患风人多热,常宜以竹沥、荆沥、姜汁各五合,和匀热服,以瘥为度。陶弘景亦云:牡荆汁治心风为第一。《延年秘录》云:热多用竹沥,寒多用荆沥。震亨曰:二汁同功,并以姜汁助送,则不凝滞。但气虚不能食者,用竹沥;气实能食者【附方】旧六,新一。
中风口噤:荆沥,每服一升。(《范汪方》)。
头风头痛:荆沥,日日服之。(《集验方》)。
喉痹疮肿:荆沥,细细咽之。或以荆一握,水煎服之。(《千金翼》)。
目中猝痛:烧荆木,取黄汁点之。
心虚惊悸羸瘦者:荆沥二升。火煎至一升六合,分作赤白下痢五、六年者:荆沥,每日服五合。(《外台秘要》)。
湿 疮癣:荆木,烧取汁,日涂之。(《深师方》)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蔓荆
(《本经》上品)【释名】恭曰:蔓荆苗蔓生,故名。
【集解】恭曰:蔓荆生水滨。苗茎蔓延长丈余。春因旧枝而生小叶,五月叶成,似杏叶。六月有花,红白色,黄蕊。九月有实,黑斑,大如梧子而虚轻。冬则叶凋。今人误以小荆为蔓荆,遂将蔓荆为牡荆也。
大明曰:海盐亦有之。大如豌豆,蒂有轻软小盖子,六、七、八月采之。
颂曰:近汴京及秦、陇、明、越州多有之。苗茎高四、五尺,对节生枝。叶类小楝,至夏盛茂。有花作穗淡红色,蕊黄白色,花下有青萼,至秋结子。旧说蔓生,而今所有并非蔓也。
宗 曰:诸家所解,蔓荆、牡荆,纷 不一。《经》既言蔓荆明是蔓生,即非高木也;既言牡荆,则自木上生,又何疑焉?时珍曰:其枝小弱如蔓,故曰蔓生。
实
【修治】 曰: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蒸时珍曰:寻常只去膜打碎用之。
【气味】苦,微寒,无毒。《别录》曰:辛,平、温。
元素曰:味辛,温,气清,阳中之阴,入太阳经。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之才曰:恶乌头、石膏。
【主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明目坚齿,利九窍,去白虫。久服,轻身耐老。小荆实亦等(《本经》)。风头痛,脑鸣,目泪出,益气。令人光髭发(甄权)。利关节,治痫疾、赤眼(大明)。
太阳头痛,头沉昏闷,除目暗,散风邪,凉诸经血,止目睛内痛(元素)。搜肝风古)。
【发明】恭曰:小荆实即牡荆子,其功与蔓荆同,故曰亦等也。
时珍曰:蔓荆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附方】新三。
令发长黑:蔓荆子、熊脂等分,醋调涂之。(《圣惠方》)。
头风作痛:蔓荆子一升。为末。绢袋盛,浸一斗酒中七日。温饮三合,日三次。(《千金方乳痈初起:蔓荆子,炒,为末。酒服方寸匕,渣敷之。(危氏《得效方》)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栾荆
(《唐本草》)【释名】顽荆(《图经》)。
【集解】恭曰:栾荆茎、叶都似石南,干亦反卷,经冬不死,叶上有细黑点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荆当之,非也。俗方大用,而本草不载,亦无别名。但有栾华,功用又别,非此物花也。
颂曰:栾荆今生东海及淄州、汾州。所生者皆枝茎白,叶小圆而青色,颇似榆叶而长,冬夏不凋。六月开花,花有紫、白二种。子似大麻。四月采苗叶,八月采子。
宗 曰:栾荆即牡荆也,子青色如茱萸,不合更立此条。苏恭又称石荆当之,转见穿凿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栾,似木兰。木兰叶似桂,与苏恭所说叶似石南者相近。苏颂所图者即今牡荆,与《唐本草》者不合。栾荆是苏恭收入本草,不应自误。盖后人不识
子
【气味】辛、苦,温,有小毒。
权曰:甘、辛,微热,无毒。决明为之使。恶石膏。
【主治】大风,头面手足诸风,癫痫狂痉,湿痹寒冷疼痛(《唐本》)。四肢不遂,通血脉,明目,益精光(甄权)。
合 油同熬,涂人畜疮疥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石荆
(《拾遗》)【集解】藏器曰:石荆似荆而小,生水旁,《广济方》一名水荆是也。苏颂言洛人以当栾荆者,非也。
【主治】烧灰淋汁浴头,生发令长(藏器)。
木部第三十六卷 木之三
紫荆
(宋《开宝》)【校正】并入(《拾遗》)紫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