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71 页/共 603 页

【修治】 曰:凡收得曝干杵细,马尾筛筛过成粉,以纸三重裹压去油用。不去油,其力短也。西瓜子仁同。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最为肠胃脾内壅要药(《别录》)。止月经太过,研末去油,水调服(藏器。《炮炙论序》曰:血泛经过,饮调瓜子)。炒食,补中宜人(孟诜)。清肺润肠,和中止渴(时珍)。   【附方】旧一,新二。   口臭:用甜瓜子杵末,蜜和为丸。每旦漱口后含一丸。亦可贴齿。(《千金》)腰腿疼痛:甜瓜子三两,酒浸十日,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下,日三。(《寿域神方》)肠痈已成:小腹肿痛,小便似淋,或大便难涩下脓。用甜瓜子一合,当归(炒)一两,蛇蜕皮一条,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前服,利下恶物为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瓜蒂   (《本经》上品)【释名】瓜丁(《千金》)、苦丁香(象形)。   【修治】 曰:凡使勿用白瓜蒂,要取青绿色瓜,气足时,其蒂自然落在蔓上。采得,系屋东有风处,吹干用。   宗 曰:此甜瓜蒂也。去瓜皮用蒂,约半寸许,曝极干,临时研用。   时珍曰:按唐瑶云:甜瓜蒂以团而短瓜、团瓜者良。若香甜瓜及长如瓠子者,皆供菜之瓜,其蒂不可用也。   【气味】苦,寒,有毒。大明曰:无毒。   【主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毒,咳逆上气,及食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本经》)。去鼻中息肉,疗黄胆(《别录》)。治脑塞热 ,眼昏吐痰(《大明》)。吐风热痰涎,治风眩头痛,癫痫喉痹,头目有湿气(时珍)。得麝香、细辛,治鼻不闻香臭(好古)。   【发明】张机曰: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也,宜吐之;少阳病,头痛发寒热,脉紧不大,是膈上有痰也,宜吐之;病胸上诸实,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寸口脉微弦者,当吐之;懊烦躁不得眠,未经汗下者,谓之实烦,当吐之;宿食在上管者,当吐之,并宜以瓜蒂散主之。   惟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也。   成无己曰:高者越之,在上者涌之。故越以瓜蒂、香豉之苦,涌以赤小豆之酸,酸苦涌泄为阴也。   杲曰:《难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此饮食内伤,填塞胸中,食伤太阴,风木生发之气伏于下,宜瓜蒂散吐之,《素问》所谓木郁则达之也。吐去上焦有形之物,则木得舒畅,天地交而万物通矣。若尺脉绝者,不宜用此,恐损真元,令人胃气不复也。   宗 曰:此物吐涎,甚不损人,全胜石绿、 砂辈也。   震亨曰:瓜蒂性急,能损胃气,胃弱者宜以他药代之。病后、产后,尤宜深戒。   时珍曰:瓜蒂乃阳明经除湿热之药,故能引去胸脘痰涎,头目湿气,皮肤水气,黄胆湿热诸证,凡胃弱人及病后、产后用吐药,皆宜加慎,何独瓜蒂为然。   【附方】旧七,新十五。   瓜蒂散:治证见上。其方用瓜蒂二钱半(熬黄),赤小豆二钱半,为末。每用一钱,以香豉一合,热汤七合,煮糜去滓,和服。稍稍加之,快吐乃止。(仲景《伤寒论》)太阳中 :身热头痛而脉微弱,此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瓜蒂二七个,水一升,煮五合,顿服取吐。(《金匮要略》)风涎暴作,气塞倒仆:用瓜蒂为末。每用一、二钱,腻粉一钱匕,以水半合调灌,良久涎自出。不出,含沙糖一块,下咽即涎出也。(寇氏《衍义》)诸风诸痫:诸风膈痰,诸痫涎涌。用瓜蒂炒黄为末,量人以酸齑水一盏,调下取吐。风痫,加蝎梢半钱。湿气肿满,加赤小豆末一钱;有虫,加狗油五、七点,雄黄一钱,甚则加芫花半钱,立吐虫出。(东垣《活法机要》)风痫喉风:咳嗽,及遍身风疹,急中涎潮等症,不拘大人、小儿。此药不大吐逆,只出涎水。瓜蒂为末,壮年服一字,老少半字,早晨井华水下。一食顷,含沙糖一块。良久涎如水出,年深者出墨涎,有块布水上也。涎尽食粥一、两日。如吐多,人困甚,即以麝香泡汤一盏饮之,即止。(《经验后方》)急黄喘息,心上坚硬,欲得水吃者:瓜蒂二小合,赤小豆一合,研末。暖浆水五合,服方寸匕。一炊久当吐,不吐再服。吹鼻取水亦可。(《伤遍身如金:瓜蒂四十九枚,丁香四十九枚,甘锅内烧存性,为末。每用一字,吹鼻取出黄水。亦可揩牙追涎。(《经验方》)热病发黄:瓜蒂为末,以大豆许吹鼻中。轻则半日,重则一日,流取黄水乃愈。(《千金翼》)黄胆 黄:并取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为末。吹豆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一用,瘥乃止。(孟诜《食疗》)身面浮肿:方同上。十种蛊气:苦丁香为末,枣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枣汤下,甚效。(《瑞竹堂方》)湿家头痛:瓜蒂末一字, 入鼻中,口含冷水,取出黄水愈。(《活人书》)疟疾寒热:瓜蒂二枚,水半盏,浸一宿,顿服,取吐愈。(《千金》)发狂欲走:瓜蒂末,井水服一钱,取吐即愈。(《圣惠方》)大便不通:瓜蒂七枚,研末,绵裹,塞入下部即通。(《必效方》)鼻中息肉:《圣惠》:用陈瓜蒂末,吹之,日三次,瘥乃已。又方:瓜蒂末、白矾末各半钱,绵裹塞之,或以猪脂和挺子塞之。日一换。又方:青甜瓜蒂二枚,雄黄、麝香半分,为末。先抓破,后贴之,日三次。《汤液》:用瓜蒂十四个,丁香一个,黍米四十九粒,研末。   口风热牙痛:瓜蒂七枚(炒研),麝香少许和之,绵裹咬定,流涎。(《圣济总录》)鸡屎白秃:甜瓜蔓连蒂不拘多少,以水浸一夜,砂锅熬取苦汁,去滓再熬如饧盛收。每剃去痂 ,洗净,以膏一盏,加半夏末二钱,姜汁一匙,狗胆汁一枚,和匀涂之,不过三上。   忌食动风之物。(《儒门事亲》)喘痰气:苦丁香三个,为末。水调服,吐痰即止。(《朱氏集验方》)   蔓   (阴干)【主治】女人月经断绝,同使君子各半两,   花   【主治】心痛咳逆(《别录》)。   叶   【主治】人无发,捣汁涂之即生(《嘉 》)。补中,治小儿疳,及打伤损折,为末酒服,去瘀血(孟诜)。   【附方】新一。   面上 子:七月七日午时,取生瓜叶七枚,直入北堂中,向南立,逐枚拭靥,即灭去也。   (   果部第三十三卷 果之五   西瓜   (《日用》)【释名】寒瓜(见下)。   【集解】瑞曰:契丹破回纥,始得此种,以牛粪覆而种之。结实如斗大,而圆如匏,色如青玉,子如金色,或黑麻色。北地多有之。   时珍曰: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陶弘景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尔。其瓜子曝裂取仁,生食、炒熟俱佳。皮不堪啖,亦可蜜煎、酱藏。   颂曰:一种杨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长扁而大,瓤色如胭脂,味胜。可留至次年,云是异人所遗之种也。   瓜瓤   【气味】甘、淡,寒,无毒。   瑞曰:有小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   时珍曰:按《延寿书》云:北人禀浓,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得酒气、近糯米,即易烂。猫踏之,即易沙。   【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吴瑞)。疗喉痹(汪颖)。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宁原)。含汁,治口疮(震享)。   【发明】颖曰: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   时珍曰: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痢。”是矣。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此皆食瓜之患也,故集书于此,以为鉴戒云。又洪忠宣《松漠纪闻》言:有人苦目病。或令以西瓜切片曝干,日日服之,遂愈。由其性冷降火故也。   皮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震亨)。   【附方】新二。